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GlobalMD 全球醫生組織 收錄於話題#數字健康、數字醫療、數字療法57#新冠病毒全球資訊31
這是懷表?壓力表?不,是秒表!2020時間模式. 那些醫生和科學家們是按照這個時間計算每一小時,每一天;因為每一秒都有許多人死於新冠病毒
國際權威期刊《自然》回顧了2020年一系列裡程碑意義的生物醫學研究成果和探索進展,除了以史無前例速度成功研發出了新冠疫苗,並且全球開始普及接種,還有什麼值得關注的?
有人希望快點兒熬過2020年。毫無疑問,今年的生活和工作,家庭和社會都面臨著太多、太多的挑戰。
生物醫學界人士也慶幸因為疫情而永遠改變了原來一切陳舊的習俗和許多不可能的突破創新。展望新的一年,專家們分享了生物醫學領域六大趨勢。
英國基因組學機構負責人,基因學家Dr. Sharon Peacock說「我們終於看到了學術界、工業界和政府之間協作的成功案例——新冠疫苗研發和產業化製備,以及物流配送和疫苗接種。
儘管人們飽受疫情而延遲或取消了許多科學研究合作和交流活動,但我們看到了全球虛擬科學研究合作的未來模式及其巨大的潛力。
1. 新常態
MC Viroscience負責人Dr. Marion Koopman預測在接下來1-2年內,新興疾病專家仍會全身心地專注SARS-CoV-2病毒,甚至以此拓展更多病毒學和免疫學基礎和臨床研究,包括延展研發治療性疫苗和臨床應用。
「是否還會出現今年這樣的全球疫情大流行?」
Koopman博士認為短時期不太可能再發生了,或許人們進入了新常態。因為病毒仍在不斷變化或進化,新一代或升級疫苗已經準備就緒開始試驗階段。不是嗎?SARS-CoV-2新基因突變型已經出現了。
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院Dr. Juleen R.Zierath博士說此次疫情中不幸逝去的人群,特別是那些有基礎疾病,比如代謝系統疾病,包括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他們抵抗病毒感染的後果出人意料的糟糕。這說明機體免疫系統與新陳代謝的耦合值得特別關注和深入研究。
2. 開放存儲和虛擬交流
新冠病毒傳播和疫情擴展速度也改變了科學傳播信息方式。谷歌健康研究負責人「越來越多開放研究信息存儲庫(如bioRxiv和medRxiv)能以最快速度和最廣泛方式傳播科學研究和臨床試驗結果。
如果與同行評議配合互補,在保障嚴素和科學質量前提下,完全可以加快創新步伐和節奏。
在疫情期間,網絡視頻虛擬會議交流科學進展和探討新思路,將徹底改變或已經讓許多國際學術會議喜歡上了虛擬模式。
分子和細胞生物學家Deborah Johnson博士說「虛擬視頻交流活動民主化了生物醫學研究氛圍,讓更多年輕人和來自中低收入國家的學者有機會參加更多高水平學術活動。完善和整合虛擬國際會議交流模式將是今後發展趨勢和重要協作平臺。」
關注數字健康、數字醫療和數字療法:2021年將進入全面擴展,點擊,參加周日|數字醫療講座|「收官之作」座談會交流活動。
3.免疫學的飛躍式發展
人體免疫系統基礎研究成為了新冠病毒研究的前沿熱點,幾乎生物醫學各個分支領域都在關注免疫學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耶魯大學免疫生物學家巖崎明子博士認為「新冠病毒傳染病推動了免疫學研究的變革。幾十年的基礎研究成果積累,讓人們在很短時間內就清晰地認識到新冠病毒針對人體呼吸系統,胃腸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等致病機理,以及黏膜免疫力在抵禦病原體方面比全身免疫力更有效。」
現在的免疫學領域已經深入了解到黏膜表面保護的基本機制,以及制定免疫反應靶向黏膜表面策略的時候了」。
業界人士認為免疫細胞作用遠遠超出了以前的預期,在健康機體和基礎疾病狀況下可能發揮著完全不同的作用。
將這些新知識新實踐歸納出來,就可以設計出更多免疫細胞治療其他疾病的創新方法。
比如癌症免疫療法將成為針對許多其他疾病的免疫介導療法「試驗田」,科學家和臨床醫生將從人體自身免疫系統角度開始探討如何治療某些疑難罕見疾病。
4.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應當讓時針迴轉
隆德大學臨床神經學專家Dr. Oskar Hansson博士認為,在很多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甚至疾病發展之前嘗試幹預神經退行性變化將是今後的研究方向和幹預治療切入點。
已經開始研究的疾病包括阿茨海默症,帕金森病和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等等改良療法。
全世界科學家正開展大規模人群隊列研究,希望通過研究人群遺傳,發育,生活方式等不同因素影響神經退行性疾病,包括在症狀發生前的變化。這將是揭示疾病的起點,並開發出新的靶向性藥物阻止發展或緩減進展的"突破點"。
5.數位化將是前沿和中心
隨著人工智慧和機器算法在新一代數字醫療產品包括數字療法和數字軟體設備中的普遍應用,前瞻性研究越來越多在真實世界中驗證AI-ML的可靠性、安全性,可信性和公平性。
經過嚴格驗證之後,利用數字醫療和AI機器學習來改善和提高患者治癒機會將是巨大和不可預測的。
在發展數字健康、數字醫療方面依然存在瓶頸,但業界已看到了曙光和前景。
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將看到醫療服務和健康形式的巨大變革,包括成像數據;語音數據和文本數據,通過患者可穿戴設備監測,或跟患者聊天收集語音數據信息,都將對維持個人健康狀況產生巨大影響。
6. 「做好準備」——新的口頭禪
隨著此次突如其來的全球疫情到來,生物醫學界強調一種新趨勢「做好準備」(be prepared)。
香港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專家Gabriel Leung說「不僅在技術上,而且在商業案例上做好一切準備,包括擁有可持續研發疫苗技術平臺和接種渠道,以便在今後任何疾病流行期間都不會重蹈覆轍,或為某些解決方案爭吵。
總之,在危機之前建立社會適應力很重要。圍繞著可能的公共衛生和傳染性疾病風險,做好預備方案。在後疫情時代,更需要解決全球化健康不平等問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