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林俊傑的歌是在2004年,那時的我在初中聽著《江南》;
第一次認清楚林俊傑的臉是在2006年,那時的我看到他在春晚獻唱《一千年以後》;
第一次寫林俊傑的文章是在2020年,這時的我看到了他的新作《交換餘生》!
時隔多年,再發新曲,本以為是他江郎才盡,沒曾想是在潛心創作!
林俊傑從2003年到2015年連續12年都有新專輯,年年一張,此後放慢了腳步,第十三張專輯《偉大的渺小》發布於2017年年底,這兩年之久,讓不少人覺得他才思枯竭,然而,第十四張專輯的出生,等待的時間更久!
說明林俊傑的油箱裡還有油。
林俊傑屬於半道出家搞音樂的人,不是學院派音樂人,但歌曲充滿靈性,曲風全面開花,21世紀初屬於華語音樂創作的百家爭鳴,回過頭去看,那時的原創作品,出道即巔峰;
當時最先開始的是R&B風,這是新時代的第一股浪,如今這股浪已退去。陶喆是那時的第一衝浪手,而周杰倫又是中西結合做到極致的一位;
杰倫創作性地把西方快節奏曲風與華語的意境相結合,如《菊花臺》《東風破》以及《千裡之外》《青花瓷》等等,都是經典的中國風代表,優美的歌詞加上朗朗上口的曲子,連當初黑他的人都靜靜地聽著;
不僅僅是陶喆、周杰倫,王力宏也是那一波浪的追風少年!
林俊傑出道的時候他們三人都已成名在外,而且各種曲風都已開發,看似毫無競爭優勢,真可謂出道難,難於上青天;
好在林俊傑有著不俗的古典鋼琴底子,他不是音樂學院畢業的,憑著過人的音樂嗅覺以及不斷精進的樂理;林俊傑選擇R&B出道,在這三位前輩之中,林俊傑和周杰倫的R&B風格相近,糅合了許多現代流行風格!
此外,林俊傑在電子樂的研究上頗有個性,他前期的電子樂有一種科幻感,令人耳目一新。從此也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使他的音樂之路取得重大突破!
R&B風、電子樂只是林俊傑音樂探索的填空,他的《黑夜問白天》《飛雲之下》以及《不為誰而作的歌》《偉大的渺小》等等歌曲,又能看出林俊傑在抒情歌曲方面,寫得非常頂級,且都是高質量之作,以至於在抒情歌曲方面,林俊傑有著非常好的口碑!
林俊傑能近20年靈感不斷,量高質優,各種風格的金曲繁多,至今一共獲得135座音樂相關的獎項,為他人創作105首歌曲,是在對待音樂上真的不忘初;
說他江郎才盡?林俊傑的新作,第14張專輯已蓄勢待發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