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初學盆景的人,覺得製作盆景,沒有那麼麻煩。這是因為看待盆景的高度和理解的問題。如果對於盆景造型僅是一般化,不要求精緻典雅,僅是為了娛樂,那麼製作盆景就簡單多了。如果希望能夠做出像樣的盆景造型,那麼製作盆景就需要上點心。在筆者看來,盆景造型既簡單又複雜。說簡單是因為盆景就是一棵樹,縮小了放在盆裡而已。這也是大多數初學者的心理;說複雜是因為製作盆景,需要豐富的綜合知識,需要足夠的經驗,需要耐心和年功,需要匠心精神。而匠心精神,筆者記得當年溫家寶總理多次提過,我們的製造業缺乏的就是匠心精神。製作盆景也是如此,沒有匠心精神,想做出精品就是做夢。今天與盆友們共同分享一下放養在製作盆景中的作用,僅是個人感悟,一家之言,對與不對,只是參考。

1、筆者對樹樁放養的理解。製作盆景永遠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已經完成造型的樹樁也是如此。因為樹樁完成造型後,需要持續不斷的養護,再造型、再養護,周而復始,始終如此。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的調控溫度、溼度、光照、通風、肥水、藥物、解除攀扎、再次攀扎修剪,還要定期更換盆土。再好的樹樁造型成功了,如果養不好,走型、失枝、枯樁是常有的事。上面說過,製作盆景需要豐富的知識,指的就是了解樹樁的生長習性和適應氣候類型。凡是能夠製作精品盆景的人,對樹樁的習性都是了如指掌。我們在日常生活和職場中,人際交往也是如此,這就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吧。所以說喜歡盆景要了解素材習性,掌握養護技術,熟悉這些事情才會放養,才能在造型方面有的放矢。

2、放養的目的。何為放養?為什麼要放養毛坯?放養就是調動所有適宜生長的因素,讓樹樁生長並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為樹樁多是採挖的下山樁,我們知曉,這樣的下山樁多是缺少根系。所以先讓樹樁活起來就是第一目的。放養的第二目的,就是讓截幹後形成的巨大截口儘快癒合,新主幹與原有樁頭有個逐漸縮小的錐度過渡。凡是精品盆景,錐度過渡都是非常漂亮,這就是我們要放養樹樁的兩個目的。放養好處多多,恢復樹勢,促使老樁生根、發芽、成枝,防止老樁衰弱;放養還能加快盆景成型進度。說了放養的目的,那麼如何放養?放養應該按照樹種習性、根系、老樁狀態、造型方式進行,我們平時常用的放養有三種形式:生樁放養、造型放養、扶壯放養。

3、生樁放養。這裡說的生樁指的是下山樁、苗圃樁、花市樁、網購樁,經過修剪使用赤玉土、河沙培育的毛坯。這樣的樹樁毛坯,我們無法保證完全成活。一般來說,定植後的老樁先發芽後生根,先發芽是假活階段,如果萌發的芽子有明顯的側芽,這就證明老樁已經生根了。有適宜生長的溫度、溼度,這段時間約有40-50天。生樁放養階段,老樁所有的芽眼都要保留,芽、根相輔相成,能夠加快根系生長速度,進而增強老樁樹勢。此處注意,生樁放養階段不要急於造型,先養它兩年再說。筆者有幾個盆友,毛坯採挖回來還沒沙培,就急於造型了,還是心太急。什麼時候開始造型?這要分樹種習性,是常綠還是雜木,是鄉土還是外來戶,長勢旺還是弱,過渡好還是差,都有不同的放養時間。即使同一樹種的兩個大小相同的樹樁,所有管理措施和要素都一樣,其生長快慢也不一定相同。

4、造型放養。造型放養是因為我們培育的老樁,枝幹比例不協調,要使各級枝託過渡自然,就要放養毛坯。毛坯經過生樁放養階段,生長勢頭旺盛,可以開始邊養坯邊造型。這個時間按照樹種習性、長勢不同,大約在生樁放養後3-5年。在放養時要分清使用哪種造型方式,是截幹蓄枝法還是攀扎蓄枝法,還是兩者結合。因為這兩個造型方式的放養不一樣。

①使用截幹蓄枝法的放養。所有萌發的枝條不修剪不梳除,枝梢抬頭向上生長,這樣能夠加快枝條長粗。對於不在造型構思中的犧牲枝,也要暫時保留,目的就是增加枝葉量,增強光合作用,促使各級枝託增粗過渡。犧牲枝的作用很多,除了恢復樹勢,還能用作補位,打孔穿枝嫁接。所以犧牲枝要多留,將來造型時可以留出一個或者兩個製作神枝。如果使用截幹蓄枝法,放養時要注意,不是放養就對所有枝條不管了,不是這個意思。我們確定好底託比例,輔枝位置,盆景總體高度。如果犧牲枝的長勢強過我們設置的底託,就需要對犧牲枝採取摘心控制,使其生長勢頭小於飄枝底託。對其它犧牲枝也是如此,太旺了就把它拉平,控制生長勢頭。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抑強扶弱,弱的就是我們預留的枝託,強的就是犧牲枝。另有一種情況,帶有伴嫁託的樁頭放養時,需要注意調節上部枝條與伴嫁託的生長關係,要使伴嫁託的生長勢頭略高於上部枝條。尤其是開始剪截所有枝託時,要防止伴嫁託一級枝剪截後形成一個幹撅子失枝,這種情況往往出現在截幹後的新主幹頂端優勢強勁,把全部營養物質和水分拉向頂端,導致伴嫁託弱勢;一般這樣的情況,採取直接剪截伴嫁託上的二級枝,形成三級枝,不再剪截一級枝伴嫁託。總之,只要開始蓄枝,就必須剪除大部分犧牲枝,控制剪截後的新主幹過快生長。

②使用攀扎蓄枝法的放養。使用攀扎蓄枝法,其造型放養做法是:一是老樁先截幹、截枝,生樁放養時重新萌發的所有枝條都要攀扎(此處注意攀扎時間、枝條類型),確立骨幹枝託攀扎抬頭要高,犧牲枝攀扎要稍低,一邊攀扎一邊養坯,成型時把犧牲枝剪除。二是原樁頭很好,捨不得全部截幹截枝,僅剪除了一部分。這種情況也是確定盆景框架,選擇骨幹枝託,留出犧牲枝。但是也要全部攀扎,務必使骨幹枝託的生長勢頭強於犧牲枝,而不能低於犧牲枝。上面①、②兩种放養造型方式,共同點是既要保留犧牲枝,還要適當控制犧牲枝勢頭,確保骨幹枝託生長成型,不能出現喧賓奪主的情況。

5、扶壯放養。樹樁在花盆內生長,樹勢會逐漸衰弱,生長勢頭變得越來越差。一般來說,成型的盆景樹樁,兩年換盆一次,換盆兩次以後就需要放養一次,目的是為了增強樹樁各系統的生理活性。咱們不能老是讓它幹活,不讓它休假,也得有個休養生息的時間。我們盆友看到網上很多精品盆景,都是如此處理,參加大賽後要回到溫室內地栽,或者把花盆沙培。至於我們看到精美的高架木幾、花架上放的盆景,僅是為了拍個電視,露露臉而已,不是常態做法。如果長時間那樣,樹樁歇菜了,盆景大師也暈了。具體做法是:剪除根系中的盤曲根、交叉根、老化根,新枝不修剪,疏剪徒長枝,使用縮枝剪回縮枝託。來年適宜時間再攀扎造型,工作量不大。

結束語:在盆景造型中,其實筆者覺得三個放養階段非常重要,比具體的造型方式重要得多。樹樁放養好了,你怎麼修剪攀扎都行;做不好放養沒法下手。樹樁放養階段,有關腐殖土、肥水供應、光照通風等要素,盆友們可以按照樹種習性查閱有關資料。按照慣例,生樁放養僅用素沙或者赤玉土、陶粒;造型放養需要大肥大水;扶壯放養需要薄肥勤施,小口細吃,不要猛了!
本文觀點,你怎麼看?有點囉嗦,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您喜歡請關注筆者。
本文獨家原創,僅發表於百家號,無其它平臺。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百度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