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特約評論員 胡欣紅
起步就是個大跟頭,這對於站在短道速滑比賽起跑線上的任何一個人都是一場災難。來自北京豐臺的8歲小女孩馬子惠在人生的第一場正式比賽中就遭遇了這樣的開場。
2020-2021年度北京市青少年短道速滑聯賽第一站,U8組500米四分之一決賽。8歲的馬子惠在發令槍響後剛出發就不慎摔倒,但她沒有猶豫,爬起來就追了上去,在鼓勵聲中緊緊咬住,成功彎道超越……這一幕,不到一天的時間就贏得了網友400多萬的點讚,最終她進入決賽奪得了該項目的冠軍。
「在爬起來的那一刻,她就已經贏了」「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流眼淚」「這麼小的孩子,都能做到跌倒後沒放棄,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呢?」……這位8歲小姑娘身上所展現的永不言棄、頑強拼搏的體育精神,深深打動了網友們。
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道理誰都懂,但真要做到,殊為不易。不要說是一個8歲的小姑娘,就是成年人遇到這樣的突發意外,一下子被搞懵了也是大概率事件。即便回過神重新開始,也很可能因為心態波動而影響發揮,情急之下甚至頻頻出錯。
人生第一場比賽就遭遇這樣的意外,能奮起直追,在有限的時間內努力彌補遺憾,值得為這個小姑娘鼓掌喝彩。小小年紀擁有如此良好的心態和超凡表現,未來可期。
「完全人格,首在體育」。馬子惠小姑娘的驚豔表現,是對這句話的有力註解。體育的重要性固然已被公眾所接受,但在不少人心目中,依然將之定位在強身健體層面。毫不誇張地說,體育在不少人眼裡,只有「身」沒有「心」;只有「體」,沒有「育」。其實不然。
體育的「體」不僅指身體,還指「體」之「魂魄」,即所謂的「體魄」。我們說「體魄」強健,除了「體」還有「魄」——依附形體而存在的精神。體育的「育」不僅指身體的發「育」,更應該是身心的健康發「育」。正是站在這樣的高度,蔡元培先生才認為,欲使人格趨向完全,體育的力量堪當首位。
從本質上講,體育的「育」是指對「魄」的育化,是對人的心理素質、道德觀、價值觀、法制觀等的「育化」。這些素養的培育,當然不是紙上談兵就可以實現的,需要通過「殘酷」的體育比賽進行錘鍊。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生即如體育賽場,是一個不斷遇到問題、解決問題,認識自我、超越自我的過程。贏得一場體育比賽所需要的品質,也是人生強者所應有的品質。
挫折是人格的試金石,人生第一場比賽剛開始就摔跤,可謂重大挫折,能夠迅速站起來並實現「完美超越」,這樣的小姑娘怎能不令人感慨萬千?無怪乎很多網友表示,從她身上汲取到了繼續努力向上的力量。
為了讓學生加強鍛鍊,提高身體素質,前不久,教育部明確表態,中考體育要逐年增加分值,達到語數外同分值水平。適當運用分數指揮棒倒逼相關各方重視體育固然是共識,但提高體育分數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如何讓孩子們充分感受到永不言棄的體育精神,才是關鍵所系。從這個意義上講,起跑意外摔倒,不放棄後成就人生第一塊金牌的8歲小女孩馬子惠,無疑作出了最生動的詮釋。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