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深秋,宿遷街頭依然綠意蔥蔥,市民愜意地在機關事業單位打開的庭院裡漫步——拆「心牆」,破「圍城」,庭院綠化變城市綠地,單位建築成為城市街景,宿遷正在加快建設一座「沒有圍牆城市」,打造居民「詩意棲居」的福地,也彰顯著宿遷開放、包容、共享的姿態。
綠地共享,便民利民。
過去,宿遷的機關單位大多採用圍欄、圍牆等進行封閉式管理,庭院不對外開放。雖然院內鬱鬱蔥蔥,但普通市民卻被「拒之門外」。從2016年起,宿遷按照「綠色、共享、便民、協調」的城市建設理念對機關單位庭院進行開放改造,並將單位庭院綠地與城市綠地進行有機結合,開放共享庭院綠地、公共設施、文體設施,增強綠地的服務功能。原來封閉的圍牆、圍欄打開了,綠地與周邊道路貫通了,改造提升後的單位庭院綠意盎然,「開門」納客。城市「綠色生活圈」實現增容,真正讓市民感受到人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眼中,享受到了綠色福利。
庭院共享,政民更親。
機關單位高大的圍牆承載維護安全、保障機關秩序的重要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讓普通市民生出望而卻步的疏離感。宿遷開放改造機關單位庭院,變封閉的內部空間為城市公共綠地,變單位庭院的「綠化孤島」為開放共享的城市街景——林蔭綠道進行串聯慢行系統完善,更多的綠地資源走進百姓生活,市民隨時可以欣賞曾經被圍牆圍欄阻隔的庭院綠地景觀。徜徉庭院裡,漫步綠道上,心情舒暢,疏離感逐漸減弱,政民關係也日趨和諧。
個性改造,體驗更好。
宿遷推進庭院共享的進程中,沒有一拆了之,沒有千院一面,而是融合周邊建築、景觀進行個性化設計,保留了長勢較好的樹木、牆基、門衛房、門牌號等原始風貌,並對其進行了藝術化處理,增強綠地的觀賞性、可進入性和共生性。單位庭院開放後形成的綠色公共空間,整體協調統一,布局特色分明,服務功能強化。機關單位附近小區居民多了遊憩休閒的開闊場地,城市品質提升了,「家門口的公園」讓居民真正體驗城市生活樂趣。
利民之舉,應持續推進。拆的是「心牆」,破的是「圍城」,「立」起來的則是市民親近自然、享受城市園林生活的獲得感。單位庭院開放改造力度應進一步加大,改造範圍也應由機關事業單位拓展至社會單位,使庭院綠化與城市綠化無縫對接,提升城市通透性和微循環能力,以庭院「小美」裝扮城市「大美」,廣大市民可以隨時「閒庭信步」,讓街區更顯包容與溫情。(傅美麗)
責任編輯 李潔 王成莉
【來源:速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