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分析青年公職人員違紀違法案例發現:多涉及民生、金融、執法等重要領域,「雖未身居高位」,卻手握「可直接辦理具體事項」的便利;「80後」「90後」公職人員違紀違法呈現出小官大腐、急於兌現、技術犯罪特徵明顯、「獨狼式」腐敗等特點。
近期披露的不少違紀違法公職人員案例中,「80後」「90後」字眼引人關注。少數青年公職人員違紀違法案例呈現出小官大腐、急於兌現、利用技術犯罪、「獨狼式」腐敗等特點,暴露出一些地方、部門存在組織監管失察、機制運轉失守等弊端,突顯紮緊扎牢制度籠子、進一步完善健全「不能腐」制度環境的緊迫性。
黨員幹部在福州市閩清縣反腐倡廉警示教育中心參觀
入職不到一個月就開始貪腐!
記者梳理多地通報的青年公職人員違紀違法案例發現,這些人的工作崗位多涉及民生、金融、執法等重要領域。他們「雖未身居高位」,卻手握「可直接辦理具體事項」的便利,將本不屬於自己的錢財據為己有。通報顯示,履新不到一年的江西省廬山市委原副書記周麟、上海市金山區經濟委員會原副主任金英麗、雲南省昆明市呈貢區原副區長郭靜雨等「80後」幹部先後落馬。記者調查發現,一些違紀違法的「80後」幹部,曾立志幹出一番事業,有的還被評為當地「傑出青年」。可隨著職位走高,他們開始幫著別人謀私利,收受賄賂,逐漸走上不歸路。近年來,違紀違法的「90後」公職人員也逐漸出現。日前,華東某地通報,一位年僅25歲的不動產交易部門工作人員,一年之間侵吞國家財產數百萬元。2018年,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發布《職務犯罪審判白皮書(1995—2018)》,通過對23年來審理的職務犯罪案件進行梳理發現,35歲至45歲人群所佔比例最高,同時呈現出「初犯」低齡化趨勢,最小的「初犯」僅20歲。年齡尚小、在關鍵崗位時間不長,個別青年公職人員的腐化墮落令人痛惜。某「90後」幹部,入職次年即著手貪腐,涉嫌貪汙40餘萬元民生領域資金。華北某地一「90後」出納員,入職不到一個月,就想方設法侵吞、騙取公共財物。黑龍江省撫遠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市監委主任張鑫說,少數青年公職人員違紀違法,表現出對紀律和法律缺乏應有的敬畏之心。他們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忽視或放棄了對紀法的遵守,越過了權力的邊界。
違紀違法青年公職人員的四幅「肖像」!
個別青年公職人員走上違紀違法道路令人惋惜。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紀委監委進行的一項統計顯示,此前查處的173名嚴重違紀違法人員中,「80後」青年幹部有53人,佔嚴重違紀違法總人數的30.6%。佳木斯市紀委監委在分析上述幹部特點時為其畫了四幅「肖像」。缺乏原則,做「木偶」。統計顯示,涉嫌濫用職權罪案件4人,佔全市「80後」幹部嚴重違紀違法總人數的7.6%。反映出少數「80後」幹部在工作中缺乏原則。甘受圍獵,做「中介」。統計顯示,涉嫌貪汙受賄罪案件15人,佔佳木斯市「80後」幹部嚴重違紀違法總人數的28.3%。反映出少數「80後」幹部因其所在部門顯赫,容易被別有用心者拉攏、圍獵,少數青年幹部在面對現實壓力和利益誘惑時容易受到幹擾誤導、動搖初心。南方某省一畢業於名校的「80後」落馬乾部,利用其擔任規劃建設方面職務的便利「變現」,從工程款中收取一定「好處費」,為他人謀取不正當經濟利益。麻痺大意,作風「跑粗」。統計顯示,涉嫌玩忽職守罪案件2起,佔全市「80後」幹部嚴重違紀違法總人數的3.7%。這主要是因為面對複雜工作和社會環境適應能力不足,辦法不多,思想上麻痺大意,工作上應付「跑粗」。亦步亦趨,易「跟風」。涉嫌行賄罪案件32人,佔60.4%。反映出少數青年幹部面對政治生態遭到汙染時,不能挺身而出、不敢動真碰硬。調查顯示,落馬青年幹部多將貪腐資金用於日常享樂,熱衷虛榮攀比。黑龍江省七臺河市紀委監委宣傳部部長徐瑞函認為,這反映出個別青年幹部理想信念不夠堅定,從「校門」到「機關門」,缺少嚴格的自我約束。「有的青年幹部過於強調自我,出現違紀苗頭後,雖經提醒,仍不願正確認識問題,甚至一意孤行。」
四個新特點!
記者梳理發現,這些青年公職人員違紀違法呈現出一些新特點。第一,小官大腐,職務不高非法獲取金額不小。華北某地一「90後」公職人員工作僅一年多,就侵吞、騙取公款700多萬元。西南地區某省醫院「90後」會計,2017年參加工作至2019年案發,貪汙公款500多萬元。第二,急於兌現,用於奢侈品、網絡消費日漸突出。受價值觀扭曲、虛榮心作祟等驅使,個別年輕幹部熱衷穿名牌、開好車以體現「個人價值」,借職務便利「廣開財路」並快速變現,用於個人奢侈消費、打賞主播、網絡賭博等。第三,技術犯罪特徵明顯。通過修改網絡程序、代碼等作案,犯罪手法日趨智能化。某「90後」基層幹部,在社會人員慫恿下,藉助自己負責考務審核的便利,幫助不符合考試資格人員,以更換照片等方式在系統內順利通過,以此收取提成。南方某地一青年公職人員利用營業廳公共事業收費軟體漏洞,私自修改數據等,截留款項。第四,多為「獨狼式」腐敗。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等人認為,青年公職人員易利用經手項目或單純的制度漏洞實施貪腐,多為「單打獨鬥」。這不會帶來區域性腐敗或塌方式腐敗,但易給年輕人的成長產生錯誤示範,帶來負面影響,對政治生態的長遠影響甚至更大。
凸顯完善「不能腐」制度的緊迫性!
有關專家介紹,如今青年公職人員選擇更多元,有好的機會隨時會離開、調動,流動性較大。選擇機會多時,個別人容易滋生「撈一把」的心態。作風問題無小事,必須從每一個幹部的起跑線上抓起。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等專家說,個別青年公職人員在關鍵崗位上「小官大腐」,背後是監督「空轉」和管控「失控」。對關鍵崗位上的公職人員要加強內部督查,紀檢、組織等部門要不斷強化崗位督導督查,管住人、管好財,發現苗頭及時處置,確保現有監管機制真正運轉起來、發揮效果,不要讓事業生力軍跌倒在權力狂奔路上。一些專家建議,在選人上嚴把入口關,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守好用人關,及時跟蹤年輕公職人員的思想動態,不能使其滋生「年輕有為就『年輕妄為』心理」。記者注意到,一些單位通過開展拔尖人才培養,既關注青年幹部成長,又幫助其矯正思想,避免優秀人才跌倒在前進道路上。一些專家建議,可通過導師制等形式,切實把對年輕人的培養落到實處,在實踐中察其學識,洞其術業,觀其品格,看其言行,及時關心、幫助、矯正。「權力只要不受監督,就免不了有人要鋌而走險,不論年齡大小。」汪玉凱說,做好「教育幹部」這篇大文章是一個綜合性問題,不單單是廉政紀律上要有要求,也要有制度上的保駕護航,重點放在構建「不能腐」的制度環境。
目前,
青年幹部選拔任用機制中存在問題突出。
許多地方在幹部年輕化問題上「一刀切」,
使年輕與學歷成為基層提拔幹部的「硬體」,
而工作踏實、作風民主、清正廉潔等
被視為可有可無的「軟體」。
一個個體、一個單位偶然腐敗,
可能危害不大,
但腐敗一旦形成一種「文化」,
那麼將積重難返,可能會影響執政基礎。
完善幹部選拔任用機制,
遏制年輕幹部貪腐迅猛增長勢頭,
勢在必行!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事業部
素材來源:《瞭望》(作者 管建濤 閆睿)
責任編輯:王迪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樣的「人民」國貨,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