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研人員在安徽黃山浮溪猴谷發現兩種哺乳類的新物種,經過生物學比對,認為兩者均屬於麝鼩屬動物,並分別將它們命名為安徽麝鼩和黃山小麝鼩。
黃山風景區位於安徽省南部,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區域、世界地質公園以及我國十大名勝古蹟之一,屬於國家5A級旅遊景區,這裡不但風景優美,而且生物資源十分豐富。以黃山風景區為核心,外加與景區相鄰的12個行政村、1個國有林場,被統一划進黃山生物圈保護區,總面積達425平方公裡。保護區內現在共發現有2300多種高等植物和410多種脊椎動物,這裡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確定為全球108個生物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同時被我國認定為33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之一。
為了加強這個區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黃山市於2019年印發了《黃山風景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進一步推進黃山風景區生物多樣性資源的有效保護和持續性利用。在之前的調查中,黃山生物圈保護區內共有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有18種,列入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有58種。而被我國列為一級保護動物的有8種,列入二級保護範圍的有46種,其中以「黃山」命名的獨有動物4種。
麝鼩類動物隸屬於哺乳綱食蟲目鼩鼱科鼩鼱屬,雖然外形上和老鼠相似,但是它們分屬於不同的目(老鼠為齧齒目)。麝鼩類動物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的森林、平原、丘陵和山地等地帶,其食物來源主要以土壤中的昆蟲為食,有時也吃植物的花朵、果實和種子,雖然麝鼩屬動物世界範圍內有150餘種,但數量極為稀少。
此次發現的安徽麝鼩和黃山小麝鼩,都屬於麝鼩屬動物中體型較小的種類,平均身長都在7釐米左右,尾長5釐米左右,其中安徽麝鼩的尾部稍微長一些。兩種麝鼩的眼睛都很小,身體顏色呈灰黑色,第一對門牙比較發達,二者腳長較短,腳底部呈粉紅色,長度僅為1釐米左右,其中安徽麝鼩後腿明顯較前腿長,而黃山小麝鼩前腿明顯較後腿長。此次新發現的兩種麝鼩屬動物,將進一步擴大黃山獨有動物的陣容,同時也表明了近年來黃山生態環境保護的顯著成效。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