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改變了美國人的食品購買習慣

2020-12-22 36kr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的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外國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長達10個月的疫情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紐約時報》記者通過採訪和調查,為我們總結了7個被疫情改變的、關於食品消費的習慣。其中有對某種食品的青睞,也有對購物渠道的轉變。據專家分析,這些改變可能是永久性的。本文作者Kim Severson,原文標題「7 Ways the Pandemic Has Changed How We Shop for Food」。

2020年9月7日,在俄亥俄州的Kroger門店裡,顧客在自助結帳處排隊結帳。圖片來自《紐約時報》,攝影Andrew Spear

疫情期間,酵母銷量暴漲

當新冠病毒襲來,即使是最積極主動的廚師,也難以一下子適應新的廚房生活。面對病毒,這一代美國人開始把更多的錢花在囤積食物上。雜貨店的老闆看著大家把八個月的庫存一掃而空。嬰兒食品的銷量更是猛增。

顧客把囤積的食物搬回家,享受著花茶和酵母粉帶來的安全感。大家開始在廚房嘗試新花樣,培養自己的下廚習慣。

美國零售企業克羅格(Kroger)的董事長兼CEO羅德尼·麥克默倫(Rodney McMullen)表示:「人們開始嘗試更加複雜的食譜,我認為這種趨勢不會消失。」在疫情期間,克羅格產品銷售額增長了30%,包括義大利麵、啤酒、麵包和烘培原料。其中,酵母粉的銷量增長了600%。

麥克默倫以及其他業內人士都表示,新冠病毒會把人重新推向廚房,而這一點將會對零售食品業產生深刻影響。

麻薩諸塞大學伊森貝格管理學院教授安娜·納格尼(Anna Nagurney)專門從事產業鏈的研究。她表示:「這是歷史性的時刻,我們目前看到的變化有一些會消失,但有一些會永遠存在。」

疫情之後,美國人在購買食品方面已經產生了下面這7個變化:

1.出行更少,列表更精

由於擔心被感染,人們開始減少購物次數,在列清單時也更加用心。

市場分析公司Mintel的約翰·歐文(John Owen)總結道:「現在人們都是帶著目的去購物的。從四月開始,購物的次數減少了,但是購物籃卻越來越大。現在這一現象有所緩解,但是並沒有完全消失。」

麥肯錫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在疫情之前,19%的美國人每周至少出門購物三次。到了六月份,這一比例已經降到了10%。

麗茲·鮑曼(Lizzie Bowman)今年39歲,住在明尼阿波利斯,是一家公共媒體的營銷總監。她回憶自己的購物變化:「疫情之前,我的購物習慣是這樣的:我覺得今晚想自己做頓飯,然後就在回家的路上順便買點吃的或原材料。」如今,她將購物買食物的次數穩定在一周一次。「我家裡開始有了庫存,但是不至於到瘋狂的地步。」

此外,她還拒絕去那些沒有採取安全保障的門店,更喜歡去當地的小店,比如Trader Joe’s和Lunds & Byerlys。「這樣的習慣開始讓我有了計劃性,也讓我意識到自己更喜歡在哪裡購物。我覺得自己在選擇門店的時候有挺強的目的性。」

2.網上購買食品成潮流

一年前,Gallup對消費者購物習慣進行調查,其中有81%的人表示從未在網上購買過食品。此外,根據Brick Meets Click/Mercatus發起的一項調查,在美國本土,在線購物佔食品零售的3%,約合12億美元。

到了今年六月,美國在線購買食物的銷售額高達72億美元。

克羅格董事長兼CEO羅德尼·麥克默倫(Rodney McMullen)說:「就連我父母那一輩的人,也開始用iPad買東西了。數百萬人開始重新回到廚房,享受做飯的樂趣。」

這一行業的變化也加速了亞馬遜、沃爾瑪等企業的競爭。沃爾瑪此前宣布了一項針對亞馬遜會員的服務:98美元的包年服務,可以當天送貨上門,送貨數量可達16萬件。Instacart公司(該公司提供線上買菜送貨上門的服務——編者注)的員工數量在疫情期間翻了倍。

2020年8月28日,Instacart的一名司機給顧客送菜。疫情讓老人學會了上網買食物。圖片來自《紐約時報》,攝影Christopher Smith

定點取貨及送貨上門的服務需求量暴增。包括克羅格和全食在內的各大企業開始推出新服務,允許顧客先上點單、線下開車來取貨。

農民也開始進軍網際網路行業。Barn2Door是一個為農民搭建的電商網站,該網站創始人詹姆斯·麥科(James Maiocco)表示,在過去一年裡,該網站的交易量比以前增長了10倍。

羅克珊·維斯(Roxanne Wyss)凱西·摩爾(Kathy Moore)是兩名60多歲的廚師,住在堪薩斯城區25公裡外的地方,他們似乎不是那種會用網際網路進行購物的人。38年前,兩人在工作場合見過一次面,之後就經常一起教烹飪、一起寫烹飪書。

疫情到來後,因為需要買食材又擔心被感染,他們開始考慮在網上買食材。這樣的探索是艱難的,他們需要通過簡訊和當地的食品雜貨商溝通,保證食材的質量。此外他們還需要考慮配送時間、配送費用等等,貨比三家。

三個半月之後,他們又重新踏入商店,享受著自己挑選食物、和其他人交流的樂趣。

但是兩位廚師仍然保留了線上購物的習慣。凱西·摩爾說:「如果疫情再次嚴重起來,我們就會轉向線上購物。另外天氣不好的時候,線上購物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3.橘子成了「香餑餑」

美國產品行銷協會副主席喬·沃森(Joe Watson)說,從三月份到現在,食品銷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1%。其中橘子的銷量增長速度異常快:今年五月,橘子的銷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73%,到了七月,銷量比同期增長了52%。

沃森分析道:「橘子的銷量令人驚訝,但是不難理解。從免疫的角度講,人們會很喜歡吃橘子。」此外,橘子存放的天數比許多水果長,這也讓越來越愛囤貨的人傾向於選擇它。

在疫情之後,「純天然食品」的銷量猛增。根據研究公司IRI的調查顯示,到三月中期,這些食品銷量高達78%。

消費者研究公司Hartman Group的副總裁雪莉·巴蘭科(Shelley Balanko)說:「消費者開始有了保持健康的需求。我認為這種(購買純天然食品)的需求將會持續下去,因為人們並不能負擔得起治療各類疾病的費用。」

4.實體商店的改變

疫情期間,那些有寬過道、人少、衛生設施全面的商店將會更受歡迎。住在明尼阿波利斯的消費者鮑曼(Bowman)希望商店可以保留這些措施:「來食品雜貨店之前,我會看這家店考慮得是否周到,我非常看重和衛生相關的措施。」

為了減少接觸,一些商店開設了自助支付的新系統,緩解人工結帳窗口的壓力。目前,沃爾瑪正在嘗試新的支付系統,它在門店裡設立了34個開放式的自助結帳平臺,消費者可以自助結帳,也可以找商場員工幫忙掃描。

克羅格希望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結帳方式,它們提供結帳APP,消費者可以一邊取貨、一邊掃描、一邊結帳,同時保留人工結帳窗口。

市場分析公司Mintel的約翰·歐文(John Owen)說:「這些食品店的硬體條件將得到改善。此外,為了適應消費者對購物空間的需求,門店的規模遲早也會擴大。」

還有一些相關的變化:弗羅裡達州的Publix門店前一直是單行道,直到最近消費者提出抗議後,這裡才變成了雙行道。

5.消費者的選擇變少

過去幾十年來,美國的食品市場充斥著令人眼花繚亂的選擇,但是現在,消費者在選擇方面越來越謹慎。

他們不再願意冒著健康的風險嘗試新事物,也不打算因為促銷就買某一種產品。在商店裡,他們快進快出,挑選自己已經嘗試過的、熟知的食品。在網上購物時,在「自動填充」功能和算法的影響下,他們也不太可能去看那些完全不知道的產品。

雜貨商發現,即使消費者的選擇越來越少、越來越固定,他們的生意也照樣興隆。他們更傾向於在貨架上擺放消費者熟知的食品,而不是那些渴望打入市場的新產品。

喬·沃森舉例子說明這一點:比起提供「有機蔬菜」和「普通蔬菜」,店主更喜歡只提供其中的一種。在選擇減少的情況下,消費者減少了選擇的麻煩,店主也更容易控制供應。

消費者變得更加經濟理性,對商店提供的自產食品更有興趣。食品工業協會(Food Industry Association)7月份的一項研究顯示,30%的消費者都會選擇店內自產食品,這一數據比疫情之前上升不少。考慮到經濟不斷惡化,這一習慣或許會被保留下來。

此外,幹豆的也成了一個經濟指標,這是疫情期間人們的新寵兒。在社交媒體等推動下,在疫情期間幹豆受到了人們的歡迎。理論上到夏天后,幹豆的銷量就會下降,但事實證明並非如此。

2020年9月7日,貨架上的幹豆。圖片來自《紐約時報》,攝影Andrew Spear

生產幹豆的品牌Camellia負責人文斯·海沃德(vince Hayward)表示:「直到現在,人們對幹豆的需求量還是很高。」他本以為這樣的潮流之所以出現是因為人們愛上了吃豆子,但後來他才意識到,在經濟不穩定的情況下,幹豆是一種便於儲存的「硬貨」。「我本來以為地震已經過去了,但沒想到海嘯才剛剛襲來。」他做出了這樣的比喻。

6.消費者轉向冷凍食品

疫情期間,冷凍產品的銷量開始激增。根據美國冷凍食品協會的數據,今年三月,全美冷凍產品的銷量是去年同期的94%。雖然這一比例到後來有所下降,但直到八月,冷凍食品的銷售額還是比同期增長了18%。消費者的熱情並沒有減少。

最初,人們並沒有重視冷凍食品,買它也只是因為便於儲存。後來人們開始發現它的價格優勢:對一些人來說,冷凍水果比新鮮水果便宜得多。再後來,許多人意識到:從冰箱裡拿半成品比自己做飯方便多了。

市場分析公司Mintel的約翰·歐文(John Owen)告訴記者,當消費者開始研究冷凍食品,就發現其中一些食品比他們想像的美味得多。「很多速凍食品都是小品牌,生產健康、乾淨、純素的冷凍食品,可以幫助人們品嘗多樣的食品。」

7.本地產品成了新寵

疫情出現後,人們才開始體會到供應鏈的脆弱性和健康的重要性,因此發起了推動當地食品產業發展的運動。

前文提到的羅克珊·維斯(Roxanne Wyss)凱西·摩爾(Kathy Moore)現在經常從當地的乳製品店定雞蛋和牛奶,他們幾乎包下了這家店四分之一的牛肉供應。另外還有不少當地的小農產品店希望得到類似的幫助。許多餐館轉型成了食品供應商,和雜貨店一起經營,出售成品或半成品。當地農牧產業也在社區內銷售,希望靠這種互幫互助生存下來。

當地產品受到歡迎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人們對健康飲食有了更充足的認識,也對地方小店有了感情需求。

肖恩·古列特(Sean Gullette)今年52歲,定居在布魯克林,是一位電影製作人、作家和演員,是四口之家的頂梁柱。他開玩笑說自己一家都是被三條街之外的FoodTown——一家獨立經營的地方食品雜貨店——所養活的。

疫情初期,古列特看到這家店的員工是如何想盡辦法幫消費者提供麵包等產品,讓大家不至於空手而歸。那時候他就對這家店產生了類似親情的情感,一種難以言喻的依賴。

「我喜歡FoodTown的這群老夥計,我開始意識到他們在我生命中是怎樣重要的一環。他們為我們創造的一切是如此親密。疫情讓我徹底改變了對食品雜貨店的看法。」

譯者:Michiko

相關焦點

  • 驚悸1小時:美國人的生活方式被疫情一夕改變
    美國人對待新冠病毒的態度各不相同,一場疫情如同一場「現形記」。一波又一波的壞消息鋪天蓋地而來,美國民眾似乎終於意識到了這次疫情的厲害,他們還沒有為此做好準備。面對這樣令人不安的事實,在一個3.27億人的國家中,他們的故事又是怎樣的? 3月11日晚上,25歲的安東尼·彼得森和家人乘車從餐館回到了位於新澤西州的家中,他們剛剛結束了一場熱鬧的生日宴。
  • 英美疫情觀察:疫情改變外國人網購習慣,帶飛一眾中小電商網站
    截至4月27日,全球確診已突破300萬例,越來越多的人也在飆升的人數中意識到了疫情的嚴重性,在當地政府和網上「吹哨人」的百般呼籲下,終於願意待在家裡了。那麼,今天要和大家來分享的就是因為疫情被迫宅家的英國人和美國人在這段時間內的消費習慣發生了哪些變化,特別是在消費電子、家居和園藝以及雜貨這些類目上。
  • 吉姆羅傑斯直言不諱的語錄,揭露了很多女人購買食品時的醜陋習慣
    女人購買食品時的醜陋現象,是什麼?如果不讓大家去讀吉姆羅傑斯的語錄,大家會怎麼回答呢?相信很多人只要去回憶一下,就能回答出一些來。比如有些女人去購買食品時,喜歡先嘗後買,如果不好吃,就不買。那麼在我們大城市,很多女人購買食品時候,有什麼醜陋的現象呢?其實這個現象,我們很多人也見過,就是喜歡買一大堆,讓自己男朋友和老公大包小包拎著,自己空手在前面走,自己男人累得滿頭大汗,她卻還在一旁笑著拍照,都不幫忙拎著。
  • 疫情改變了市民的消費習慣,線上逛商超被更多人接受
    當前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外賣消費逐漸升溫。連日來,記者調查了解到,外賣行業呈現出新的特徵,「60後」「70後」用戶加入外賣消費大軍,訂外賣市民自取數量增加,用戶依然保持著通過外賣平臺購買生鮮果蔬、日常用品和藥品等生活必需品的習慣。此外,各大商超也紛紛推廣自己的線上銷售平臺,線上逛超市已漸成市民購物的新習慣。
  • 美國自疫情以來,食品雜貨價格飛漲!
    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蔬菜肉蛋等日常食品價格飛漲。這讓美國人在超市的消費比多年來都多。開銷更大的部分原因也因為人們花更多的時間宅在家,所以買更多的雜貨。經濟分析局BEA上周五公布的經季節性調整的數據顯示,這一大流行病對今年食品雜貨價格產生了強烈影響。BEA跟蹤個人消費支出,以幫助衡量通貨膨脹。從2月到6月,肉類和家禽價格上漲近11%,其中牛肉和小牛肉價格漲幅最高,飆升20%。豬肉的增幅約為8.5%。人們也花更多的錢購買其他主食:在同一時期,雞蛋價格飆升了10%,而購物者則為穀物和新鮮蔬菜多掏4%的錢。
  • 英敏特洞察:新冠疫情加速《2030全球食品與飲料趨勢》預測的顯現
    自疫情爆發以來,不同收入階層的消費者都想知道企業是如何幫助僱員、供貨商、農民、本地社區成員以及所有人度過難關的。新冠肺炎疫情引發人們反思消費習慣「融入變革」預測,2030年人們將不再熱衷於炫耀性消費。相反,人們將採取更加理智的購物行為,即「清醒消費」。
  • 日清食品川坂和生:疫情期間方便食品對全球做出巨大貢獻
    圖為日清食品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日清食品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川坂和生發言。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3日訊 9月2-4日,第二十屆中國方便食品大會暨方便食品雲展覽在北京舉辦。日清食品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日清食品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川坂和生在會上做了題為「關於疫情期間方便食品對全球的貢獻」的報告。他認為,方便麵以其不變的價值原則滿足了世界上很多人對食物的需要,在疫情期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無論是和疫情共存的社會,或是後疫情社會裡,方便麵都是非常適合作為一種家庭食用食物的代表。
  • 在家做飯的人越來越多,這兩隻食品雜貨股有望借勢起飛?
    今年以來,公共衛生危機在美國的爆發改變了許多人慣常的生活習慣,疫情導致餐廳閉門謝客,也打擊了經濟,降低了人們的消費能力水平。2月初疫情剛剛突襲中國的時候,抖音、微博、朋友圈等一眾社交媒體平臺,一時間颳起了一陣「全國廚藝」大賽的風潮,或「小美好」或「黑暗」的各種料理充斥在各大平臺上。
  • 座位空了、火雞小了、朋友少了,被疫情改變的美國感恩節……
    但是,一場綿延半年多的病毒大流行,徹底改變了節日的模樣:逾25萬美國人失去生命,無數家庭歷經艱辛,聚餐規模大幅縮水……「我們到底還要不要慶祝?」這是無數美國人在這個節日裡的共同糾結。 多出的空椅子 感恩節的晚上,薇薇安·扎亞斯忍不住翻看去年聚餐的照片。
  • 議食廳:後疫情時代食品消費將發生怎樣的變化?羅雲波:向健康、優質...
    同時他也指出,消費者在購買時應注意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其次,消費觀念出現轉變,口感導向讓位於健康導向。「以前我們覺得好吃就買,現在首先想到的是健康。」羅雲波說,「同時,價格導向讓位於質量導向,消費者更願意為價格高一點但品質好的食品買單,在食物的購買上更加科學理性。」
  • 疫情下的美國眾生相:失業、食品價格飛漲、養不起孩子、租客面臨驅逐
    據點評網站Yelp提供的數據顯示,60%因疫情而關閉的企業已經永久關門。之前就已是苦苦掙扎的人正在進一步下沉,而許多曾經過著舒適的中產階級的人正在拼命地試圖維持下去。 與其說是疫情本身導致了美國人的財務困境,倒不如說是美國政府對疫情作出的反應引發了這種結果。美國聯邦、各州和地方政府一直都在考慮,哪些企業可以獲準繼續經營,以及這些企業必須如何經營自身業務。
  • ...美國人卻越來越喜歡購買巧克力和巧克力棒。自3月中旬以來...
    【美國疫情期間巧克力銷量飆升】在新冠大流行期間,美國人卻越來越喜歡購買巧克力和巧克力棒。自3月中旬以來,巧克力的銷量一直在增長。據美國糖果協會最新數據顯示,疫情期間從2020年3月15日至8月9日,全美巧克力和糖果整體銷量增長了3.8%。其中,普通巧克力增幅達5.5%,而高檔巧克力市場增長最快,高達12.5%。
  • 食品雜貨網購需求使配送服務升級
    影像中國近來,英國推行「社交疏遠」政策應對疫情,越來越多英國民眾選擇在網上訂購食品。據市場調研機構尼爾森統計,過去4周內,英國1/5的家庭曾在網上下單,訂購食品及雜貨。美國商業內幕網站對1000多名美國民眾的調查也顯示,42%的人在過去幾周內在線購買了食品及雜貨,並選擇送貨到家或到店自提,此前他們從未使用過這項服務。美國食品零售商貿易組織FMI行業關係副總裁道格?貝克表示,危機往往會改變消費者的行為習慣。
  • 疫情下的中美 美國人:我去熱個罐頭 中國人:我煮的泡麵,真香
    在「有作業抄」的前提下,疫情還是在美國爆發了。截至當地時間22日下午6時,美國共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32717例。22日不到18小時時間裡,美國新增確診6670例。  目前,美國確診病例數位居全球第三,僅次於中國和義大利。3月13日下午,當美國總統川普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美國進入緊急狀態。美國民眾便開始了囤物資。同樣是囤積物資,中美之間卻存在了巨大的差異。美國人喜歡囤廁紙、廚房用紙和洗手液。
  • 全球肉製品廠頻發疫情,食品傳播新冠?問題還是在人
    至於這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是否會給全球食物供應鏈帶來壓力,專家也提出,憂患不只是在於疫情造成的不確定性。食品傳播新冠病毒?專家:目前沒有足夠證據自新冠疫情成為「全球大流行」以來,肉製品廠集體感染的現象就引起了關注,最早出現在美國中西部和南部。
  • 美國人真的是不囤食品先囤槍?|斯坦福訪問學者的疫情經歷之二
    ▌食品Safeway是一家典型的美國生鮮超市,類似於國內的永輝。我們有自己的盤算:大華(Ranch99)和好市多(Costco)人太多,風險太大;隔壁社區的Safeway小巧玲瓏,看起來不像人會多的樣子。
  • 疫情之後,方便食品該如何轉型?
    筆者父母在春節期間嘗了筆者購買的方便火鍋後這樣評價道。疫情期間,像方便火鍋、方便飯這類方便食品,迎來了他們的高光時刻。然而疫情爆發前,高昂的價格和平淡的口味,已經讓這些方便食品變得不是那麼的網紅。疫情之後,生活還要繼續。面對已成為紅海的方便食品市場,廠商又能否找到新的發展渠道?
  • 美媒:疫情期間美國人購買1510萬件槍枝,同比增長91%
    據俄塔社28日報導,美國《紐約時報》周三報導稱,根據美國聯邦調查局的數據,今年疫情期間(3月至9月),美國人總共購買了1510萬件槍枝。美國加州一家槍枝商店外排隊等候購買的人 圖源:路透社該報表示,2020年美國人正在以創紀錄的速度儲備各類槍枝,槍枝銷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91%。
  • 疫情助長養寵經濟!美國人今年寵物開支達990億美元 包括寵糧、獸醫等
    美國寵物用品協會預計,美國人今年將在所有寵物用品上花費創記錄的990億美元,從食品到獸醫護理。 2020年3月,美國在線寵物食品銷售額同比增長77%。 諮詢公司德勤(Deloitte)的一項調查顯示,寵物商品有望成為最受歡迎的送禮類別之一。
  • 皮尤調查:無信仰的美國人也開始在疫情中禱告
    圖片來源:Pixabay 據CBN報導,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一項最新的民意調查顯示,新冠疫情的爆發正在改變美國人的信仰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