向實用與成熟的邁進——索尼Wi-1000XM2使用體驗

2020-12-04 李凌佳琦的HIFI小鎮

前陣子剛剛寫了一篇分析WH-1000XM3的長文,近期江蘇地區白天溫度轉高,我也不再想用耳罩子捂著耳朵出門了。作為曾經購買過Wi-1000X的用戶,二代留給了我非常多的想像空間,本文依然像WH-1000XM3那篇一樣,通篇以個人的主觀感受為主、以及我會站在燒友和普通用戶的視角上全面分析它的音質體驗。

簡單開個箱。

主要配件內容就是各類耳塞套和一個收納包,因為Wi-1000XM2把頸掛式的部分完全更換為了軟性橡膠材料,所以可以輕易摺疊放入這個小包裡。在贈送的若干耳塞套中也包含了3對超級哥套,是一種近似海綿套的外觀與手感、但仍有非常好的可塑性與彈性的材料,可以兼顧耳道的密封性與舒適度,同時保證更好的被動降噪,與普通的矽膠套比起來,高頻的降噪能力會有明顯的提升。

Wi-1000XM2依然附贈了一根額外的3.5接口連接線,以便沒電的時候直接連接手機或者音頻播放器使用,不過相比手機本身的音質而言,擁有數字放大和升頻技術的藍牙模式在各個方面都是更有優勢的,和我們往日印象中「藍牙不HIFI」的印象相悖,並不推薦日常使用。

但是,這裡劃一個重點:在使用3.5口進行播放時,也可以開啟降噪功能,並且最長可以持續8.5小時的降噪續航,如果說是在飛行途中使用的話,真的是非常貼心的配置。

老實講,從顏值來說,Wi-1000XM2的顏值是不如上一代的,沒有了金屬與皮質結合的整體質感,相比於設計的美觀度,二代更側重於佩戴的舒適度和實用性,接觸脖頸的部分親膚、柔軟,前端的地方集中了大部分的重量,使得整體能夠牢牢貼在頸部、不易左右晃動。

除了外形大改以外,操作設置也有了不小的變化,除了開機鍵仍在頸掛部分以外,其餘的主要功能都由線控來提供,並且通話麥克風也集成在了線控背面,索尼家以往受人吐槽的通話音質問題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如果是在大風天、嘈雜場地,又或者是需要你非常輕聲說話的電梯、圖書館等環境,用手輕輕扶著線控部分進行通話,也是非常方便的提高通話質量的辦法。

全新設計的腔體,在形狀上是屬於瘦長型,而不是當初那個胖胖的模樣,同為直插式的佩戴,Wi-1000XM2充分利用了腔體內側形狀的人體工學設計,能夠非常好地貼合耳甲處,插進去以後稍稍左右旋轉調整一下,就可以獲得很高的密封性。一代的佩戴住要還是靠著導管與耳塞套的深插入來固定,總體來說牢固性不高,一旦稍稍小跑起來就很容易掉落。

不過儘管是大大加強了密封性,我還是不推薦購買Wi-1000XM2當作運動耳塞來使用,因為它仍有著不可避免的聽診器效應,並且這個現象比一代要更嚴重一些。雖然聽診器效應與你的鞋底、衣服材料、耳塞套都有關聯,但我在試著控制變量以後,認為Wi-1000XM2的聽診器效應確實是比較【明顯】的那一類,在平日裡佩戴的時候,我更建議你把它貼合自己的皮膚來使用,不要隔著衣物,否則耳道裡傳來的聲音肯定會讓你感到不適。

降噪能力不像其他的使用體驗,幾乎不存在主觀的問題,好與不好有著很清晰的界限,在Wi-1000XM2誕生之前,降噪能力最優秀的頸掛式藍牙耳塞仍然屬於Bose的qc30,一代產品的降噪能力被後續推出的分體式WF-1000XM3吊打也足以說明問題。

更換了QN1這款全新HD降噪處理器後,索尼的二代頸掛式產品,其降噪能力從【夠用】升級到了【優秀】,如果只是橫向對比同類型(頸掛式)產品的話,那麼幾乎做到了【最好】。雖然是同款晶片,但是根據形態的不同,其降噪的「硬指標」仍然是有梯度的,而且非常顯而易見的是,降噪能力頭戴>頸掛式>分體式,而Wi-1000XM2可以說和頭戴的差距已經縮得相對很小了,因為頭戴式耳機物理隔音的劣勢,主要差距除了整體降噪強度外,主要還是體現在比較複雜的高頻噪音,入耳式的降噪並不能像頭戴那樣處理得更加乾淨。

不去比WH-1000XM3這樣的業界最強水準,只是從個人的體驗來說,開啟降噪、以我們平時正常的聽歌音量來播放音樂,Wi-1000XM2已經可以像自家的頭戴那樣幾乎完全聽不到外界的聲音,甚至是我進家門前掏鑰匙時多種金屬碰撞的聲音也已經接近完全聽不見。而如果再稍稍比平時的音量大那麼一小截,則可以做到完全「沉浸式」的降噪。同時還有一點值得稱讚的是,Wi-1000XM2的耳壓控制做的非常優秀,之前在4S店等保養+洗車,連續使用了4-5個小時都沒有任何的耳道壓迫感。

在一代的最大弱項,也就是人聲的降噪方面,Wi-1000XM2徹底有了一個蛻變,人聲依然會保留一定的輪廓感,但不至於像一代那樣開啟降噪後人聲依然有很大的密度,現在的Wi-1000XM2在開啟音樂的前提下可以依稀辨別出公交中的語音信息,但卻不容易被正常的說話聲所幹擾。

但Wi-1000XM3相比WF、WH來說,缺少的主要還是手勢操作,尤其是那特別好用的捂住單耳、臨時開啟環境音模式的功能,但考慮到頸掛式本身的特性——你可以選擇把一邊耳塞摘下來。

又是老生常談的索尼配套APP,這裡還是表揚一下索尼,依然在嘗試優化【自適應聲音控制】的功能,但目前為止,我依然覺得【並不好用】。另一個非常實用、但目前範圍有限的功能,就是對線控上「C」鍵的自定義,默認的【降噪優化器】是索尼自家非常無敵的一個功能,因為如果你覺得當前的環境降噪並不理想,開啟它後,可以針對你的環境進行重新採樣和優化,這在降噪耳機發展的初期,是需要大量人工採集的音頻樣本才能完成的事。目前自定義的範圍還只有谷歌助手和亞馬遜Alexa兩個選項,如果能夠呼出其他品牌各自的語音助手的話就更好了,比如Vivo家的小冰、三星家的Bixby等。

目前360 Reality Audio僅支持索尼自家的精選Hi-Res商城,並且音源數量有限,而且高昂的會員費讓普通用戶望而卻步,我個人其實建議索尼可以開通一個免費體驗通道,先上車後買票的方式至少可以做到更多地吸引用戶體驗這個功能,同時為精選Hi-Res商城引流。

聊到音質問題,其實我對一代的聲音還是比較認可的,並不算特別中正、雜食,從普通用戶的角度講,它的優點包括不錯的低頻質感、聲場比例,良好的寬鬆度與解析力,但從HIFI的角度參考,它層次感匱乏、結像偏肥、密度有些虛,不過對於它所定位的用戶畫像來說,這樣的聲音素質和比較偏向流行的聽感調教,已經算是遠超及格線、接近優秀水平了。

我在以往的藍牙產品評測中強調過,一直以來「藍牙不HIFI」的痛點並不是編碼傳輸的問題,這兩年藍牙產品音質的飛躍也基本不是LDAC、aptX的功勞,而是以往的藍牙音頻產品在DAC與放大部分的孱弱,導致聲音乾癟、沒聲場、沒動態,就連一個健康的「聲型」都沒有,哪怕給了他們LDAC編碼,也依然是稀爛的聽感。藍牙音質的崛起,各家有各家的做法,索尼高效的S-master技術自然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也是保證長續航的法寶,能夠使得無線傳輸過來的聲音數據得到更好的回放處理,實現接近優秀播放器來驅動有線耳塞的聲音,而不論是高品質的LDAC也好、DSEE HX升頻功能也好,其實才是額外錦上添花的部分,不信你去使用SBC、AAC聽一聽索尼家的各類耳塞產品就明白了。

Wi-1000XM2雖然整體是依然偏流行向的風格,但卻比前作更加「HIFI」,在透明度、聲場規模、結像的表現方面有一耳朵的提升。王羽佳的《柏林獨奏會》是近期非常高質量的鋼琴錄音專輯,很能夠反映器材的綜合素質水準,Wi-1000XM2在高頻音色與瞬態方面的表現居然並沒有輸給我手中的幾款千元價位的有線產品,擁有藍牙耳塞中比較少見的高流暢度與高頻解析力。流行方面,我選擇了張惠妹《偷故事的人》與張學友《醒著做夢》,分別是Hi-Res音源與DSD格式,Wi-1000XM2在背景乾淨程度與人聲的質感方面表現出了超越我期待的水準,男女聲平衡度較高、人聲的鼻、喉音、氣息細節豐富;低頻雖然能夠感受到極低頻的缺失、頻段上並不完整,但鼓聲基音部分的飽滿度與自然的殘響烘託出了豐富的氛圍感,整體中低頻的結像比前代更加精緻凝練,所以Wi-1000XM2在保持流行向風格的前提下保留了較高的均衡度與層次感。

總的來說,Wi-1000XM2在降噪和聲音調教方面的飛躍式進步讓我感到比較驚喜,外觀雖然顯得平庸了一些,但瑕不掩瑜,它確實是市面上音質與降噪的綜合能力最好的那款【頸掛式藍牙耳塞】,以及它雖然不是為運動設計,但對運動場景的適應性也遠好於一代,只是對聽診器效應比較敏感的用戶我就不推薦購買了。

總有人調侃稱「索尼的第一代產品不要買」,但在降噪系列中,一代頸掛式的Wi-1000X其實已經算是優秀的產品,而二代嘛,從實用性的角度出發,能夠看到索尼在切實的用戶體驗方面做出了更加成熟的考量,算不算還挺香的了?

相關焦點

  • 索尼WI-1000XM2體驗:更輕、更簡約,更好的降噪
    距離第一代的WI-1000X發布,已然過去了兩年的時間,在同期同類型的產品當中,WI-1000X幾乎是天花板,無論是降噪效果還是音質,那都是無可挑剔的,但人的需求是會隨著時間不斷上升的,全新的WI-1000XM2,又會有什麼樣提升與表現呢?註:為了方便寫作,接下來文中「WI-1000XM2」均稱為「XM2」。
  • 音質與便攜之間的最佳權衡,索尼WI-1000XM2
    去年下半年發布的索尼一系列新品中,最亮眼的耳機品類產品可以說是今天的主角WI-1000XM2了,但有人會覺得,真無線的WF和頭戴的WH都是後綴M3的第三代產品了,頸掛式的無線耳機只是M2而已,有啥值得亮眼的,當然這也是多數人被型號誤導,從而對這款關注不夠的原因所在,但WI-1000XM2
  • 小米電視4A超高清L60M5-4A體驗,60寸屏幕比42寸老屏幕明顯大多了
    Ns玩大亂鬥也沒問題,連接我的藍牙耳機索尼的wi-1000xm2完美連接,連接蘋果air pod pro也是完美連接,躺床上連著真無線看劇很舒服的,香噴噴~國貨這麼強了現在,小米加油~價格香,功能實用,很划算~推薦購買
  • 更加成熟與全面——索尼WI-1000XM2頸掛式無線降噪耳機評測
    對產品性能更深入的開發,以及融入智能降噪,或許是索尼終於能夠推出WI-1000XM2最大的意義。兩年前我深入體驗了WI-1000X,當時我就斷言:WI-1000X是索尼「頭戴、掛脖、降噪豆」無線降噪三寶當中便攜程度較高,且技術相對成熟的一款無線降噪耳機。如今上手把玩WI-1000XM2,我認為這是索尼在頸掛式無線降噪耳機當中實現自我超越的重要一步。
  • 誰才是最強的頸掛式降噪耳塞,索尼WI-1000XM2無懼QC30挑戰
    在這點上,軟軟鯊魚鰭的確讓佩戴有了很好的體驗。這次WI-1000XM2附送了更多不同材質的矽膠套,更小的入耳單元部分讓耳機在耳道中非常輕盈,這二者在佩戴上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相反項圈的問題會成為你更加在意的不同體驗。
  • 舒適降噪性能大躍進,但依舊「難用」,索尼1000xm3耳機評測
    相信很多前代(1000xm2)用戶之所以會選擇 SONY,而非 BOSE 最主要原因就在於 1000xm 系列產品的音質表現。而這一次索尼在 1000xm3 這款產品上面用上了新一代降噪處理晶片 QN1。QN1 降噪晶片索尼官方宣稱,QN1 晶片的性能表現是上一代的 4 倍。
  • 索尼播放器 NW-ZX505 體驗,向全智能方向邁進的新 WALKMAN
    在整體使用模式轉變的前提下,不支持流媒體服務的索尼 WALKMAN 系列在這個時代就顯得有點尷尬。他們此時也意識到,如果要吸引更多新用戶到新的 WALKMAN 大家庭中,就要在新產品上做改變。像我這種 NW-ZX300A 已經有 1000 小時使用時間的老用戶,要馬上盲操作也沒有問題。機身左側的變化變化會比右側大一點,原本附帶防塵蓋的 microSD 卡槽現在換成了帶卡託的設計。用戶可以直接將卡託取出更換 microSD 卡,比起一些需要卡針才能替換的設計,索尼還是要簡單直接很多。
  • 索尼1000XM3升級款WH-1000XM4降噪耳機
    外觀設計方面WH-1000XM4 延續了磨砂黑色搭配金色的點綴的風格,外觀設計對比上一代 1000XM3 並無太大分別,但在不少細節方面做了提升,包括頭戴和耳罩的分布變得更平均,長時間使用的佩戴感得到提升,主動降噪和音頻輸出這兩個重要方面都得到了顯著提升。
  • 索尼藍牙降噪耳機WH-1000XM4 臨場音效帶來身臨其境般體驗
    2020年,索尼發布了全新的頭戴式無線降噪耳機WH-1000XM4,一經推出便引起了網上用戶之間的廣泛討論。經歷了三代產品的迭代更新,WH-1000X系列不光是證明了產品實力得到廣大用戶的一致認可,更是讓該系列奠定了在降噪耳機業界的領頭地位。如今新一代耳機的發售再一次丟給索粉們一個糾結的難題。索尼WH-1000XM4到底值不值得買?
  • 價格不到索尼1000xm3的一半,但它是國產降噪耳機的頂級之作
    為什麼這些一線大廠的HIFI耳機受關注度不如索尼和BOSE的主動降噪頭戴耳機,原因很簡單,在外觀上索尼和BOSE確實技高一籌,外觀直接影響的就是出街的佩戴感。你要說索尼和BOSE的高端頭戴降噪真的那麼完美麼?不盡然,至少在音質上算二線都難說。但有意思的是,購買這兩家頭戴主動降噪耳機的大部分用戶並非是HIFI發燒友,這個才是影響主動降噪頭戴市場的關鍵。
  • 索尼WH-1000XM4首發評測:AI加持,打造降噪耳機滿分體驗
    索尼WH-1000XM4今年上半年,受到疫情的影響,很多行業都放緩了新品的發布頻率,到了七月才開始逐步恢復,而在音頻硬體領域同樣如此。作為音頻行業的頭部玩家,索尼就在今天正式推出了WH-1000X頭戴式無線降噪耳機的第四代產品,也就是WH-1000XM4,恰好最近有一次三地輾轉的出差,就帶上了它作為一路旅途的伴侶。
  • 索尼降噪耳機WI-1000XM2 隨心調節靜噪自如
    索尼降噪耳機WI-1000XM2相比上一代在配置上有所提升,採用藍牙5.0連接 ,並搭配LDAC傳輸技術,可以傳輸3倍於傳統藍牙設備的數據量(最高傳輸速度約為990 kbps)。
  • 索尼WH-1000XM4與BOSE 700橫評(全文)_索尼 WH...
    佩戴和操作體驗    佩戴方面,以我個人的使用體驗來講,索尼WH-1000XM4和BOSE 700的佩戴舒適度都不錯,兩款耳機的重量也相同(約254g);但是在一些細節方面,我覺得索尼WH-1000XM4還是略好於和BOSE 700,下面具體說一下。
  • 索尼WF-1000XM3使用報告:小「Bug」頻發但瑕不掩瑜
    在去年的7月5日,索尼正式發布了真無線降噪耳機WF-1000XM3,並且支持主動降噪技術。1699的售價的確不便宜,但是在體驗過降噪的美妙後,實在是很難回去。經過了一番糾結和漫長的等待,我終於擁有了它。索尼WF-1000XM3彼時最強勁的對手是蘋果的AirPods,但怎奈後者並不支持降噪,於是很多用戶紛紛轉投了索尼的懷抱。
  • 索尼WH-1000XM4首發評測:AI加持,打造降噪耳機滿分體驗|鈦極客
    作為音頻行業的頭部玩家,索尼就在今天正式推出了WH-1000X頭戴式無線降噪耳機的第四代產品,也就是WH-1000XM4,恰好最近有一次三地輾轉的出差,就帶上了它作為一路旅途的伴侶。作為一個擁有上一代產品WH-1000XM3的用戶,也不免會與上一代產品的體驗進行比較。
  • 安卓最優解,索尼WF-1000XM3
    【外觀設計】作為索尼旗下的首款降噪真無線耳機,WF-1000XM3在前代WF-1000X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改進。外觀方面,由於降噪技術的加入,WF-1000XM3的耳塞變大了一圈,不過就佩戴體驗來看,它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般厚重,輕輕掛在耳朵上,不掉。
  • 索尼降噪耳機WH-1000XM3 帶來定製化降噪體驗
    索尼降噪耳機WH-1000XM3優化了部分細節,提升了舒適度,頭梁曲線貼合頭部以減輕頭部壓力,適合長時間舒適佩戴。並且在重量上面相較於上一代重量減輕了約20g,長時間佩戴也感受不到負擔。加大加深了耳朵空間結構,進一步增強佩戴舒適性。
  • 索尼WI-1000XM2 評測報告:願意帶出門的頸掛式降噪耳機
    在即將過去的 2020 年,真無線藍牙耳機異軍突起,憑藉著小巧便攜和使用方便等成功佔據不少人的耳朵,給人一种放眼望去都是真無線的感覺。但實際上,其他品類的藍牙耳機也沒有停下腳步,持續誕生很多值得我們關注的產品,本文給大家談到的索尼 WI-1000XM2 就屬於這一類,用過後你就會發現索尼還是那個索尼,音質、降噪等實用性功能一直在線。
  • 索尼WH-1000XM4 體驗:頭戴式降噪耳機新標杆?
    WH-1000XM4 的重量大概為 254 克,比 WH-1000XM3 輕了一丟丟,頭梁也稍稍薄一些。就個人而言,實際佩戴感受上二者沒啥太大區別,有著不錯的舒適性。不過大耳包確實不太適合夏天戶外使用,當然如果你準備買來通勤路上用其實也還好。續航水平和之前保持同樣的水準。
  • 全球首測,這是您想要的索尼WH-1000XM4降噪耳機
    當然,索尼不可能一夜之間在降噪耳機領域站穩腳跟。MDR-1000X剛推出時,大家都抱著懷疑的態度,但經過實際體驗,我們發現他確實具備頂級降噪耳機的實力,這也認可了索尼降噪技術,有很多深層次的算法優化,所以你會發現降噪技術看起來很不一樣,但實際效果卻卻大不相同,如何衰減和保護各種噪聲需要一些經驗來證明舒適在聽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