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全球的疫情有點兒意興闌珊的味道,人們的心情從單純的恐懼正變得「不耐煩」,同時,各國紛紛開始盤點疫情期間的損失和收穫。其中,中國收穫的點讚數最多,尤其是在硬核隔離方面,完勝其他國家。而生產口罩的速度和能力,也使得我們有資本馳援其他國家,比如日本在中國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送來一些口罩,附帶贈言: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當他們的疫情也開始爆發時,我們送去接近十倍數量的口罩,充分詮釋: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此外,美國總統的幽默橋段,歐美國家的「全民免疫」,都令西方人體會到現行制度的缺陷,越來越多的小弟國家開始崇拜中國,這是好事兒,但也是催生出一些不良的國內情緒,最糟糕的就是 「天朝上國」之錯覺。
中國管理制度正在全面戰勝西方資本管理制度?顯然,這是一個宏大的課題,也是一個偽命題。平心而論,中國在前沿科技、基礎學科,要遠遠落後於歐美國家,就連引以為傲的Made in China,也沒有絕對優勢。
工信部部長苗圩說:中國製造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樣強大,而西方工業也沒有衰退到依賴中國的地步。所謂口罩依賴中國進口,也只是短期現象。事實上,無論是中國國內,還是歐美任何的國家,只要稍微認真準備,就能實現口罩量產。相比之下,呼吸機的研發以及生產,中國基本依賴西方進口,利潤率更是頂得上一火車的口罩。總之,一次疫情,可以令各國家自我反思,但尚不足以改變格局,這需要時間和目標。
全球製造四梯隊,中國僅排在老三位置?
縱觀全球製造業,可大致分為四個梯隊:美國坐擁最高端的製造以及科技創新中心,是毫無爭議的大哥大;其次是英國、瑞士、法國等歐洲國家,他們擅長高精密度的製造加工,有自己的命根子;第三梯隊就是依靠密集勞動的製造國家,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中國,靠流水線的變態效率,做「別人忍不了」的工作,賺辛苦錢;最後是剛剛建造起生產基地的新型國家,他們的勞動力更加廉價,但產能、效率以及管理方面,無法同中國相提並論。相信如此排名,會打破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但這基本是事實。
首先,在本次疫情中,醜態百出的美國以及美國總統,依舊是地球上最強大的國家一級管理首腦,他們輸出了大量的製造品牌,掌控著全球的製造產業鏈。
全球聞名的iPhone手機、耐克鞋帽產生出了源源不斷的訂單,一位美國的管理者曾經對著中國工廠說:要取代你們,我只需要一個晚上的時間。挺囂張,也有底氣。事實上,美國自八十年代開始,就籌劃產業鏈分工,把低利潤、低技術、汙染環境的產業交到了第三世界國家,自己卻專注於高端製造業,他們的從業人數在過去三十年減少了60%,但製造業產值卻翻了好幾番,比如美國製造的傳統強項是飛機製造,波音飛機的產能和技術都是全球首屈一指的,航電、發動機、起落架等等都包含著非常密集的技術。此外,美國的戰鬥機生產能力也非常強大,基於此,川普最不怕的就是戰爭。在一些資源開發領域,美國製造也頗有造詣,如深井鑽探、頁巖壓裂、水平鑽探等等,都有著無可替代的技術……如此厚實的製造底蘊,再配上哈佛、麻省理工、耶魯、斯坦福等眾多名校以及龐大的諾貝爾獎人群,可以說,美國不僅贏了現在,更贏了未來。
其次,歐洲作為近現代文明的發源地,啟迪了人們的思想,也是現代製造業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兩次工業革命把人類文明推進到新的高度,歐洲製造不可小覷。
拿英國來說,曾經的日不落帝國,雖然在經濟上並不突出、網際網路領域也少有建樹,但在鋼鐵、製藥、生物育種、機械、微電子、軍工行業都處在世界一流之列。還有,英國的汽車工業非常發達,是全球最大的零配件供應地區和裝配基地,幾乎全部的世界知名品牌都在英國設有分支機構。更重要的是,英國早早地識破了製造業本質,提出「高價值製造」戰略,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已經完成轉型;歐洲人傑地靈,毗鄰英國的瑞士也是高端製造的代名詞,他們依靠智慧和工匠精神,把稀有的鋼材打磨成精密的手錶,在準確性、完整性、協調性、耐用性、實用性以及設計的美觀性方面都特別講究,每一次打磨都是0.1mm級別的,如此極致使得瑞士工匠自信地說道:別人無法複製。
基於如上描述,中國製造在過去三十年,雖然取得非常不錯的成績,也讓整體經濟上了一個臺階,但在內功修煉以及未來規劃方面,遠落後於歐美。或許,我們真要耐心下來,做出相應之對比,找一個「靠譜點兒」的目標,奮起直追。
師夷長技,歐洲製造或是中國的最佳目標
如前文所述,美國製造強項在於軍工業,有強烈的戰爭欲望,同時,他們依靠優質的教育體系,掌控著全球製造業的樞紐核心。有一篇權威報導:按照科技含量計算,全球排名前20名的大學,有17所都在美國,而中國最好的清華大學排名是600位之後。加之,美國的主體是科技創新,然後創造出大量的訂單給中國、印度、越南去生產。平心而論,中國以美國為目標,有些好高騖遠,無論是大學質量,還是創新能力都有超過30年的差距。而且,我們也不能丟掉現在的製造訂單,只能加以改良。
基於整體的格局來看,中國製造以歐洲國家作為目標更加合適,既不影響現有的訂單,又能逐步升級流程體系,從低端的製造領域向「高價值製造」邁進。
本次疫情是最好的試金石,東南沿海的中小型企業僅僅兩個月就大規模倒閉,如此窘境的罪魁禍首就是:缺乏技術底蘊,利潤率低下,大大降低了中小型製造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其實,中國製造改革首先要完成資源整合,降低中小製造業的數量,把有限的訂單集中於一些大型的巨頭。一來可以提高土地、設備、管理人員的利用率,二來也能杜絕一些不健康的惡性殺價競爭。資源整合完成之後,利潤率會有相對的起色,企業經營者更應該著手未來。自動化、系統化、智能化是未來製造業的主流趨勢,但要把這些高新技術融入到製造業中,使其落地,需要經歷長期的驗證和投資。唯有目光長遠的領導者才有可能忽視短期的ROI,當然,也只有目光長遠的領導者才會想著如何培養「高效管理組織」和優質工匠,這些東西中國最缺乏,歐洲去比比皆是。(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