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縣,地處貴州中南部,為貴州高原與桂東丘陵的過渡帶,地勢總趨勢為北高南低。其東北與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從江縣、榕江縣接壤,東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環江縣、南丹縣毗鄰。西與獨山縣相連,北與三都水族自治縣交界。全縣國土面積2431.8平方千米。
荔波縣是帶錐狀喀斯特地貌與世居民族布依族文化水乳交融區,該地豐富多彩而神秘的「洞」文化,為我們留下豐厚的文化遺產。同時,也為今天開展和深化全域性旅遊提供了堅實的文化基礎。本期筆者將與大家一起分享荔波的地理溶洞文化、布依族「洞」文化和兩者皆融的「寨」文化。
鬼斧神工的喀斯特之洞
喀斯特(KARST)即巖溶,是水對可溶性巖石(碳酸鹽巖、石膏、巖鹽等)進行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流水的衝蝕、潛蝕和崩塌等機械作用為輔的地質作用,以及由這些作用所產生的現象的總稱。荔波縣豐富的旅遊資源就來自於喀斯特作用所造就的鬼斧神工的自然之美。喀斯特地貌的崎嶇不平、巖石嶙峋、奇蜂林立,奇形怪狀的石芽、石林、峰林、溶溝、漏鬥、落水洞、溶蝕窪地等地質奇觀真是美不勝收,令人嘆為觀止。
而溶洞之奇也是千奇百怪、形態萬千,更不用說溶洞內那多姿多彩的石筍、鐘乳石、石柱等景觀了。
本節筆者重點與大家講一講荔波巖溶形成的天然之洞。據《荔波縣誌稿》(點校本。潘一志主篡,何羨坤 潘茂金 譚寶剛 點校)統計的荔波縣(含今三都縣的周覃、九阡等鎮)巖洞就多達54個。它們分布廣且容積大,其可容人均在數百人以上,大的可容「萬人」以上。
荔波人世代生活在萬山叢中,對地下洞和地上洞都有充分的認識,對其作用不局限於觀賞,在使用上也是十分從心到位的。就拿《荔波縣誌稿》所列的時來鄉(行政稱謂是民國時期的,下同)的六個洞就很有特點。
銀洞,在玉屏山側,民國二十三(1934)年,縣長汪漢修作防空洞。
龍王洞,在白巖坡腳,上削壁下深潭,洞內可容數百人。清鹹同之亂,邑紳何振新、覃瑞模等固守此以待援軍。
蘇仙洞,在龍王洞側削壁上。無路可登,相傳有仙人蘇姓者在此修煉,故名。
歐官洞,在城西七裡大河岸側,相傳有歐官者,姓韋名傑,邑之韋寨人,年二十棄家學道,在此圓寂,故名。
月亮洞,一名皇帝洞,在上花圍村附近,內寬平明亮,可容千餘人。
花圍洞,在花圍村後三裡許,洞口有二,可容千餘人,上中下花圍及朝陽鄉交朝村居民常在此避亂。
品讀時來六洞,各洞的特點、大小、作用、來歷以及傳說等內容,可謂豐富多彩,引人入勝。
荔波縣朝陽鄉的播用洞,董界鄉的甲洞,撈村鄉的九畝洞,播瑤鄉魚村洞,陽鳳鄉的降豪洞、甲岸洞和乾錕洞,水利鄉的仙人洞,從善鄉的幹可洞,莪蒲鄉的丙檀洞,瑤慶鄉更昔洞、更朋洞和更坡洞,茂蘭鄉的浪外洞、攏皆洞、滕臺洞、堯垓洞、拉莪洞、岜昔洞,永康鄉的幹柯洞、幹才洞、幹半洞等等都是可容「數百人」。
而可容數千人的洞有:時來鄉的花圍洞、月亮洞,駕歐鄉的十二洞,陽鳳鄉的唐朵洞、董奎洞,水利鄉的水豐洞,方村鄉的拉更洞,恆豐鄉的幹昆洞,陽安鄉的皆友洞,三洞鄉的達更洞、板悶洞、古良洞,周覃鄉的幹球洞,從善鄉幹凱洞,瑤慶鄉的水慶洞,佳榮鄉的拉毛洞、白巖洞,永康鄉的董大洞。
可容萬人以上之洞有:茂蘭鄉的卡腳洞和洞塘鄉的燈籠洞。
越人後裔的農耕之洞
布依族,來自古代布越族群,為古越人後裔。他們經歷過越人、濮人、僚人等漫長的發展階段。到了民國都還沒有「布依族」這一特定、統一的稱謂。故此,《荔波縣誌稿》中只有《氏族志》篇目,沒有《民族志》的篇目。其在氏族源流中記云:「荔波居民,在昔因其語言、服裝、習尚之不同,而分為若干種族(今天叫民族),即客家(漢族)、本地(布依族)、水家(水族)、莫家(布依族)、瑤子(瑤族和苗族)等」。時至今日,荔波的世居民族,也還在其所言的框架內,只有合併和稱呼不同之別。
據荔波縣統計局提供的2018年的人口數據表明,該縣總人口數為183290人,其中,布依族109866人,水族41610人,苗族9081人,瑤族6388人,壯族1835人,侗族782人,土家族180人,毛南族146人,其他均不足百人。
荔波布依族,民國稱「本地」,可見布依族在荔波是土著,稱本地人。它屬古代布越族群中的駱越支系。
駱越,亦寫「雒越」。據《水經注》載:「交趾未立郡縣之時,土地有駱田,其田隨潮水上下,民墾食其田,因名雒民。」雒民,指的就是「墾食雒田之越人」。唐代開始出現「謝蠻」、「都雲蠻」和「白水蠻」的稱謂。《荔波縣誌稿》有這樣的記敘:「荔波縣為古荒服地,隋以前無考,唐貞觀年間屬東謝應州地,天寶中為勞、莪等羈縻州,宋置羈縻荔波州」。
綜上所述,駱越、雒民和謝蠻,即指的是包括有今天荔波縣布依族在內的人群。
有「水仲家」之稱的布依族,是最早馴化野生水稻和發明耕種水稻的民族之一。從現布依語地名以「納」(水田)和「峒(洞)、董和銅」為通名的地名分析,就可佐證布依族是最早的稻耕族群之一。
而荔波縣就是用通名「洞」和「董」為通名,即首字的為「洞」和「董」的典型地區。在布依語中,「洞」和「董」都是「田壩」之意,兼有宜水稻耕作的山間盆地的意思。
據荔波縣民政局地名辦提供的數據表明,荔波縣是布依語地名「洞」和「董」的集中區域,以「洞」為最。其分布遍及全縣各鄉鎮的行政村組。以居民點(村寨)為單位、「洞」打頭的就有72個,「董」打頭的就有22個。據70歲的布依族退休幹部姚方益介紹,布依族地名中的「洞」是「田壩」的意思,與漢語中的洞沒有關係。以上統計只是粗約的以村寨為單位的,若再加上小地名的話,那是統計不過來的,太多了。但不能用漢字的字面去解讀,比如:洞獨、洞庭和洞納,以及董拉、董倒和董相等等。
以茂蘭鎮為例,以「洞」為通名(在前)的就有:洞各、洞幹、洞開、洞橋、洞流、洞湖上中下寨、洞英、洞悶等等。
黎明關水族鄉的洞塘就是一個布依語地名。姚錦超所作的《洞塘賦》云:「洞塘,位之荔波東南隅,天幹見洞,稠雨成塘,洞塘由此得名」。洞,布依語山間谷地,布依人善於稻作,這種穀地一般都開墾為田,俗稱「壩子」。塘,音與布依語「當」音近,在布依語中為「水塘」之意。此類地名在布依族人聚居地常用來命名地方。如貴定縣昌明鎮的桐蕩。雖其所用的漢字不同,但音是近音。與洞塘是一個意思。平常時桐蕩是個大平壩,每遇暴雨,昌明桐蕩這個壩子就是一片汪洋,當地先民布依族人就用「桐蕩」為該地命名。
站在洞塘街上,當地的居民比畫著胸部告訴筆者:「別看這很高,暴雨一來,街上的水有一米多深」。
說起洞塘之水,板寨村74歲的村民姚東陽記憶很深刻。他說:「講洞塘的水,哪個的記憶也沒有我的深」。據他講,近70年來,洞塘雨後成塘,那是尋常的事。不過,最大的兩次發生在1967年和2014年,他都有深刻的經歷。他說,1967年,暴雨過後,洞塘地下湧水成塘,方圓一公裡多的地方被淹,水最深處在十多米以上,通道被隔斷,當時有貴陽親戚來走親,用了七八天時間,水才消完,人也等了七八天才走成。第二次是2014年,那次,因洞塘水災,他失掉了一個41歲兒子——姚和輝。
洞塘小學總務主任姚和輝在2014年6月6日,疏散16名受水圍困學生返回的途中,不幸被電擊溺水當場暈厥,經醫治無效而犧牲。
《荔波縣誌稿》第69頁有載:「瑤慶、瑤麓、高岸、洞流等處溪水,流至茂蘭鄉界及永康鄉溪竹溪水流至洞塘鄉界,均伏流入巖洞中」。按:「洞塘場附近各地,於春夏之間,淫雨數日,則水淹屋頂,變為澤國。秋冬則飲水缺乏。詢之當地故老,僉稱茂蘭河及伏流諸溪,均由地下匯入溶江,度其地勢,語亦近似。但無確證,姑錄之以待後考」。據此,洞塘坐落在一條大暗河上。因水漲而水淹洞塘。
今黎明關水族鄉是漢、水、苗、瑤和布依等族的聚居地。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寨子現為布依族以外的他族人所居,但寨子的名字卻是布依族語地名。這也是研究該地民族遷徙的地名材料。如洞常(過去寫作洞長),現為長衫瑤所居,屬已隴村。該寨瑤族同胞認為洞常是漢族地名,因為用瑤語,解釋不了洞常的含意。該寨有居民41戶149人,是個典型的瑤族村寨,主要姓氏有何、韋、歐三姓,以何姓人口最多,而且是老戶。該組何組長說,遷居洞常的人叫何吉交,到現在何家已經在該地生活了6代人了。由此推算,約150年,即是清鹹同之亂後才遷來的。洞常這個洞(壩子)有多大呢?村民說,洞常這壩田的習慣畝數為230多畝。
巖溶地貌的布依之「寨」
巖溶地貌峰奇洞多,這是大自然億萬年的造化神工。原耕食雒田的荔波布依族人,到了荔波後,耕食的是「洞那」即山間田壩。他們在開發利用山間壩子中,對大山溶洞的利用也是可圈可點的。這得從板寨村這個用來命名村寨的「板寨」說起。
懂布依語的人都知道,布依語「板」在命名村寨時是漢意「寨子」的意思,那板寨,豈不是「寨寨」之意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為此,筆者走進了大名鼎鼎的、紅七軍駐過的板寨村。該村姚錦言(75歲)、姚東陽(74歲)和覃懷珠(72歲)三位長者向筆者講敘板寨地名之謎。
他們說,板寨的「板」在布依語中是「寨子」的意思,那是一點都沒有錯的。攪的是這個「寨」字。這還與荔波地處邊遠、族際間搶奪以及民眾與官府的戰事有關。也與該地天然溶洞多,是布依族人生活地等等有關。
人類起先是居住在山洞中的,布依族人發明幹欄式建築後,就告別了山洞。雖說遠離山洞,但其隱蔽性強,安全性可靠的特點沒有被布依人忘卻。
據《荔波縣誌稿》載,駕歐鄉安平洞與十二洞,在清鹹同之亂,村民在此兩洞避難,均有各保全數百家之功,知縣鍾毓才曾駐安平洞。諸如此類記載很多。最值得一表的是洞塘鄉的瓦屋洞。該洞距老場二裡許,洞口如人字形,外有石牆內分內洞外洞,天樓地樓。外洞亮,內洞黑。外洞分兩層,上住人,下層豢牛馬。遇有事,壯者抵禦,老幼燃燈火,循石級,入內洞,經一月亮門,直達天樓,儼然瓦屋,故名。昔遊土匪徒擾亂,附近居民,多避難於此。
由此可知,當地居民利用溶洞避難是十分成功的。而這種用石牆封洞口,並設置有槍眼以自衛的設施,當地布依族人就稱之為「寨」。相當於漢族的「以天然溶洞為主,用石圍砌的巖洞碉卡」。
姚錦言等三長者說,板寨是總地名,也是行政村名,其下有板寨上中下三寨、五圩寨、板王寨、瑤寨(古稱「洞壺」)坡格寨、卡寨(寨之間有卡)等8個自然寨。板寨,因該地每寨至少1個(有的有數個)以天然溶洞為主,用石圍砌的巖洞碉卡而名。
板寨即漢意「以天然溶洞為主體,用石圍砌的巖洞碉卡多的地方」之意。(文德全)
相關熱詞搜索:布依 荔波縣 地名 貴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