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推薦一部動畫短片,雖然只有短短的3分鐘,可卻給了我很多感動和思考。
它的英文名是《Kiwi》,中文名是《無翼鳥》。短片的介紹很簡單:沒有翅膀的鳥,通向天堂的飛翔。
有人評論:「看完用了3分鐘,卻哭了6分鐘。」這部三分鐘的短片,我看了很多次,原本以為是搞笑片,沒想到卻是勵志片,我看了一遍又一遍,看完後淚流滿面。
為什麼一部只有3分鐘的動畫短片,可以獲得奧斯卡動畫大獎並且感動許多人?
下面,我想從人物塑造,視聽語言和敘事視角三個方面來闡述它的魅力與價值,談談我對這部短片的意義延伸出的對生命與夢想的理解。
一、人物塑造:擬人化的手法把唯一的主角無翼鳥塑造得飽滿立體,把觀眾迅速帶入劇中,跟著人物命運的走向或喜或悲
懸念大師希區柯克曾說過,觀眾真正感興趣的不是電影中的運鏡、音響等,而是銀幕上的人。
所以,無論是一部電影還是一部電視劇,人物形象的塑造對於故事情節的展開和推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動畫影片中,無論是有生命的還是無生命的,無論是動物、植物或是其他生物,世間萬物都有了生命和感情,一切角色都被賦予了人的外貌、言行,也有了人的性格、思想甚至靈魂。
把動畫中的人物形象擬人化,也是動畫區別於其他影視作品的重要特徵之一。
《無翼鳥》這部短片中,全程只有一個單一的人物,就是一隻鳥。
它沒有翅膀,不能飛翔,可它卻有一個大大的夢想——在天空中飛翔。無翼鳥就像人一樣,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它有自己的真實性格和想法,也有屬於自己的夢想。
我特意搜索了一下,發現真的有無翼鳥的存在。這種鳥的嘴和身子都很長,腿又短又粗,跑得很快,但是因為它們的翅膀已經退化,所以不能飛行。它們的壽命可以達到三十年,是紐西蘭的特有物種,也是紐西蘭的國鳥及象徵。
短片中的無翼鳥通身黃褐色,有著長長的尖嘴和短粗的雙腳,尾巴特別的短,幾乎沒有。它有一雙黑豆大小的小眼睛,看起來活潑又可愛。
這是一隻看起來再普通不過的鳥,其貌不揚沒有任何特別吸引人的地方和光芒。就像是在茫茫宇宙中的人類,又好像你我一樣,普通又平凡地生活著。
短片一開始,出現一雙短粗的大腳,拖著沉重的步伐,吃力地向前走,好像拽著什麼東西。
鏡頭一轉,原來,它拖拽著一根長長的繩子,可還沒走幾步呢,就被繩子拽到後退了好幾步,跌倒在地。
它沒有放棄,爬起來繼續向前走,終於,把這根繩子繞到了一棵大樹上。如此百折不撓的精神,像極了不肯屈服的你我,在困難和險阻面前,因為心中有著堅定的信念,所以不肯低頭,更不會放棄。
它順著拴好的繩子,來到樹幹上,從身後取出背著的錘子、釘子等工具,用雙腳使勁把釘子釘到樹幹上,可是這並不容易,有時調皮的釘子會砸到它的頭上,有時它又會不小心摔倒。
一顆、兩顆…終於好幾顆釘子都被釘好了,擦了擦額頭的汗珠,繼續幹活。它用盡全身的力氣把一顆好高大的樹拉起來。
你看,從搞不定一件對於自己來說很吃力甚至是異想天開的事,到最後一點一點艱難完成,這過程無疑是很艱難的。
從心中那顆小小的夢想種子開始萌芽,到後來的一點點長大,是需要努力和付出的。
當它終於把所有工作都完成了,也終於把繩子固定在大樹上,望著腳下的風景和自己的「作品」,它開心地拍拍雙腳,喜悅之情溢於言表,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它的開心。
《無翼鳥》能在豆瓣評分高達9.1,得到了很多好評和評論,關鍵就是塑造了一個豐富立體的動畫人物形象,把無翼鳥的性格進行了擬人化的展現。
被賦予了人的感情和思想的小鳥,它的活潑可愛,它的堅韌執著,躍然屏幕,觀眾迅速被帶入角色中。
唯一的主角,簡單的幾個畫面,一系列動作,講述了一個簡單的故事,但卻勾勒出了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傳遞了一個不簡單的哲理:雖然是生來就沒有翅膀的鳥,可飛翔卻是它的本能和堅定不移的夢想。
二、視聽語言:運用大量近景、遠景和不同的背景音樂,傳達出簡單又深刻的人生哲理
百度百科:視聽語言是利用視聽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眾傳播某種信息的一種感性語言,包括影像、聲音、剪輯等方面內容。
一部優秀的動畫,除了要有個性鮮明的主人公,也離不開巧妙的構思和精彩的故事情節,這些都需要用語言來表達。
在電影動畫中,它的語言就是各種鏡頭的調度、畫面的展現和各種背景音樂的運用。
1、畫面手段:人物在畫面中的位置和大小,人物是正面、側面還是背對鏡頭
近景:
短片一開始,出現的是無翼鳥那雙短粗的腳,沉重的步伐,緩慢的腳步。
每次用力拖拽繩子的時候,緊閉的小眼睛,仿佛用盡了全部力氣。那根繩子對於一隻如此弱小的小鳥來說,實在是太吃力了。
當它從身後取出釘子、錘子等工具,開始正式工作,幾個很近的釘子特寫鏡頭。在我們人類看來,幾個小釘子而已,甚至兩根手指就可以捏住,把它釘在任何東西上也是不用太費力的。
可是,對於一隻小鳥來說尤其的難,尤其是它還無法藉助雙臂的力量。它能使用的只有雙腳,雖然沒有翅膀,可它有腳啊。雖然慢,雖然吃力,但是絲毫不影響它想要做成這件事的信念。
短片數次採用近距離「特寫」鏡頭,突出了無翼鳥的渺小,但也以此反襯出它一心渴望飛翔的堅定信念。
遠景:
一隻小鳥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看過它憑藉單薄的身體拽動一棵大樹你就知道了。
所有釘子都被固定後,還要把大樹也固定在懸崖下,讓它們看起來像是叢林。鏡頭再次拉遠,雖然那些樹木的角度在我們以正常思維和視角來看是不對的,可只需換個角度和方向,它就能變成這隻無翼鳥的天空。
當所有準備工作就緒,馬上就可以進行試飛時,鏡頭又一次拉遠,一隻小小的鳥站在懸崖邊,四周是高大的樹木和陡峭的懸崖,一旦跌落就是粉身碎骨。
可即便它早已經料想到結局,還是決定要破釜沉舟飛一次,它要向所有人證明自己雖然沒有翅膀卻一樣可以飛翔,它要用這次飛翔告訴自己沒有實現不了的夢想。
通過鏡頭的遠近移動和特寫,通過外在周圍景物的對比,襯託表現出無翼鳥的內在所思所想。
角度:平拍還是俯拍、仰拍
經過艱辛努力,嘗過了無數次失敗的滋味,在成功的一瞬間,用喜悅也不足以表達內心的狂喜與興奮。望著腳下的「叢林」,那不是樹林,不是懸崖,那是即將吞沒自己的深淵。
這一段採用了俯拍的角度,以無翼鳥的視角進行拍攝,因為那一刻,「天空」就在自己腳下,自己要去徵服這片渴望已久的「天空」。在那一刻,它是強大的,不再是以前那個渺小只會做夢的小鳥。
在它最後起飛,終於飛向叢林、飛向「天空」,採用了平拍的拍攝角度,同時把鏡頭拉遠,小小的無翼鳥終於完成心願,在自己創造的「天空」中自由翱翔,雖然自己如此渺小,可心裡卻有一個大大的夢。
在叢林和「天空」中穿梭,耳邊是渴盼許久的風聲,聽起來是那麼動人,後來風聲逐漸消失,它只聽得到自己內心的聲音,原來在天空中自由飛翔是如此美妙,整個天空整個世界都變成了自己的。
畫面的移動:固定還是運動
這部短片中固定的畫面不少,比如無翼鳥固定大樹的時候。一棵樹,橫著出現在整個畫面中,只有一棵大樹和一根細小的繩子。鏡頭仿佛靜止了,只有音樂聲。
看似靜止不動的畫面,其實內藏無翼鳥在背後的努力拖拽和奮力爭取。想以這樣的方式在懸崖邊固定住一棵大樹何其的難,一隻小鳥如何做到?
固定的畫面沒有展現給我們的,是它一次次的努力和堅持,是一次次的失敗與不妥協。
短片最後,當它終於如願以償飛向「天空」,鏡頭用下墜的方式展現它在林間的飛翔。
其實真正能夠飛翔的鳥都知道,這根本不算是什麼飛翔,更不是在天空中的自由翱翔。可它卻感動得落淚了,因為只有它知道,自己為了這一次飛翔,付出了多麼長久的努力與堅持。它更知道,這唯一的一次飛翔也許也是最後一次。
短片將要講述的故事情節,將文字轉化成一幕幕畫面,讓人有如身臨其境,和影片中的無翼鳥同呼吸、共命運。
2、聲音手段
《無翼鳥》這個短片中沒有一句臺詞,沒有任何對白,也沒有字幕,只有背景音樂和一幅幅畫面,卻在短短的3分鐘內傳遞給觀眾一個簡單深刻的哲理:有夢想誰都了不起,只要心中有信念,生命就有無限可能。
短片中出現了兩段不同的背景音樂,最開始是節奏簡單明快又堅定的,像是戰士出徵前鼓舞士氣的戰鬥曲,鼓點鏗鏘有力。
那是無翼鳥在進行準備工作時的背景,它全程鬥志滿滿,不畏艱難,音樂中透著一種不理睬任何嘲諷和勸阻,勢必要完成這件事的篤定。
到後來它終於把所有準備工作完成,可以進行飛翔了,音樂變成了歡快的,清脆悅耳,像八音盒發出的聲音,那像是無翼鳥在大功告成後發自內心的歡快心情的表達,是對自己感到非常滿意和驕傲的自豪,也是對自己即將開啟特別人生的鼓掌。
第一段背景音樂傳遞出來的不僅僅是無翼鳥自己本身無比憧憬的心情 ,更表達了創作者也就是導演對這隻小鳥的鼓勵與期待,希望它能夠成功。而後來的那段音樂則充滿了無翼鳥即將實現夢想的喜悅與激動心情,以及導演對它勇敢嘗試的讚揚和欣慰。
接應式交替:一種音樂總出現在相同的時刻或是相關的人物,同一音樂的音律此起彼伏,前後相互間斷有續,渲染出特別的場景。
短片中的兩段音樂不是連續出現的,而是在中間有一部分空白無聲,只有無翼鳥的動作畫面。
音樂聲和無聲交替出現,無聲畫面與有聲的銜接,不但沒有造成畫面與聲音的割裂,反而製造出「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在情緒和節奏上形成鮮明對比,此時的「無聲」,反而更加突出了「有聲」時無翼鳥的不同心情,是一種很好的烘託手法。
影片中將畫面和音樂相結合,用背景音樂作為輔助手段,更形象生動展現無翼鳥的性格特點,也把無翼鳥的情感和心情蘊含其中。
如果畫面和聲音等視聽手段運用得好,就能為動畫影片增色不少,甚至起到點睛之筆的作用,不但增強影片的語言感染力,還能為影片增添魅力。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享受視聽的美感。
《無翼鳥》通過視聽語言的手段,讓觀眾去感知動畫,感知人物的性格和心情,好像和無翼鳥進行了對話和溝通,甚至就在它身邊看著它進行這一系列的動作,不僅把觀眾代入其中,也傳遞出創作者放到無翼鳥這一形象身上的思想和感情,既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也讓觀眾有所感悟。
三、敘事角度:全知的敘事角度,既是展現人物形象,更是表達自己
百科資料:全知全能敘事,也稱第三人稱敘事。又稱「神的敘事觀點」或「全知全能的敘事觀點」,即敘述者雖不在作品中露面而身處局外,但人物的隱微曲折的心理、未表現於行為動作的情感或意識,以及許多不便言明的行為,都能畢露無遺地傳達出來。表現在人稱上也是第三人稱。
這種敘事角度中,敘述者可以理解為是萬能的上帝,他是故事的講述者,也是見證者,更是創造者。
這部短片採用的是第三人稱敘事,也就是全知全能的角度。創作者以完全置身事外又高高在上的位置,去描述自己看到和知道的全部。
創作者在拍攝時是已經提前預知了無翼鳥的一切的,包括它前期的努力堅持與最終的成功,甚至已經知道這隻鳥的結局。
無論是按照常理或是人們的認知,還是創作者的有意為之,這隻鳥必須在實現夢想後死去,它的結局早已被安排。
也可以理解為,這隻鳥的全部行為都在創作者的掌握和控制中。與其說這一切都是無翼鳥完全自主的行為,不如說是創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全部寄托在了它身上。這隻鳥就是作者自己思想的化身和表達者。
影片最後,屏幕變黑的那一刻,是墜落聲:砰!結束,一切都結束了!
聰明的觀眾也早就知道,一味堅持想要實現遙不可及的夢想,這隻鳥的結局是什麼。其實不止你我,恐怕就連它自己都早已明白。
可它還是不管別人的嘲笑和勸阻,絕不後悔和撤退。即便粉身碎骨,即便一生只有一次能實現夢想,也要勇敢去嘗試。因為,沒有夢想的人生根本不值得過。
有翅膀的或許早已經厭倦了飛翔,甚至想要停下來歇一歇,而沒有翅膀的,一生都在爭取飛翔。
無翼鳥這個形象的塑造上,飽含了創作者的個人情感和觀點,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和個性。
一隻看似本該無憂無慮的小鳥,被創作者賦予了人的性格和思想,有了人的思考和靈魂,像人一樣有了夢想。
一個鮮活的形象躍然屏幕,雖然結局讓人唏噓也感到遺憾,但我們卻在它的身上看到了一隻鳥尚且對夢想不懈追求,何況人呢?
結語:
豆瓣短評:因為有飛天的夢想,人們發明了飛機;因為有航海的夢想,人們發明了輪船。人活著千萬不能沒有理想。
有的人可能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而這件事或許還不是讓人生變得圓夢的事,甚至有可能是失去生命,如果換做是你,你會如何選擇?是一輩子碌碌蠅營,還是奮力一搏?是選擇平穩過一生,還是像煙花一樣只求那一瞬的綻放?
短片中的無翼鳥選擇了絢爛的綻放,努力一輩子只為在天空中飛翔一次,雖然只有一瞬間的輝煌,可它無憾無悔。
為了一生唯一的一次飛翔,以生命的終結作為代價,值得嗎?即便付出生命,只為了感受一次飛翔,它的人生,它已經體驗過了。
看了這部短片,我多想像它一樣為了一件事一個夢想,鼓起勇氣嘗試一次,哪怕最後遍體鱗傷,可我終究還是沒有勇氣。我活得竟然還不如一隻鳥,沒有夢想,沒有目標,不敢為了夢想去奮力一搏,我在它的身上看到了我的渺小和怯懦,看到了我一直渴望卻從不曾擁有的。
然而,有多少人即便沒有翅膀,卻仍在努力飛翔,願你我都有勇氣做一隻勇敢飛翔的鳥,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