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作為中國至聖,與耶穌、穆罕默德、釋加牟尼被追認為人類文明的四大精神核心,他的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十分深遠的影響,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至聖先師。
至今很多學堂、商社及廟宇等中依然供奉著孔子的畫像,如果您細心查看,會發現孔子長得……真的不太帥。
傳說,孔子身材魁梧,是個齙牙。
「眉有十二彩,目有二十四理,立如鳳峙,坐如龍墩……身長九尺六寸,腰六十圍。」
孔子身高九尺六寸,被稱為「長人」,相當於現今191釐米,外加腰六十圍,儼然一個虎背熊腰的壯漢。
大家想像中的孔子大多是文質彬彬的書生形象,其實孔子更像是習武的練家子,完美遺傳了他父親叔梁紇的大塊頭和勇猛程度。
《列子》說:「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
孔子能夠徒手掰開城門,卻不願輕易顯露。這明明就是大力王!
此外,在大多數版本的孔子像中,孔子都是齙牙。
查了一下資料,發現古書上稱孔子的門牙叫「駢齒」。
駢齒[pián chǐ] ,指謂牙齒重疊,其實就是一種比較整齊的齙牙,自古以來被認為是聖人之像。歷代畫師嚴格遵循此道,故而孔子畫像的門牙越露越大,越來越醒目。
其實隨著人類進化,食物越來越精細,牙弓越來越小,牙列就會擁擠,可以說,人的進化程度越高,駢齒的可能也越大。
那麼,歷史上孔子的相貌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在沒有照相機的時代,要知道一個人的相貌,只能靠文字描述。
那麼問題來了,歷史上的孔子究竟是長啥樣的呢?
當年南子吵著要見孔子,要是孔子長成發哥那樣,就不止要見一次了。
事實上,古人是這樣描述孔子的——
1、荀子說:「仲尼之狀,面如蒙倛。」
「蒙倛 」是上古時代人們避邪驅鬼和送葬時所用的神像,所以……果然嚇人!
傳顧愷之所畫《孔子為魯司寇像》中,孔子著官服、戴官帽,一副官員氣派,體現了孔子較高的政治地位,但也是面容和藹,一副「為政以德」之態。
2、司馬遷《史記》:「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
所謂的「圩頂」,就是中間低而四周好,孔子的頭頂骨是中間低而四邊高,就像「尼丘山」一樣,因此才起名字叫做「丘」。
所以孔子名丘,是以相貌特徵取名,而不是因為他的父親熱愛家鄉的「尼丘山」。
這是明代《孔子燕居像》。
3、孔子家語:「其長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顙,其頭似堯,其頸似皋繇,其肩似子產,然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
「河目隆顙」 ,就是說他額頭很高,比較凸出,嗯,大概是這樣的:
南宋馬思遠所繪孔子像,現存最早的絹本孔子像。
4、《祖庭廣記》記載了孔子詳細的相貌
「仲尼生而具四十九表:反首,窪面,月角,日準,河目,海口,牛唇,昌顏,均賾,輔喉,駢齒、龍形,龜脊,虎掌,駢肋,參膺,圩項,山臍,林胔,翼臂、窐頭,隆鼻,阜脥,堤眉,地足,谷竅,雷聲,澤腹,面如蒙,兩目方相也,手垂過膝,眉有十二彩,目有二十四理,立如鳳峙,坐如龍蹲,手握天文,足履度字,望之如僕,就之如升,修上趨下,末僂後耳,視若營四海,耳垂珠庭,其頸似堯,其顙似舜,其肩類子產,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胸有文曰製作定世符,身長九尺六寸,腰大十圍。」
《祖庭廣記》這麼詳細,一看就知道是瞎編的。
孔廟的石刻本《孔子行教像》堪稱孔廟的鎮廟之寶,由複製的石刻本拓印的《孔子行教像》拓本也成為山東省拓印最多的古蹟拓本。
《孔子行教像》整體畫風完全符合吳道子的風格,畫中孔子雍容大度,身體稍稍前傾,雙手作揖,謙卑有禮。孔子頭扎儒巾,雙目前視,鬚髮飄逸,透出聖人的智慧。作品用筆提按流轉之間表現了畫家嫻熟的技法,深得「吳帶當風」的精髓。
孔子標準像,是在原吳道子版孔子像的基礎上進行了修改的孔子像,比原來更加慈祥。
2009年9月23日舉行的孔子標準像新聞發布會上,孔子像的主創人員、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授胡希佳說:
我們重點從形象定位和精神氣質等方面作了修改完善,更注重體現孔子「仁」和「禮」的思想內涵,表現他的博大儒雅,孔子的這一標準像事件卻引發了廣泛爭議。
當然,這個樣子還看得過去。
西方人眼中的孔子是什麼樣?
18世紀,歐洲各國的傳教士有許多來到中國,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將中國光輝燦爛的圖景在法國乃至歐洲進行了描繪,成為轟動一時的事物。
這是 18世紀歐洲人畫的孔子畫像,這簡直就是一位大主教?
這還有一幅眉清目秀,顯得很年輕的孔子畫像,看來老外的想像力還真挺豐富的。
這個孔子應該是稱帝的畫像,不知老外畫的是孔子哪個時期的畫像。
雖然孔子的相貌並不好看,但是這並不妨礙他的儒雅氣質和風度等,後來人們將孔子畫像簡括為七露:
嘴露齒、眼露睛、鼻露孔、耳露窿,奇醜無比,
這也表明後人寄托在孔子身上的是「仁」與「禮」,而並非「相」與「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