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每年約有29萬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29萬人當中,中國人約11萬人,佔約38%。回溯中國學子留學日本的歷史,從二十世紀初清末開始至今已過百年。縱觀歷史風雲,不少偉人名家都與日本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繫。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下哪些我們熟知的先輩們曾經去日本留學!
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曾於1917年9月-1919年4月赴日本留學(時年19歲),期間在耕耘革命的同時,還寫出了《雨中嵐山》、《遊日本京都圓山公園》、《四次遊圓山公園》等優美的詩歌!
說起孫中山同志在日本的期間,就不得不提到梅屋莊吉。梅屋莊吉:日本長崎人,與孫中山一見如故,並承諾「君舉兵,我以財政相助」。孫中山曾在莊吉和服短外褂的背面揮毫寫下了「賢母」二字,讚頌梅屋莊吉夫婦像慈母一樣不求任何回報地支援辛亥革命。在梅屋莊吉的支持下,孫中山發起了反清的第一次起義—廣州起義,梅屋費盡心血籌集了600支手槍。起義失敗後孫中山赴美避難,梅屋匯給他1300美元,相當於今天的800萬人民幣。
晚清後期,中國知識分子開始到日本探求知識,分析明治維新後日本富國強兵的奧秘。在這樣的背景下,郭沫若到日本留學。1914年,他留學日本,初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翌年升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1918年,他考入福岡九州帝國大學醫科。他也充分利用時間接觸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並逐漸將精力的重心轉移到文學創作和翻譯上來。
1902年4月,魯迅去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1904年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兩年後棄醫從文,想從改變國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之後才有了以文救國的魯迅先生!
最後讓我們欣賞一下周總理的《雨中嵐山》
《雨中嵐山》
雨中二次遊嵐山兩岸蒼松夾著幾株櫻到盡處突見一山高流出泉水綠如許繞石照人瀟瀟雨 霧蒙濃一線陽光穿雲出愈見嬌妍人間的萬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見著一點光明真愈覺嬌妍
今天就先說到這裡,其實我們總是學習和敬仰偉人的一切,殊不知我們現在完全可以站在他們的肩膀上眺望!就像周總理詩中所寫:一線陽光穿雲出,愈見嬌妍。
想進一步了解日本留學的更多內容,可以關注途仕出國公眾號,以後的文章會和大家共同分享日本留學的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