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進入近代以來,曾經強大的清帝國逐漸衰弱,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開始,到之後的日軍侵華,期間《南京條約》、《璦琿條約》、《辛丑條約》等一張張不平等條約隨著列強的入侵而籤訂,這些條約不僅讓中華民族飽受苦難,更是讓我國眾多原有的領土被劃分出去。清朝鼎盛時期面積是1300萬平方公裡,進入近代後隨著不斷被侵佔,到新中國成立時只剩下960萬平方公裡,而這丟失的34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庫頁島就是其中之一。
元朝之前的庫頁島
庫頁島佔地7.64萬平方公裡,有6000條河流和1600個湖泊,物產豐富,曾經是我國最大的島嶼。自漢代時,位於中原的政權就已經粗淺的了解了庫頁島,其後的中原王朝都曾與庫頁島進行過交流,但未進行管轄。
唐朝時,東北地區各民族開始接受唐朝的管轄,其中自然也包含了庫頁島。開元十三年,唐玄宗在今黑龍江下遊設立黑水都督府,庫頁島隸屬於黑水都督府管轄,唐朝在這些地方駐紮了軍隊,並時常巡視,對這裡進行了有效控制。唐朝滅亡後,位於北方的遼、金先後統治了庫頁島,遼朝時受五國部節度使管轄,金朝在庫頁島上修建了名叫「卡拉霍通」的城市,在這裡駐軍進行管制。
元代庫頁島被納入遼陽行省
13世紀使,蒙古人橫掃亞歐大陸,無數民族在蒙古鐵騎下瑟瑟發抖。1264年,忽必烈派遣三千軍隊攻佔了庫頁島。為了更有效地實行統治,元朝把庫頁島劃分在遼陽行省的管轄範圍內。元朝的這一舉措施是中原王朝第一次對庫頁島管轄的正式記載。
「徵骨嵬。先是,吉裡迷內附,言其國東有骨嵬、亦裡幹兩部,歲來侵疆,故往徵之。」
明朝奴兒幹都司的短暫統治
元朝被推翻後,明王朝繼承了元朝對庫頁島的管轄。公元1409年,明成祖朱棣下令在今外東北地區設立奴兒幹都司,同時徵服了附近的苦兀(庫頁島),庫頁島到就這樣隸屬於奴兒幹都司。明朝在庫頁島上設立了囊哈爾衛、波羅河衛、兀烈河衛等衛所管理該地區的軍事及民事。在1436年,明朝撤銷了奴兒幹都司,於是失去了對庫頁島的管轄,這給了日本的可乘之機,在16世紀末控制了庫頁島南部。
清朝《尼布楚條約》規定庫頁島歸屬
1689年,清朝與沙俄「雅克薩之戰」後,雙方就邊界問題籤訂了《尼布楚條約》,該條約明確規定了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包括庫頁島的廣大領土都屬於中國。在籤訂
條約之後,1709年,康熙派遣的測量隊在庫頁島上刻了界碑。1732年,清朝設立三姓副都統衙門管轄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外東北地區。在此後,庫頁島一直接受清王朝的管轄,然而清王朝只在該地區駐紮了少量軍隊,為沙俄以及日本的入侵埋下了鋪墊。
近代庫頁島的丟失
庫頁島南端在16世紀末被日本控制,清朝建立後日本稍作收斂。之後,沙俄發現清朝沒在庫頁島駐紮多少軍隊,於1765年、1789年分別入侵庫頁島端與南端,趕跑當地少數民族,挖取煤礦並進行移民。
隨著清朝的衰弱,沙俄對庫頁島的狼子野心逐漸顯露。1856年,沙俄趁清朝忙於第二次鴉片戰爭,派兵攻佔了庫頁島,將庫頁島劃分在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麾下。1858年,穆拉維約夫用武力恫嚇黑龍江將軍奕山籤訂《璦琿條約》,雖然有愛紳泰等愛國人士極力阻難,但軟弱無能的奕山還是私下簽訂了《璦琿條約》。清王朝開始對於這一條約並不承認,然而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清政府焦頭爛額,沙俄乘機逼迫清政府承認了《璦琿條約》並籤訂了中俄《北京條約》,這一次,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外東北廣大地區從中國徹底脫離出去,中國永遠地失去了這部分領土。
結語
在獲得外東北地區後,沙俄在這一地區展開了慘絕人寰的屠殺,「海蘭泡慘案」「江東六十四屯慘案」中,大量中國居民被屠殺。從此外東北地區再也找不到一絲中國的痕跡,或許只有從挖掘出來的斷壁殘垣中才能瞧出一些蛛絲馬跡。曾有去過庫頁島遊覽的旅客回來後流淚說道「中華故土從此再也回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