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交所受理了翱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翱捷科技)的科創板IPO申請,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擔任其保薦機構。
翱捷科技本次擬公開發行股票不低於4,183.01萬股,不低於發行後總股本的10%,募集資金23.8億元,用於商用5G增強移動寬帶終端晶片平臺研發、5G工業物聯網晶片項目、商業WiFi6晶片項目、智能IPC晶片設計項目、多種無線協議融合、多場域下高精度導航定位整體解決方案及平臺項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項目。
翱捷科技是一家IC設計公司,主要經營模式為 Fabless (沒有製造業務、只專注於設計)模式,主營業務是無線通信晶片的研發、設計及銷售,同時提供晶片定製服務及半導體 IP 授權服務。成立以來,翱捷科技已經陸續開發並量產多款蜂窩及非蜂窩晶片產品,報告期內(2017年至2019年及2020年1-9月),公司已成功量產超過 20 顆全新晶片,公司蜂窩基帶晶片產品銷量累計超過 3,000 萬套,非蜂窩物聯網晶片產品銷量累計超過 1,700萬顆。各類晶片主要應用於以手機、智能可穿戴設備為代表的消費電子市場及以智慧安防、智能家居、自動駕駛為代表的智能物聯網市場。
2017年至2020年前三季度,翱捷科技分別實現營業收入8,423.35萬元、1.15億元、3.98億元、7.07億元,翱捷科技在報告期內的毛利率分別為40.66%、33.10%、18.08%和27.93%,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9.98億元、-5.37億元、-5.84億元、-21.16億元。
2017年至2019年及2020年1-9月,翱捷科技的研發費用分別為3.67億元、5.24億元、5.97億元、18.68億元,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35.41%、454.45%、149.96%和264.28%。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研發人員為795人,佔公司人數比例為89.83%。
「復仇者聯盟」
翱捷科技成立於2015年,翱捷科技的前身翱捷科技有限,系由戴保家、浦東新產投、浦東科投及香港紫藤出資於2015年設立。事實上,翱捷科技的成立背後還有一段故事。翱捷科技,英文名稱「ASR」,有人將ASR解讀為「復仇者聯盟」(Anti-Spreadtrum & RDA),但根據ASR的內部澄清ASR只是Alphean、Smart IC、RDA的前CEO三者的組合,而外界有「復仇「這樣的解讀,則與創始人戴保家的創業經歷有關。戴保家為通信晶片舉足輕重的人物,是著名通信集成電路公司銳迪科微電子(上海)有限公司(即RDA)的前老闆。招股書顯示,戴保家於2004 年至 2013年擔任銳迪科董事長、總經理,銳迪科曾在射頻、藍牙等領域打破歐美、日本和臺灣公司對集成電路行業壟斷局面,並於2010年在納斯達克上市,創始人包括了戴保家、魏述然等人。基帶晶片是手機實現通信功能的核心部件,也是手機晶片的關鍵技術門檻,相比一般晶片,蜂窩基帶晶片研發難度更大,資金投入更高。當年,銳迪科是國內絕無僅有的自主基帶晶片供應商,在基帶晶片領域價值顯著,受到國內資本爭相競購,2013年7月到2014年7月,清華紫光和浦東科投圍繞RDA展開了長達1年的收購大戰,最終清華紫光以每股高出浦東科投2.5美元的報價收購了銳迪科,後將銳迪科和展訊通信整合為紫光展銳。由於浦東科投收購後將不幹涉銳迪科獨立發展,戴保家更加傾向於浦東科投的方案,極力反對紫光入駐,這與銳迪科當時的大股東華平資本產生了嚴重分歧,於是戴保家被解職,離開了自己一手創辦的公司,並賣掉了全部的股票,率領RDA核心骨幹出走「另起爐灶」,牽手收購失敗的浦東科投創建了ASR公司,即翱捷科技。成立後,翱捷科技網羅了深創投、IDG資本、聯升資本、浦東新產投、阿里巴巴等各路資本,獲得了基帶晶片開發的資金,公開資料顯示累計融資額超過3億美元。在資本助力下,翱捷科技先後收購了韓國Alphean、江蘇Smart IC、全球Top6的IC晶片設計和公司美國邁威爾移動通信業務部門,吸納了手機基帶晶片領域的技術精英,如領導Marvell的基帶團隊的趙錫凱,曾就職於高通的射頻高手鄧俊雄,翱捷科技成為國內又一個擁有全網通技術的公司,再次步入基帶晶片領域,成為紫光展銳的競爭對手。招股書顯示,目前全球範圍內蜂窩基帶晶片設計企業寥寥可數,能對外銷售商用多模蜂窩基帶晶片的 Fabless 型晶片設計廠商僅有美國高通、臺灣聯發科、海思半導體、紫光展銳和翱捷科技等。目前,翱捷科技已經具備完整、強大的基帶平臺研發能力,招股書顯示,翱捷科技蜂窩基帶晶片產品已經覆蓋GSM/GPRS/EDGE(2G)、CDMA/WCDMA/TD-SCDMA(3G)、FDD-LTE/TDD-LTE(4G)、5G,是極少數掌握全制式蜂窩基帶晶片設計能力的企業之一。在 5G 移動通信部分,公司首款針對 eMBB 場景的 5G 基帶晶片已經流片,成為市場上極少數擁有5G 通信晶片設計能力的廠商。除此之外,在非蜂窩移動通信領域,翱捷科技高性能 WiFi 晶片已經通過白電龍頭企業嚴苛的供應鏈質量測試,是國內首家為其大批量供貨的本土WiFi 供應商,打破了國際巨頭在中高端非蜂窩物聯網晶片領域的壟斷局面。
雷軍又將收穫一個ipo
持股方面,截至招股說明書籤署日,翱捷科技無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為戴保家。戴保家直接持有公司9.36%的股份,並與一致行動人合計控制24.36%的表決權。
除此之外,阿里巴巴(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阿里網絡)持有翱捷科技17.15%股份,前海萬容持有翱捷科技6.13%的股份,浦東新產投直接持有翱捷科技2.41%股份,通過其全資控股子公司新星紐士達持有翱捷科技5.88%股份。值得一提的是,翱捷科技也出現了「雷軍」的身影,招股書顯示,湖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以下簡稱:小米長江)長江基金持有翱捷科技1.09%的股份,於2020年2月以 3.85 美元/出資額的價格對翱捷科技進行增資,認購總金額為2,000萬美元。小米長江成立於2018年9月,募集資金120億元,是當時中國民營企業產業基金中規模最大的一支,小米科技為第二大股東,持股17.23%。2020年IPO大豐收,許多企業家都得到了大量IPO退出的機會,但是恐怕只有雷軍才稱得上最大贏家。從去年科創板註冊制運行後,雷軍旗下投資的多家企業紛紛開花結果,今年金山雲、石頭科技、九號公司、一起教育、荔枝、聲網、藍城兄弟、小鵬汽車等8家公司IPO成功,背後都有雷軍的資本力量。雷軍的投資一貫遵循「一手生態鏈,一手產業鏈」投資路徑,對於生態鏈的投資主要通過天津金米投資這個主體,而對於中國製造業的上遊企業的投資主要通過小米長江進行,小米長江也是小米投資晶片公司的主體。國內通信業進入了現在的4G和即將到了的5G的多頻多模網絡環境,再從零做基帶晶片,要求和壓力無疑是巨大的。自小米自研晶片澎湃S2難產後,小米便加速了在晶片領域的布局,據不完全統計,小米長江累計已投資半導體企業24家,涵蓋Wi-Fi晶片、射頻(RF)晶片、MCU傳感器和FPGA等多個領域。據悉,小米自研晶片最關鍵軟肋還是在於基帶,此次小米入股翱捷科技為小米輸血的同時,也將為雷軍帶來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