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特蘭蒂斯(希臘語:Ἀτλαντὶς νῆσος,英語:Atlantis,法語:Atlantide,意為「Island of Atlas」,「阿特拉斯的島嶼」),又譯阿特蘭蒂(提)斯。位於歐洲到直布羅陀海峽附近的大西洋之島,一傳說中擁有高度文明發展的古老大陸、國家或城邦之名,最早的描述出現於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著作《對話錄》裡,據稱其在公元前一萬年被史前大洪水毀滅。
當時亞特蘭蒂斯的生活非常奢華,因為根本無需用勞力賺取生活,一切都是自動化的,百姓享盡便利。一些邊緣歷史學家大膽猜測,說他們因為過度享樂而遠離精神,違背上帝。大多數人面貌非常俊美,衣服由珠寶點綴,人們跳舞、聚會、服用迷幻藥物。亞特蘭蒂斯人用腦高達90%,跟動物可輕易溝通,不但製造機器人,也通過基因工程創生半人半獸的「卡美拉」,例如美人魚。整個城市都是機械管理,人不需專門讀書,知識可以從特殊裝置中吸取,15、6歲小孩的智慧就已超過現在的高等學者。獨角獸也是他們基因改造出來的。
在亞特蘭蒂斯史前超文明中,最令人注目的科學成就就是能源系統。 凱西在這方面留下了十分詳盡的催眠透視記錄。能源系統的中心是磁歐石。它是六面體(橫斷面是六角形)的巨大圓柱體狀的玻璃樣物質,它能吸收陽光,將其轉變為能源。它被設置在波塞迪亞(亞特蘭提斯的首都)太陽宮的中央能源所內,創造出20世紀人類尚未了解的「宇宙能源」,將它集中、增強,以不可直視的強光向世界傳播。 亞特蘭蒂斯人不只有將那光線發展成動力能源的文明,同時他們也能使人體再生及返老還童,這一切致使亞特蘭蒂斯人無憂無慮、快快樂樂地生活於那個天堂裡。 而這超文明卻在公元前16000年時突然沉入海底,以磁歐石為中心的能源系統發生爆炸,使地球的地基搖動,巨大的大陸就陸沉了,只剩下遷移到別處的人們,而亞特蘭蒂斯人則消失了。可是,亞特蘭蒂斯並非真的就此消失,因為這個大陸承擔著不可思議的命運。凱西的催眠透視如此預言:「亞特蘭蒂斯被水淹沒的地域,是在佛羅裡達外海比米尼島附近,人們將會很快在海下世代沉積的泥沙下發現寺院。」「在北大西洋上的佛羅裡達比米尼島的附近,將重新浮出亞特蘭提斯,它的一部分會在1968年至1969年之間被發現」凱西在1940年時做下的此預言,當時沒有一個人相信。
不過,就在1968年,確實在比米尼島附近海底發現了兩座石造建築。這就是今天被稱為「比米尼大牆」的海下遺蹟。1969年7月,人們又在北比米尼發現了古代希臘樣式的裝飾用大理石圓柱。自此以後,海底部分開始隆起,凱西的預言似乎開始實現了。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大西洋西部的百慕達海域、巴哈馬群島和佛羅裡達半島等附近海底,接連發現轟動全球的奇蹟。
1967年,美國一飛行員在大西洋巴哈馬群島低空飛行時,發現水下幾米處有一巨大長方形物體。次年,美國一考察隊在安德羅斯島附近海下發現一座古代寺廟遺址,長30米、寬25米,呈長方形;在比米尼島附近海下5米處發現一座平坦的經加工的巖石大平臺。考察隊由此斷定,在遙遠的過去巴哈馬群島一帶曾經存在一座巖石修築的大陸城市。科學家還在大西洋底發現其它巖石建築,其中有防禦工事、牆壁、船塢和道路等。海底建築的排列和形狀,與傳說中的亞特蘭蒂斯非常一致。科學家推測,消失的古代大西洲(國)———亞特蘭蒂斯,可能沉沒在大西洋底。
1968年,在巴哈馬群島的比米尼島附近海底,幾名潛水員發現一條用巨石鋪設的大道——用長方形和多邊形的平面石頭砌成的大道,石頭的大小和厚度不一,但排列整齊,輪廓鮮明。
20世紀70年代初,一群科學研究者來到大西洋的亞速爾群島附近,從800米深的海底取出巖心,經過科學鑑定,此地在12000年前確為一片陸地。現代科技推導出來的結論同柏拉圖的描述驚人的一致。
1974年,前蘇聯的一隻海洋考察船在大西洋海底拍攝8張照片——一座宏大的古代人工建築。
1979年,美國和法國的科學家使用先進儀器,在百慕達三角海底發現金字塔,塔底邊長300米,高200米,塔尖離洋面僅100米,比埃及金字塔大。塔下部有兩個巨大的洞穴,海水以驚人的速度從洞中流過。
1985年,兩位挪威水手在百慕達三角海區之下發現一座古城。拍攝的照片上有平原、縱橫的大路和街道、圓頂房屋、角鬥場、寺院、河床等,與柏拉圖的描繪相同。
海面科考船在古巴近海,聲納掃描的結果令人震驚——海底的白色巨石方陣排列整齊,整個圖像如同一座被海水突然吞沒的城市廢墟,方圓16Km²。科學家保羅·溫威格說,發現一個異常難解之謎,大自然不可能擺出如此規則的巨石方陣。溫威格的一位同事透露,在該海域內發現8座類似巨型金字塔建築,金字塔按軸線分布規律。至於其它巨石陣,可以隱約區分「城市廣場」、「大廈」和「公共設施」之類。
2013年5月,巴西和日本在海底發現類似亞特蘭蒂斯的大陸,其位置與柏拉圖所言一致。日本認為亞特蘭蒂斯的存在早於人類出現,尚須進一步確定。
2013年12月,在大西洋的亞速爾群島海底,一名漁夫以聲納探測法,在特塞拉島和薩歐米格島之間,發現一座高60米、寬8000米的海底巨大金字塔,位於海面之下40米,四面稜線正好朝向正東、正西、正南與正北,與吉薩金字塔類似。亞速爾群島是位於北美、歐亞以及非洲大陸之間的連接點。葡萄牙海軍獲悉展開探勘,作進一步研究。1967年,飛行員羅伯特·布拉什飛越百慕達地區巴哈馬群島中的安德羅斯島和比米尼島,發現水面之下幾米處有一個長方形的灰色物體,幾何圖形十分完整,布拉什立即意識到是人類的建築物,於是拍下照片。照片送給法國人迪米特裡·勒彼科夫。勒彼科夫曾經從飛機上見到同一海域有一個400米長的長方形物體,還見到一些筆直的線條以及圓形及形狀規則的物體。勒彼科夫帶著照片找到曼森·瓦倫丁教授。瓦倫丁立即組織一支探險隊奔赴現場考察。
巴哈馬群島的大礁帶水並不深,因此水面下的物體比較容易看清。探測隊果然找到照片上的物體:一道30釐米厚的「牆」,周圍積滿泥沙,是一座長30米、寬25米的建築物的地基。為了仔細觀察,勒彼科夫把自己設計的配備有廣角鏡自動攝影機的一個航行器交給一支專門小組使用。
1968年9月2日,探測隊發現水底有一片由扁平的長方形或多邊形石塊鋪成的寬闊石板地面,地面上的石塊每條邊有5米長,厚度從50-150釐米,估計每塊石頭重25噸。整個石板地面長70米、寬10米。卡納克說,地面是由大塊齊整巖石用一種類似水泥的東西膠合起來的。這個規模宏大的建築物取名為「比米尼大牆」。
勒彼科夫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說道,牆的正面十分挺拔,牆上石塊十分平整,整個建築牢固平穩。石塊內側有一些痕跡,據考證是工具鑿琢遺留。數千年上萬年,牆竟然頂住了海浪侵蝕和颶風襲擊。隨後,一支新的探測小組發現上層石塊是蓋在4根柱子上的。從此考古學家肯定發現的「牆」是人工建築。
人們進行了多次探測,證實了原先的設想。1971年,探測者們在東牆腳下打開一些洞,發現下面還有一層石塊,由6公分的水泥澆砌於第一層巖石之下。人們推測這可能是一個未知的高度文明社會的遺蹟。
1968年以來,人們不斷地在比米尼島一帶發現巨大的石頭建築群靜臥在大洋底下,像是街道、碼頭、城牆、門洞等,與英國南部索爾茲伯裡的史前遺蹟巨石陣和蒂林特巨石城牆十分相像。
根據長在這些建築上的紅樹根化石,表明其至少有12000年的歷史。海底建築結構嚴密,氣勢雄偉,石砌街道寬闊平坦,路面由一些長方形或正多邊形的石塊排列成各種圖案。
1967年,美國的「阿呂米諾」號潛水艇在佛羅裡達、喬治亞、南卡羅來納群島沿岸曾發現一條「海底馬路」。「阿呂米諾」號裝上兩個特殊的輪子之後,就能像汽車奔馳在平坦的馬路上前進。1974年,蘇聯的一艘「勇士號」科學考察船,在直布羅陀海峽外側的大西洋海底,成功拍攝了8張海底照片。從照片中可以清楚了看出,除腐爛的海草外,有海底山脈、古代城堡的牆壁和石頭階梯等。這些照片足以證明,此處曾經是陸地並且有人類居住過。
同時,美、法科學家在百慕達三角區的西部海域發現一座巨大的海底金字塔,據測量其底邊長300米、高200米,塔尖距海面100米。研究表明它比埃及金字塔還要古老。所有這一切表明:曾經存在一個古代大陸及其文明社會埋葬於大洋底下。種種跡象表明這些石塊極有可能是亞特蘭蒂斯遺址。果真如此,亞特蘭蒂斯文明曾經高度發達。生物學家、人種學家、地質學家、人類學家以及考古學家證明:從亞速爾群島到百慕達群島,人們在海底發現的大片遺蹟,昔日曾經是露出水面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