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儀式上,選手們和帶隊老師(中)一起喊加油
俄羅斯選手王莉雅
選手體驗中華文化項目
日前,由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主辦,第二屆「漢教英雄會」夏令營北京地區分區交流活動在北京語言大學舉辦。來自北京地區10所高校的60名中外選手經過「教學實戰」和「當代中國和中國文化」兩個環節的角逐,共有12位中外選手獲得「通關令」,將於6月參加「漢教英雄會」夏令營活動。
在遴選現場,說著一口流利漢語的來華留學生成為一道別樣的風景。他們來自亞洲、非洲、歐洲、南美洲的14個國家,專業是漢語國際教育。雖然他們的母語不是漢語,但他們對漢語和中國文化的了解不輸中國選手。
闖過教學關
「在教學實戰環節,我給學生講的是『快要……了』句型,教具是我自己製作的春聯。」來自日本的選手近藤桃乃就讀於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將課堂活動設計成「快要春節了」。學生們抽籤做任務,快做完時需用「快要……了」造句。「有個學生抽到了剪紙,他快剪完時我問『剪完了嗎?』他答『還沒』,我請他用『快要……了』說一遍,他再答『快要剪完了』。」通過類似巧妙的設計,近藤桃乃既讓學生練習了語言點,也讓學生感受了中國的剪紙藝術。
來自俄羅斯的選手王莉雅就讀於首都師範大學,她課堂教授的內容是「了」的語法。同時,她還設計了類似「五子棋」的填字遊戲。
即使在「教學現場」出現一些小意外,選手們也能應對自如。近藤桃乃在上課時,發現有兩名學生交頭接耳,另一名學生忽然變得安靜。對此,她對在課上交頭接耳的學生用略帶嚴厲的語氣說:「我很尊重你們想說的話。但現在在上課,你們的舉動會影響別的同學。」對於過於安靜的學生,她用鼓勵的語氣說:「有什麼問題嗎?下課後能告訴老師嗎?現在應該多多練習,這樣你的漢語水平才會越來越高。」通過針對不同學生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學生很快進入了學習狀態。
就外國選手的表現,擔任評委的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學部李小麗副教授說:「選手們表現很棒,儘管沒有教學經驗,但是勇氣可嘉。他們發音不錯,交流表達也比較順暢,思路清晰。而且表現自然、大方、活躍,這種精神值得肯定。但也有有待完善的地方。」對此,李小麗建議選手們「加強對漢語知識的學習,同時注意漢字的書寫規範」。
遇到「攔路虎」
本次遴選還設置了「當代中國與中國文化」環節,由「我的未來課堂」主題演講、當代中國問答、中國文化傳播能力問答和文化活動策劃組成,旨在考察選手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在該環節, 近藤桃乃演唱了一首中國傳統民歌《茉莉花》,王莉雅朗誦了一首《再別康橋》,來自印度尼西亞的選手陳惠安則表演了一段扇子舞……他們的才藝展示贏得了評委們的肯定。
在評委提問環節,外國選手坦言「題目有些難」。「有評委問我關於中國茶的問題,我只知道龍井茶和鐵觀音茶,但對它們的產地並不清楚。」近藤桃乃說。
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來自印度尼西亞的選手洪櫻芝覺得難的題目是關於中國京劇的。「雖然我知道京劇很有名,也知道幾位著名的戲曲演員和幾齣名劇,但我對中國京劇的了解不深。」
對此,李小麗表示「可以理解」:「外國選手對中國文化和傳統習俗不太了解可以理解,畢竟有文化差異。如果選手未來要當漢語教師,需要加強對中國文化的學習。」
實現漢教夢
經過「教學實戰」和「當代中國與中國文化」兩個環節,參賽的外國選手表示,不管比賽晉級與否,都收穫滿滿。通過比賽不僅提升了教學技能,還找到了今後努力的方向。
「我的教學技能得到了提升,但也提醒我要不斷學習和積累中國文化知識。」近藤桃乃說。
「我更加自信了,這是我最大的收穫。」王莉雅說。
洪櫻芝雖然沒有成功晉級,但是這一次經歷讓她從中學到很多。「從準備比賽開始,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不斷加深,還通過比賽結交了很多好朋友。」
比賽暫告一段落,選手們都希望未來能回到自己的國家做漢語教師,教授漢語,傳播中國文化。
近藤桃乃說:「我會回日本當中文老師,傳播中國文化。」通過中文歌學習漢語的近藤桃乃希望能與日本學生一起唱中文歌,把學生送到中國參加歌唱比賽。
就讀於北京大學、同樣來自日本的茂野瑠美也希望未來能在日本當漢語老師。「這是我自高中時便有的夢想。」
洪櫻芝是華裔,從小就對中文感興趣。「我讀大學和研究生期間所讀專業都與中文有關。畢業了我會回印度尼西亞當漢語教師,讓印尼的孩子從小接受正規的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