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策劃、監製:袁載譽;文案:圓臉兔
有這樣一個縣城,產煤不出煤,處處綠如茵,種糧不買糧,麵粉進工廠;有這樣一個縣城,古時的文人墨客都稱讚它:「棗花零亂槐陰和」、「村原處處垂楊柳」;有這樣一個縣城,名人輩出,山清水秀,是全國公認的「漢興之地」,劉邦在這裡起義,造就了大漢王朝。
沒錯,相信大家都猜到了,它就是屢遭水擊而不破的「豫東門戶」——河南永城縣。
永城永城,意為永久之城,永固之城。不得不說,這是個絕好的名字。不過,肯定很少有人知道,這永城縣原本不是屬於河南省的,而是隸屬於安徽省的,只不過在新中國剛剛成立沒幾年的時候,它被劃到了河南省,從此,成為「豫東門戶」。這對永城縣的人民來說,可謂是一次大變動。
那麼,原屬於安徽省的永城縣,為何會就被劃入了河南省呢?
漢興之地,麵粉之鄉
說到河南永城縣,大家應該不會感到陌生。作為唯一一個獲得全國認證榮譽稱號「中國麵粉城」的縣城,永城已經享譽中國,享譽世界。上千年的歷史,發達的現代化工藝,讓永城有著古老的軀體、年輕的心臟,新鮮血液不歇,永城發展不息。
除了「麵粉之鄉」的榮譽外,永城享譽中國,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的歷史文化真的是相當豐富,單單是看它的地域變更就已經很複雜了,更不用說其他相關文化了。自夏朝始,永城縣的可考歷史至今已經有4000多年了,這樣古老的城市現在已經很少見到了。不得不說,永城,當真是一個隨著中國一路走來的城市。
最初的永城,就跟它現在一樣,是屬於豫州的。後來隨著時局變動,朝代更替,永城就像一隻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搖來晃去的小船,今天這個君主把它劃給哪個國家,明天哪個皇帝又把它撥給這個地界,這麼多年,永城一直都是這樣過來的。
西周時,諸侯國林立,永城被分為幾塊兒,幾個諸侯國同時佔據它的地域;到了秦朝,設縣立郡,永城縣不可避免地被劃入了泗水郡,而這樣的劃分格局一直延續到了三國時期,才被再一次被打破。永城境內幾個縣被劃給譙郡,地域又陷入割裂狀態,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永城都是處於這種不完整的狀態。
直至金、元時期,永城轄區內各縣重新被劃回,永城也正式被劃入河南江北行省。雖然叫做河南江北行省,但它的管轄範圍可不是今天的河南,永城縣從真正意義上講也並非劃入了河南。
進入明朝,行政區域大換血,河南省被劃分出來,永城從此隸屬河南省。直至進入清朝,這種地域規劃也一直保持著,從未打破。這樣安定的格局,不禁讓我們產生了一種假象,永城就此擺脫了飄搖的命運,成為河南省這個大家庭的一分子,但事實卻並不是這樣。
回歸河南
在大家都認為永城已經安定下來的時候,上天又再一次給永城縣人民開了個玩笑。全國抗日戰爭發動後不久,永城縣被一分為二,分別被國民黨和抗日民主政府所據,國民黨那塊仍然隸屬河南省管轄,但為了順應抗戰局勢,抗日民主政府便暫時將這另一半劃歸安徽省管轄了,這樣一來,永城縣又被分了家。
不得不說,這永城縣的命運當真是非常坎坷了。不過,好在這樣的局面並沒有持續多久。
1952年,新中國建立的第三年,為了更好的進行地域管理,順應局勢,恢復國民生產力以及全國經濟,國家又重新對各省地域進行了規劃。就這樣,暫時被安徽省管轄的永城縣全境被劃入了河南省,於是歷經千年歷史變革的永城縣,終於安定了下來,真真正正成為了河南省大家庭的一分子,永城縣人民的內心也有了對故土的依靠。回歸河南省後,這麼多年來,永城縣的發展趨勢一直向好的方向發展著。
「永固之城」
將永城縣劃歸河南,這無疑是個非常正確的決策。對於永城縣來說,被分割,被亂劃,這些都是阻礙它自身發展的行為。人家都說,要想富,先修路,永城縣這個被划來划去的動蕩命運,就是想修路,也不知該往哪兒修啊。所以說,要讓永城縣經濟發展,必要先使它安定,劃歸河南就是一個絕好的法子。
而對於永城縣的人民來說,多年的不定生活,已經讓他們身心俱疲,畢竟誰也不想今天還是這個諸侯國的,明天又是那個郡的了,而劃歸河南省,無疑是讓永城縣人民心回故土的好政策。將永城縣劃歸河南省,既遵循了歷史發展軌跡,又安定了永城縣人民的心。從此,大家團結一心,為永城縣的發展而努力,永城才真正的是「永固之城」。
參考資料:安徽永城市屬於哪個市——搜搜問問
百科詞條「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