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NAVAIR)近日宣布,經過F/A-18和EA-18G項目辦公室和NAVAIR以及海軍補給系統司令部(NAVSUP)的努力,終於解決了「超級大黃蜂」和「咆哮者」戰鬥機的……尾鉤荒問題。
F/A-18E/F和EA-18G的尾鉤荒問題是4年前爆發的,當時美國唯一一家尾鉤大修設施工廠倒閉,導致共用機身設計的F/A-18E/F和EA-18G出現尾鉤供應不足的問題,影響了該機的上艦部署。
所謂尾鉤,也叫著艦攔阻鉤,是安裝在艦載戰鬥機(有些岸基戰鬥機也有尾鉤,不過只能用於緊急攔阻降落,不能著艦)後機身下方的一根堅固金屬杆,末端有螺栓固定的可消耗鉤爪。
在著艦時,尾鉤通過液壓或氣動機構放下,在觸艦中勾住斜角甲板攔阻索,使戰鬥機在極短距離內迅速停止。因此尾鉤杆體具有極高強度,一般採用高強度鋼材製造。
在著艦中需要承受巨大拉力,使艦載戰鬥機在僅僅1.5秒的時間裡就從約240公裡/小時的速度完全停下來!為此F/A-18E/F和EA-18G的尾鉤在經歷300次著艦之後就必須拆下大修,更換勾爪並檢查杆體有無裂紋。
而唯一尾鉤大修設施的關門很快導致F/A-18E/F和EA-18G的尾鉤開始出現短缺,使美國海軍不得不採用拆東牆補西牆的方式來確保上艦部署飛機的數量,一些「超級大黃蜂」因此而停飛。
這讓NAVSUP開始向供應商緊急購買尾鉤備件並尋找其他大修來源,還從供應商那裡訂購約900個全新備用尾鉤。但尾鉤生產過程十分複雜,需要70多道單獨工序,其中還要進行仔細檢查才能保證安全。
所以此舉一時半會還是不足以彌補尾鉤缺口,每月尾鉤更換需求遠超出美國海軍預計的10根。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海軍只能授權將「超級大黃蜂」和「咆哮者」尾鉤的大修間隔從300次著艦增加到330次,即延長10%。
此外在極限情況下可根據每根尾鉤的個體狀態批准最多500次著艦,然後立即退役。就這樣通過開源節流的方式,美國海軍算是暫時解決了尾鉤荒問題,但延長尾鉤的使用次數隱患無窮。
艦上作業時的機務目視檢查並無法發現杆體內部裂紋,隨著裂紋生長,存在隱患的尾鉤最後可能導致「超級大黃蜂」和「咆哮者」在著艦中拉斷尾鉤墜海,而此類事故在美國海航歷史上已經屢見不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