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娃娃魚運輸以及養殖,水源問題多注意事項
病害到自前為止,尚未發現娃娃魚有什麼流行病。關鍵是預防為主,管好水源,經常清除殘渣剩餌,杜絕渾濁帶有農藥的泥水,以及鹼性的水流入池內。鹼性水能導致娃娃魚大批死亡。娃娃魚有暴食習慣,儘管有鋒利的牙齒,但牙齒的功能僅在於咬傷獵物,並不咀嚼,娃娃魚吃起東西來總是連吸帶吞,故消化能力慢,暴食後容易發生消化不良症。表現為腹脹、不再捕食、不肯活動等。
出現這種現象應停止投料三兩天,待觀其腹平、活動頻繁時方可投料,但要注意節制投料量,且應投些容易消化的飼料,讓其逐步恢復消化功能。水黴病,又稱白毛病,由水黴菌引起,常發生在貌體有傷口的地方。症狀為體表、傷口上長有棉絮狀菌絲,呈灰白色。此病常在冬眠期過後的春末初夏季節發生。這是因為冬眠後娃娃魚體質較差,抵抗力降低,加上傷口易感染之故。
一旦發現後應及時防治:立即換過池水,消除池內有機腐敗物,並將病鯢撈起,放進含1/50000的孔雀石綠溶液入池浸洗3~5分鐘,或用1%的孔雀石綠直接塗敷病區,也可餵服土黴素。野外捕捉方法娃娃魚身體笨拙,行動不夠靈敏,捕捉並不困難,但娃娃魚在水裡有較好的保護色,又善於隱蔽,發現它並不容易。因此,要想捕捉到它,首先要熟悉它的生活習性和活動規律。
一、冬眠期捕捉在隆冬季節,溪河水枯乾時,可到有娃娃魚出沒的溪河邊、瀑布下或轉彎背風、陰河的岸邊翻動巖石或石塊,便可捉到、冬眠時娃娃魚不動不食,最容易捕捉,如果為了育肥飼養,捉到後應在屋內用水缸保存,適當放些石塊和少量水,但水不能過深,僅佔其身體的1/2即可。缸口加蓋,要保留定空隙,使空氣流通。
二、活動期捕捉可用餌鉤鈞,但娃姓魚有時也會咬人,在取鉤時要小心。三、夜間捕捉在夏秋季,娃娃魚食慾旺盛,常爬到田間畦畔,溪流水淺處。可藉助手電筒或其他照明工具的光亮進行捕提。 四、減水分流捕捉在分支的上段將溪水分流使水面縮少、變淺,便可發現它而涉手捕提。
電激捕捉目前有些人用蓄電裝置器,在溪河電魚,經常電到娃娃魚使之浮出水面。但電魚屬禁止之列,不提倡應用。因娃娃魚無鱗片,又生長在石邊,極易導電。被電過的娃娃魚,能否養殖、損害程度如何尚不清楚,作為商品鯢土市;能存活!多久,亦未弄清。捕撈幼貌,可到有娃娃魚居住的溪河上段淺水處捕撈,以作為養殖種苗的主要來源。
娃娃魚的經濟價值取決於鮮活,死貌是無法出售的。因為貌死後蛋白質分解快,極易變質腐爛。因此在運輸時能否保鮮、保活是關鍵的環節。首先檢查待運上市的娃娃魚,外形是否完整,有無傷殘,神態是否生猛活躍,能否經得起在途中的折磨。運輸的天氣也應注意,最好事前了解天氣預報情況,選擇陰雨天氣、氣溫較低的時間運輸,可減少損失。
運輸前準備工作。在運輸前,如氣溫較高,對飼養和暫養的娃娃魚應停餵2~8天,使其排出糞便以減少對運輸工具和活貌的汙染。此外,將娃娃魚挑選一次,除了不健康,有傷殘的以外,均需用涼水衝洗,清潔皮膚,以防止把汙泥濁物帶進運輸工具,在運輸途中患病。
運輸工具,如木桶、木盤、水缸,用前需要處理,衝刷乾淨,最好能用高錳酸鉀消毒。短距離運輸,可直接將待運娃娃魚投進桶、盤內,加上一些水後,即可運走。遠距離運輸,準備工作更要周詳。水缸太笨重,易撞壞而漏水造成娃娃魚途中死亡。故一般多用木桶、木盤、塑料桶盤等。桶盤內先放一些河沙和清水,娃娃魚放進桶盤後,上面蓋些溼稻草。
途中每天換水一次以上。每隻桶盤內,僅放雌雄一對。如桶盤較大,需放入數對,可在中間隔開,防止其互相撕咬致傷致殘。隔板可用竹片、木條製成。如果在炎夏季節遠距離運輸時,需要自制低溫運輸桶。方法是將桶半腰上裝上木架,底層適當放些水,以浸過鯢身為度,在木架上安放竹箕,竹箕上放一層稻草,上面一層放上冰塊,最上面一層蓋上一層溼稻草,這樣冰水由稻草上一滴滴地滴到水面,起到降溫作用。
作者點評:小編認為桶內溫度降低,運輸上市的娃娃魚實際上處於人工冬眠狀態,運輸效果更好,成活率也高。大家認為啦?
本文由百家號:家養魚的好夥伴原創;盜版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