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大地,古城古鎮數之不盡,文明古國,歷史悠久。在這漫長的河流裡,有的保存完整,聞名遐邇,有的斷壁殘垣,無人問津。位於安徽石臺的一個深山老林中,有這麼一座古老的村落,始建於明代,迄今已有600餘年。這裡山清水秀,植被茂密,甚是有世外桃源之感 。
白石嶺古村,始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這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古村落。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山高林深,這座古村落鮮為人知,如果沒有當地人帶領,一般人很難找到這裡。雖然不及宏村、西遞那般規模和整齊,但這裡依舊是白牆黛瓦,窄巷幽深,水墨剪影,婉約幽靜。
這裡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與世無爭的清閒日子。儘管如今已是網絡時代,在絕大多數年輕人依賴網絡消遣或打發時間的時候,白石嶺的村民們卻仍是延續著傳統的風俗,於古老的祠堂裡唱戲、聽戲。來到這裡,何為「慢生活」,一目了然並置身其中。
千年的參天古樹就矗立在村頭,斑駁的馬頭牆,鱗次櫛比的古民居,在山林之間猶如水墨畫一般。整個白石嶺在炎熱的夏季裡尤為清冷,清冷得可以享受盛夏蟬鳴,樹風涼爽,還有老房子天井下村民們表演的傳統藝術。
白石嶺古村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古樸的白牆灰瓦或深或淺的藏匿在山林綠野中,呈現出世人一直所妄想的世外桃源。蜿蜒曲折的石階布滿青苔,石頭縫隙裡夾存著野草,村裡人來來往往,也未曾將其踏平,可見這裡並非是遊客熙攘的地方。
但如果你來到這裡,極有機會見識到傳承已久的傳統老藝術舞馬燈,還有古徽州的婚俗家娶,他們穿著新鮮的服飾在村落裡「穿街走巷」,在山林裡敲鑼打鼓,不僅熱鬧,也是一種人文的活躍。隨著石臺旅遊的大力發展,這座古老的村落慢慢呈現遊人眼前。
只是絕大多數人對它未曾有所耳聞。在安徽江西一帶可謂遍地都是粉牆黛瓦,但出名的古村落古鎮也就那麼幾個,八方遊客基本上也都是朝著這些有名的古村而來。但白石嶺村依舊寧靜,依舊保持著傳統與古樸,不論有沒有遊客來,村民們依舊是傳承著傳統習俗和文化,這一點令人十分感動。
如今整個村落現存古民居有60餘棟,其中還有幾棟明清時期的建築,雖然年代不久,但卻突出整個村落的久遠。白石嶺是石臺縣內的舒式宗族的發源地之一,村子依山而建,錯落有序,百樹林北旁的高坎之上是「舒氏宗祠」,祠堂分三進,後進本設有戲臺,但因年久失修而坍毀。
村裡的「阿黃」一點也不認生,充滿精氣神,我在村裡轉悠的時候,它跟了我很久,像是帶領著我去參觀這座走過了600餘年風風雨雨的古村落。其實,我並不知道它叫什麼,但我喊它「阿黃」,它就搖著尾巴跟我玩了。
雖然村落鮮為人知,但「酒香不怕巷子深」,它得到了不少攝影師、書畫家的青睞。每逢春夏秋,周邊城市的攝影愛好者、攝影師、書畫家和學生都會來此進行創作。在完全沒有商業氛圍的環境下,人們在創作過程中感受了久違的寧靜與美好。
沿著古老的石階走入村落深處,它遠離城市喧囂,充滿歲月滄桑,山林之間散發著生活的古樸。它已經在長河裡度過了600餘年,是否還能再過600年,無人知曉。但作為古建築,徽派文化,華夏之文明,我希望再有生之年,可以看到它越來越好。
「一堂和睦美如春,四季平安原是福」,橫批「迎春接福」。如此接地氣、充滿文化傳統的對聯,恰好是反映了中國人對「歡聚一堂」、「四世同堂」、「兒孫滿堂」的美好嚮往。堂,高大的房子,房子裡充滿人氣,和和睦睦,四季平安。
儘管白石嶺村有不少古民居已經破敗(據說當地政府已對破損的房子開始了修復工作),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白石嶺這個地方在當年其實是一座山寨,由於富甲一方而遭遇不少強盜侵襲,為防禦強盜突擊,村民依山建寨,並設望風哨樓。
如果你是一名古鎮控,喜歡幽靜、原始、質樸的古村落,那麼安徽石臺的白石嶺村一定不會讓你失望(安徽石臺縣大演鄉)。 其實,如果可以的話,真想在這裡租一間老房子進行避暑。夏天的白石嶺村,真的太美了,涼爽幽靜,充滿隱居狀態。
但比起租,我更想買。這兩年,一直計劃著能在皖南山林裡買一間老房子,春天賞花,夏天避暑,秋天賞葉,冬天賞雪。第一次來白石嶺村的時候,就覺得這地方很不錯,不但環境好,空氣清新,晚上還能一邊聽蟲鳴,一邊看銀河。但當時沉浸其中,忘記了詢問老房子是否出售這一事。
這個完完全全是原生態的古村落,令人身心回歸田園。安徽從來不乏古村落,名氣最大的要屬西遞、宏村,但已失去了白石嶺村這樣的原始與質樸。可像白石嶺這樣的村落,在安徽還有很多很多,因無人問津而默默消失。現生活在白石嶺村的村民大多是老人,年輕人都出去工作或去城裡安家落戶,每逢寒暑假的時候,村裡會見到不少孩子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