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黃山發現兩個哺乳類新物種,麝鼩屬物種有什麼特點?

2020-12-14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近日,科研人員在安徽黃山浮溪猴谷發現兩種哺乳類的新物種,經過生物學比對,認為兩者均屬於麝鼩屬動物,並分別將它們命名為安徽麝鼩和黃山小麝鼩。

黃山風景區位於安徽省南部,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區域、世界地質公園以及我國十大名勝古蹟之一,屬於國家5A級旅遊景區,這裡不但風景優美,而且生物資源十分豐富。以黃山風景區為核心,外加與景區相鄰的12個行政村、1個國有林場,被統一划進黃山生物圈保護區,總面積達425平方公裡。保護區內現在共發現有2300多種高等植物和410多種脊椎動物,這裡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確定為全球108個生物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同時被我國認定為33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之一。

為了加強這個區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黃山市於2019年印發了《黃山風景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進一步推進黃山風景區生物多樣性資源的有效保護和持續性利用。在之前的調查中,黃山生物圈保護區內共有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有18種,列入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有58種。而被我國列為一級保護動物的有8種,列入二級保護範圍的有46種,其中以「黃山」命名的獨有動物4種。

麝鼩類動物隸屬於哺乳綱食蟲目鼩鼱科鼩鼱屬,雖然外形上和老鼠相似,但是它們分屬於不同的目(老鼠為齧齒目)。麝鼩類動物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的森林、平原、丘陵和山地等地帶,其食物來源主要以土壤中的昆蟲為食,有時也吃植物的花朵、果實和種子,雖然麝鼩屬動物世界範圍內有150餘種,但數量極為稀少。

此次發現的安徽麝鼩和黃山小麝鼩,都屬於麝鼩屬動物中體型較小的種類,平均身長都在7釐米左右,尾長5釐米左右,其中安徽麝鼩的尾部稍微長一些。兩種麝鼩的眼睛都很小,身體顏色呈灰黑色,第一對門牙比較發達,二者腳長較短,腳底部呈粉紅色,長度僅為1釐米左右,其中安徽麝鼩後腿明顯較前腿長,而黃山小麝鼩前腿明顯較後腿長。此次新發現的兩種麝鼩屬動物,將進一步擴大黃山獨有動物的陣容,同時也表明了近年來黃山生態環境保護的顯著成效。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安徽黃山發現新物種,外形可愛似鼠類,寵物愛好者肯定心動了!
    安徽黃山傳來好消息,黃山風景區發現兩類哺乳類新型物種,被稱為麝鼩(qú)。這是一種食蟲動物,因外形可愛似鼠,常被誤認為鼠類。雄的有分泌芳香物質的腺體,喜歡生活在近水的地方,多數對農業有害,皮毛珍貴。這兩種動物被分別命名為「安徽麝鼩」和「黃山小麝鼩」。
  • 雲南德宏銅壁關保護區發現兩個新物種→
    今天(11月25日),從雲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獲悉,雲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發現兩個新物種:紫花黃藥、大葉可愛花。兩物種相繼在國際學術期刊《Taiwania》和國內核心期刊《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發表,這使得德宏州植物物種數量再度增加。
  • 稀有阿鍬屬再添新成員 第五個物種(增華阿鍬)在雲南被發現
    前言:今年國內新發表的鍬甲真是不少,除了常見的深山鍬屬、刀鍬屬之外,一些稀有屬也有新物種發表,例如9月全球第二種狍鍬被發表。而臨近年底,我國又有一個較為罕見的阿鍬屬也發表了新種,至此阿鍬屬擴容到五個物種。
  • 生物學界發現「新物種」?黑水河45公斤大鱷龜,屬瀕危物種之一!
    然而,生態系統是環環相扣的,中間的每一環節都不可以缺少,所以無論是什麼生物,都不可能獨立地存活在這個世界上,這就警示我們人類,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不是長久之計,我們也要採取行動來保護其他生物,保護自然。
  • 加拿大男子發現暴龍屬新物種化石 可追溯至8000萬年前
    中新網2月11日電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加拿大一名男子日前發現了一種暴龍屬新物種化石,這是加拿大50年來首次發現新的暴龍物種,也是北美已知發現的最古老暴龍屬物種之一。圖片來源: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截圖。
  • 南澗無量山發現蜘蛛新物種,它們長這樣……
    近日,從貴州銅仁學院米小其教授研究團隊傳來好消息,他們在南澗無量山新發現了五個蜘蛛新種,其中兩個新種分別以靈寶山和無量山命名。南澗無量山保護區科研監測工作再傳捷報,目前發現的五個蜘蛛新種,增添了我國蜘蛛新種類。 米小其教授一行於2015年8月到南澗無量山指導開展蜘蛛資源監測,並採集了部分蜘蛛標本。歷時五年,米小其教授科研團隊對採集到的蜘蛛標本進行了分類研究,目前發現並報導了南澗無量山五個蜘蛛新物種,它們分別是:長突擬蠅虎蛛、靈寶山擬態蛛、無突翹蛛、羅氏合跳蛛、無量山合跳蛛。
  • 雲南發現兩棲類新物種黃連山灌樹蛙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記者1月2日從雲南黃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在黃連山掌突蟾這一新物種被發現後,又一新物種黃連山灌樹蛙(Raorchestes huanglianshan)在黃連山被發現,其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ORIGINAL ARTICLE期刊。
  • 新發現史前物種填補早期演化史空白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20日發表一篇古生物學論文,科學家報告了德國發現的一個史前爬行動物新種。該發現填補了早期演化史上的空白,而其解剖學特徵將增進我們對鱗龍型類早期演化的理解。
  • 深圳再度發現珍稀物種歐亞水獺
    紅樹林基金會發布紅外監控視頻中發現的水獺(視頻截圖)據了解,深圳早前的記錄要追溯到1997年~1998年在內伶仃島上的獸類調查,以及2010年在國際自然觀察網站iNaturalist上記錄的水獺影像。2019年發表的《中國水獺調查與保護報告》中指出:2000年後整個珠江口,只有珠海,澳門和香港有水獺記錄。據動物專家介紹,作為淡水生態系統的頂級捕食者,水獺因其對棲息地破壞和汙染十分敏感,而被認為是淡水生態系統的指示物種,同時也是區域河流和溼地等水生環境的旗艦物種。也就是說,水獺的存在通常意味著這是一個完整而健康的溼地生態系統,體現了該區域重要的生態地位和價值。
  • 或列入瀕危物種!潮州蕕發現揭秘
    同在潮州自然愛好者微信群中的陳明豐了解後,經過多番查閱和比對,發現該植物與蕕屬植物相似,但當時潮州有記錄的蕕屬植物僅有一種,叫蘭香草,但從花葉的形狀特徵,以及生長環境等方面對比後,發現兩者有著明顯的差異性,而在國內其他已知該屬的植物中都沒有與其相近的種類。 這時,有自然愛好者提出,丁劍鴻發現的這一「野草」,很有可能是個新種。
  • 新物種!雲南發現「花仙子」瑞麗舞花姜
    日前,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迎來新年開門紅,一種形似「花仙子」的植物新種——瑞麗舞花姜被發現。據介紹,由德宏州林業和草原局銅壁關自然保護區管護局與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相關科研人員組成的調查組,從2019年開始聯合在保護區開展極小種群植物調查。
  • 科學家發現蜘蛛新物種:以「小丑」扮演者傑昆·菲尼克斯命名
    據外媒BGR報導,人們常說「生活模仿藝術」(life imitates art),對於新命名的蜘蛛物種oureedia phoenixi來說,情況似乎就是如此,它與一個著名的漫畫反派人物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 成都生物所等在西藏墨脫髮現2個角蟾屬Megophrys新物種
    近年來,我國學者在墨脫縣境內已發現了多個兩棲類新物種,暗示了該區域的生物多樣性水平仍被低估。角蟾屬Megophrys隸屬於角蟾科Megophryidae,是一類生活在熱帶及亞熱帶森林溪流的蛙類,其分布範圍西起喜馬拉雅山東段南麓,東到我國華東,南至印度尼西亞及菲律賓。
  • 秘魯發現新物種「天堂」 存在多種新生物物種
    第1頁:鬼夜猴 第2頁:悍負鼠 第3頁:神秘豪豬 第4頁:小耳鼩鼱 第5頁:新物種的天堂 第6頁:新物種的天堂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鬼夜猴(Night Monkey)  科學家最近宣布,他們在秘魯北部一次遠徵中發現了夜鬼猴的一個新的變種。
  • 西藏新發現兩個新物種:喜山原矛頭蝮和察隅湍蛙
    西藏新發現兩個新物種:喜山原矛頭蝮和察隅湍蛙 王軍、劉洪明/新華網 2015-07-17 16:32 來源:澎湃新聞
  • 新發現的恐龍物種將以漢語拼音命名!
    不久前,媒體上出現了一條「發現恐龍新物種」的熱搜,內容是一支中外聯合團隊宣布他們在河北豐寧地區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美頜龍類恐龍,拉丁文取名為Xunmenglong yingliangis,翻譯成中文也就是英良迅猛龍。圖片來源:騰訊新聞英良迅猛龍到底長什麼樣?
  • 大西洋發現12支新物種隱藏在深海之中
    來源:新浪科技一種叫做Epizoanthus martinsae的鞘群海葵屬生物生活在海底近400米的黑珊瑚上。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通過五年間對大西洋深海進行全面勘測研究,發現了12種新物種。他們表示,由於此前海底環境未被深入勘測,一些海苔蘚、軟體動物和珊瑚物種一直沒被發現。
  • 高中生發現恐龍新物種——齒胸波眼甲
    12月23日,中關村圖書大廈石探記博物科學館,展出琥珀內發現的新物種——齒胸波眼甲。協助導師打磨了許許多多琥珀後,去年初的一天,當時年僅14歲的宋丞峻發覺,有一塊琥珀有些特別。經過一年多研究,今年12月21日,中國科學家團隊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一種恐龍時代的昆蟲新物種——齒胸波眼甲(Notocupes denticollis)。這是一種極其原始且稀有的甲蟲,來自距今約9900萬年前的緬甸。據專家介紹,全世界現存的眼甲僅有6種,此次發現為現今眼甲科的分類、了解甲蟲的演化過程和進化方向提供了新證據。
  • 發現新物種有何意義
    儘管多年以來人們不斷地搜索著地球,200萬左右的物種被記錄在案,但據生物學家估計,地球上未知的物種依然有90%以上甚至更多。新物種的發現非常重要,因為這有助於保護它們。但遺憾的是,地球生物多樣性正在加速下降,據估計,在未來的幾十年中,甚至有超過一百萬個物種面臨滅絕危險。科研人員認為,如果想儘可能有效地保護自然的生物多樣性,我們必須發現儘可能多的物種。發現、分類和描述新物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