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員地產PLUS
昨天,新華社發文,對深圳因新盤價格倒掛而出現的萬人打新現象進行嚴厲批評,認為打新熱反映出的「買房牟利現象與房住不炒的政策背道而馳」。希望政府出臺更「硬核」的舉措,對打新熱進行遏制和打擊。評論一出,得到了各界的熱烈擁護。
但是,冷靜後理性分析,為何會出現「樓市打新熱」?就不難發現,一二手市場房價倒掛,才是打新熱出現的根本原因。市場上一二手房價倒掛,剛好就是政府對新房價格進行限價的結果。
正因為政府通過強力的行政手段,幹預和破壞了市場的運作機制,才出現一二手房價倒掛,繼而出現萬人打新的現象。面對一手賣13萬,二手買18萬,打新即賺500萬的現實,任何政策說教都是蒼白無力的!即便是寫時評的記者,如果中籤一套,想必也不會無動於衷。
2010年以來政府頻頻出臺強力調控政策,從限購、限貸到限價,多維度對房價上漲進行調控和遏制,卻收效甚微,房價照樣一路攀升。
僅以深圳為例,在10年期間出臺了多次樓市調控政策,但是房價卻從每平米不到2萬,攀升到每平米7萬多。
而官媒從來都對政府的調控政策讚賞有加,而不是提醒政府,過於強硬的行政調控手段可能對市場機製造成破壞,製造新的問題。也不對持續出臺的調控政策的實際效果加以檢視,而只是一味地指責購房和炒房人群。這不僅無法從源頭上解決房價飆升的問題,甚至還會掩蓋房價上漲的實質性問題。
對於房價的快速上漲,並不是說政府就無所作為;但是政府通過簡單和「硬核」的行政手段對房價進行的諸多調控,不僅沒能遏制房介上漲,往往還造成市場的混亂和價格的扭曲,也造成了部分新問題:比如離婚潮、養房票和萬人打新等等。
昨天新華社的時評,又老調重彈地提出要增加保障性住房,以及在持有環節加稅等措施來遏制房價,無疑是再一次的站在道德至高點上,對樓市指手畫腳,鼓吹用南轅北轍的手法來解決高房價困境。
過去十多年的調控已經反覆證明了,無論是通過由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還是通過徵收房產稅的方式來遏制房價上漲,結果都是失敗的。
因為在國內,就沒有任何一個城市,能通過政府提供足夠的保障性住房,解決了實際的居住需求。即使是在大量提供保障性住房的新加坡,房價也是非常的高昂。而上海和重慶試行了多年的房產稅政策,也完全沒有遏制住當地房價的上漲。
因此新華社的時評,只不過是批評一時爽,但對於解決和控制房價上漲的實際問題,卻毫無意義。
接下來我們大概率會看到已經反覆上演的橋段繼續重新上演:1、被點名批評地方政府再次出臺強力的調控政策;2、短時間內房價表現平穩,似乎受到了控制。3、風頭過去,房價重新瘋狂上漲。
這樣的調控——上漲——再調控——再上漲的循環屢見不鮮,甚至已經被調侃為:
某地如果房價不漲,那就來一次調控,等調控完了,房價就上漲了。不調不漲,越調越漲,成為樓市笑話。
所有的調控措施,如果不能解決住房的供需平衡,不能控制銀行的資金通過各種途徑流入房地產市場,不能解決房產買到就是賺到的問題;再「硬核」的調控政策,最終都將無功而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