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新歌《RAPSTAR》歌詞被質疑蹭「姐姐」流量+「內涵」李宇春,張靚穎被狙了。
連帶她出道以來的黑歷史,也被翻了個底朝天……
不提飯圈的粉粉黑黑,廢姐先給大家總結一下張靚穎被攻擊的三個點:
1、感情生活混亂:包養傳聞、小三實錘、劈腿疑雲;
2、營銷咖:水軍、刷榜、通稿、蹭流;
3、人品問題:抄襲、撒謊、舔狗、不專業。
在廢姐看來,張靚穎這三個黑點,其實很難完全被獨立地拆開來說——它們更像是一個有機體。
而這個有機體裡最核心的要素,無疑是張靚穎的感情生活。
由於篇幅的原因,本文會分成三個章節連載。
各篇章暫定的標題分別是:
第一章:共生時期——貧困單親家庭裡,無依靠的「小」母親和缺愛的「大」女孩
第二章:戀愛時代——從「天涯歌女」到選秀新星,張靚穎和她背後的男人們
第三章:夢醒時分——四角狗血大戲,是我先不要你的
在第一章裡,我們主要會聊張靚穎的原生家庭,以及她的情感模式。
在第二章裡,我們主要會聊張靚穎出道前的兩段感情,以及她和馮軻的「養成系」戀愛模式。
在第三章裡,我們主要會聊張靚穎疑似被閨蜜插足、又劈腿婚禮伴郎,並且離開馮軻的故事。
本篇是第一章,對原生家庭類話題不感興趣的寶貝,可以在緩衝帶之後退出。
第一章 共生時期
————————————
貧困單親家庭裡
無依靠的「小」母親 & 缺愛的「大」女孩
1984年,張靚穎出生於成都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父親是運輸公司司機,母親是同一家公司的搬運工。
張靚穎才剛上小學,父母就離婚了。
父親很快搬出了一家人居住的公司宿舍,組建了新家庭。
只留下張靚穎母女,在小小的蝸居裡,相依為命。
張靚穎與母親舊居
牆上全是粉絲和網友的「到此一遊」
張靚穎在早年的採訪中,是這樣形容她對父親的感情的:恨。
這大概是並不太了解自己的張靚穎,能夠察覺到的全部情緒。
但張靚穎表述,無疑還為我們展現了更豐富的情緒層次。
不解:他為什麼要跟我媽離婚。
被遺棄感:我爸好像突然就不回家了,生活中就像沒有這個人一樣。
無價值感:爸爸連我多大年紀都不記得。
換句話說,正是因為對父母離異的「理解無能」,導致了張靚穎的錯誤歸因:我是不值得被愛的,所以我被拋棄了。
假設張媽媽能夠在離婚後,跟張靚穎溝通清楚父母離婚的原因,表達出:這是我們兩個之間的事,你是個孩子,不必為此負責……
張靚穎後來的感情悲劇,也許可以改寫。
可惜沒如果。
張靚穎父母離婚的大致時間,應該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大概91年92年)。
一方面,當時輿論對待「離婚」這個社會現象還比較保守。
並不是因為當時的離婚率有多低——根據民政部統計數據,從1991年到2018年,我國的離婚率僅僅翻了2.23倍。
「一九九一年向婚姻登記機關和人民法院提出離婚的有143.6萬對,其中協議、訴訟離婚的有82.9萬對,離婚率為1.43‰ 。」
資料來源:《1991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報告》
民政部《2018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然而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都知道,在當時,「離婚」無異於2020年的「出軌」:
雖說人人嘴上都說見怪不怪,但還是會忍不住對這零成本的「生活調味品」嚼一口、嘗一下,通過唾沫星子散播著小道八卦。
加上上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剛剛興起,仍然屬於「熟人社會」,所以「離婚」幾乎成了小圈子裡「狗血」的代名詞,當事人自然能避而不談就不開口。
張靚穎與父親為數不多的照片
另一方面,那個年代,有著與如今不一樣的親子關係模式。
父母是吃過物質苦頭的那一代,孩子是歷史性的「唯一一代」獨生子女。
作為父母的一方,理所當然地覺得,應該在物質方面滿足孩子,但卻往往忽視了孩子的精神世界。
正是出於「物質滿足」和不知「精神世界」,單身母親張媽媽,為了給張靚穎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選擇了拼命工作。
在這種情況下,張媽媽既意識不到自己應該跟張靚穎溝通自己離婚的原因,也沒精力去這麼做。
但張靚穎的童年,並非沒有感受過愛。
無依無靠的張媽媽,視張靚穎為自己人生的全部寄託與驕傲。
張靚穎參加超女時
張媽媽接受採訪
談及女兒笑得合不攏嘴
並且給了張靚穎,她自身理解能力範圍內的、最大程度上的呵護。
於是在這個只有母女構成的家庭裡,「愛卻不了解」這種具有時代意義的獨特親子關係,可謂被發揮到了極致。
張靚穎和媽媽
不難想像,對父親離開的不解,以及無可避免的被遺棄感和無價值感,伴隨了張靚穎的整個童年。
而母親的愛,又在父親冷漠的烘託下,顯得格外珍貴,從而反過來強化了張靚穎對母親的愛和依戀。
可以說,這種類似鐘擺兩極似的原生家庭情感體驗,也勾勒了她今後的人生中,對待感情的基調:
我需要對他人的情緒負責。
否則我就是無價值的,會被遺棄的。
與其被動地等待你拋棄我,不如我先主動離開。
張靚穎童年照
孩子對母親的情緒都是敏感的,更何況是張靚穎這種與媽媽「相依為命」的孩子。
張靚穎15歲那年,父親因為癌症住院,母親又要做闌尾炎手術,小小年紀的張靚穎便獨自承擔起了輪流照顧父母的責任。
父親去世以後,面對心情低落的媽媽,張靚穎說:媽媽,你別怕。
在那一刻,張媽媽說:從那以後,張靚穎就變堅強了。
但後來發生的事證明,張靚穎並不是從那天起就變得堅強了。
只是面對脆弱的母親,以及「堅強」這種能讓自己獲得價值感的認可;
她選擇了收起自己的軟弱、扛起了照顧母親情緒的責任。
事實上,張靚穎通過「偽裝自己」,承擔起母親情緒責任的時間,還可能更早。
2006年,通過超女出道後,張靚穎曾經在採訪裡說「我的童年是很快樂的」。
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張靚穎「說童年是快樂的」,與她說「我挺恨我爸的」,竟然來自同一次採訪。
一個心理懷著對親生父親的「恨意」與「不甘」的小孩,童年可能是快樂的嗎?
在2006年另一次書面採訪裡,張靚穎說:「媽媽知道我是一個很開朗的人,很容易自我調節。」
事實上,在張靚穎中專好友的眼中,她性格孤僻,幾乎沒什麼人可以說話。
可見張靚穎對自己的評價,明顯與實際情況不符。
也就是說,她對自己的認知,有著很大程度上的偏差。
這種偏差,可能來自於張靚穎自己內心的小劇場:
「媽媽那麼愛我,我怎麼可能不快樂?」
「媽媽那麼辛苦,我已經長大了,我可以照顧媽媽。」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張靚穎對自己的認知,其實是來自於張媽媽的小劇場。
「我那麼愛你,你憑什麼不快樂?」
「我那麼辛苦,你可以體諒體諒我嗎?」
不難想像,多年相依為命的生活,讓張靚穎和媽媽之間的共生關係太過強大。
所以我們很難嚴格地區分出,被假想出來的那個快樂、堅強的張靚穎,到底是誰的意志的產物。
從張靚穎對自己和媽媽感情的描述中,這種關係可見一斑。
且不論到底是誰的意志促成了「假想張靚穎」的出現,但可以確定的一個事實是:
以15歲為分界點,張靚穎把「堅強」這塊狗皮膏藥,牢牢地貼在了自己身上。
出道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
「堅強」成了張靚穎身上最大的標籤
父親去世以後,張靚穎的100塊撫養費,改由奶奶家支付。
但因為每次去要生活費時總免不了看人臉色,敏感自卑又渴望強大的她,於是選擇了去酒吧駐唱養家。
自此,開始走向社會、獨立養家的張靚穎,開啟了她的「戀愛時代」。
之所以在介紹張靚穎的戀愛生涯之前,花這麼多篇幅分析張靚穎的原生家庭,並不是為了營造張靚穎可憐兮兮的人設,而是因為:
「父愛缺失」造成的無價值感、被遺棄感;
通過「恨的方式」代償自己對父愛的「求而不得」;
與母親的共生關係,以及對愛情的理解無能。
都無疑是張靚穎之後愛情悲劇的根源。
但從某種程度上說,張靚穎愛情的悲劇,又造就了她事業上的喜劇——
如果沒有馮軻,你我根本不可能會在此刻談論著張靚穎。
從左至右:馮軻、張媽媽、張靚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