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之際,作為改革的參與者和巨變的親歷者,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長陳高宏將與我們一同回憶那一幕幕風起雲湧的歷史場景以及一個個攻堅克難的改革故事。
縱觀浦東30年開發開放,黨和國家之所以一直如此「厚愛」,將一系列國家戰略布局落子在浦東,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浦東總能交出滿意的答卷,出色地完成黨和國家賦予的戰略使命,與國家戰略布局形成良性互動。回顧分析浦東30年開發開放所取得的跨越性進展,從規模總量、發展質量、輻射能量這三個方面,對浦東開發開放取得的階段性成果進行遞進式、結構性的評估,是我們全面準確地理解浦東開發開放的偉大事業,分析總結浦東開發開放經驗的現實依據和歷史支撐。
(一)規模總量: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高速增長
1、實踐的步伐把最大膽的預測也拋在後面
從現有資料來看,1990年浦東開發開放指出的目標是「到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將超過200億元,比1990年增加2.5倍」。最大膽的研究報告也只是提出「2000年浦東GDP力爭達到500億元,相當於再造大半個上海(1990年上海GDP約為750億元,浦東約60億元)」。1990年12月,上海市第六次黨代會上,奮發進取地提出了浦東90年代開發開放的階段目標和要求,「力爭在90年代,實現浦東新區國民生產總值翻三番,達到500億元。」2000年浦東新區地區生產總值已近1000億元,2008年(南匯區併入浦東新區之前)達到3150億元,佔全市的近1/4,佔全國的1/90,是1990年上海全市的4倍多,年平均增長17.8%,遠遠超出當初的預期。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首破萬億大關,2019年更是達到1.27萬億元,是30年前的200倍。
圖1:浦東新區開發開放以來地方生產總值與工業總產值增長圖
2、多項經濟規模指標呈現跨越式發展態勢
工業總產值由1990年不足200億元到2008年躍升到5649億元;財政收入從11億元增加到1042億元;外貿進出口超過1450億元,吸引外資項目16800餘個,合同外資456億美元;吸引內資企業12423個,註冊資本908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超過8350億元,平均每平方公裡投資約14.66億元。2019年,財政總收入4316億元(較之1990年10億元增長431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71億元(較之1990年5億元增長214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019年10123.21億元)和外貿進出口總額(2019是20514.73億元)分別佔全市的1/3和3/5;貨櫃吞吐量(2019年3907萬標箱)連續十年全球第一;機場貨郵吞吐量(2019年363.42萬噸)連續十二年全球第三。
圖2:浦東新區第三產業佔比歷年變化
3、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
浦東不僅經濟實力實現了從規模較小到舉足輕重的跨越,城市形態也實現了從舊貌到新顏的跨越。僅僅用了30年,浦東就從一片農田成長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城區,人口城市化率從58.9%增長到接近100%。城市化面積從開發之初的幾十平方公裡拓展到目前的近800平方公裡(其中開發邊界內建設用地大概600平方公裡);第三產業佔GDP比重也從20.1%躍升到77.3%;區域內已有4座黃浦江跨江大橋、15條越江隧道,11條地鐵、軌道交通運行;這種大規模、超高速的城市化進程實現了浦東滄海桑田般的變遷。
圖3:浦東新區城市建成區現狀圖
(二)發展質量:爭創一流和協調持續的品質追求
浦東開發開放不僅在數量規模方面實現跨越式發展,在發展質量方面也取得了歷史性的進步,克服了生活滯後於生產、城市滯後於產業、社會滯後於經濟、軟體滯後於硬體等新城區開發常見的「坡腳」現象,並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形成了產業化質量、城市化質量、生態化質量、國際化質量、共享化質量等全面提升和高效發展的嶄新格局。
1、在產業化質量上,體現為核心功能強、產業結構優、創新要素多
一是直接引進現代產業的精華,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有突破性進展。截至2008年,238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浦東投資了635個項目,90多家跨國公司在浦東設立了地區總部,2019年,這一數據增長到337家,約佔上海全市總量的半壁江山;2019年金融業增加值達3835億元,佔浦東地區生產總值超過30.1%,佔全市的58.1%;截至2019年年底,浦東共有銀證保持牌類金融機構1078家,並已形成外匯、證券、期貨、銀行間拆借、黃金、鑽石等國家級金融要素市場,機構數量和資產規模佔上海市八成以上、佔全國1/4左右,全球十大資管機構有9家在陸家嘴落戶。浦東目前金融要素市場集聚度全國第一,外資法人銀行數量全國第一,公募基金集聚度、管理規模總數全國第一,期貨公司集聚度全國第一,證券公司分支機構數量全國第一,外資保險法人公司數量全國第一,航運保險運營中心數量全國第一。自貿試驗區建設成果豐碩,航運保險、船舶管理等現代航運服務業功能拓展,2019年港口貨櫃吞吐量佔全市90.2%;2016年洋山港水水中轉和國際中轉箱量佔比分別達到50%和10%左右。從1990年到2008年,第三產業從12.13億元猛增到1714.86億元,比重從20.1%上升到54.4%,2019年總量達到9843.99億元,比重上升到77.3%;並且第三產業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金融業等現代服務業的增速一直保持較高水平,例如金融業佔比從1990年僅佔5.1%提升到2019年的30.1%;2018年三產附加值10%的增速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增速最高,達到17.7%。與此同時,浦東新區的第一、第二產業的增加值總額也不斷增加,但佔GDP比重不斷下降。
二是創新要素在浦東大量集聚,自主創新能力有了長足進步。截止2019年12月,浦東新區共有研發機構622家,國家級43家,市級206家,區級373家。2019年共有高新技術企業2902家,佔全市四分之一,集聚240家外資研發機構,貢獻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40%以上。湧現了振華重工、展訊通信等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國際競爭優勢的自主創新型企業。浦東全社會的R&D投入佔GDP比重提高到4%,生物醫藥製造業、新能源製造業、航空航天製造業等三大新興產業產值達到702.44億元,聚焦最強光、中國芯、藍天夢、創新藥、未來車、智能造、數據港等七大產業展示浦東新區強大的產業發展後勁。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步入快車道。浦東新區也連續兩次被評為國家「科技進步先進城區」。截止2019年12月,浦東共有上市企業164家,其中境內上市105家,境外上市50家。
三是積極打造人才高地,目前浦東共有諾貝爾獎獲得者5人,海內外院士90人,海外高層次人才入選者455人,境外人才3.6萬人,人才資源總量145萬人。
2、在城市化質量上,體現為空間效益高、城鄉互動緊、產城融合優
一是在空間效益方面,浦東的城市發展實現了出形象、出功能、出效益的統一。政府和中外投資者都有一個較好的投入產出比,例如浦東政府財政收入的年均增長率是GDP年均增長率的兩倍,2019年財政總收入達到4316億元;又如,截至2007年底浦東社會總投入7500億元,而2007年全口徑稅收就超過1500億元。
二是在城鄉互動方面,浦東始終堅持以工帶農、以城帶鄉、城鄉一體的發展原則,從開發開放之初制定的開發區帶動周邊鄉鎮發展的「列車工程」以及建立「農工委、城工委」等體制機制,到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強化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浦東的城鄉一體化水平逐漸提升。浦東農業增加值佔全市的五分之一以上,地產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覆蓋率穩定在70%以上;持續推進美麗家園、美麗鄉村、美麗庭院建設;推進教育集團化、學區化等多種合作辦學模式,出臺「衛生八條」等城鄉均衡發展政策;強化農村地區的軌道交通、高架道路等主幹道建設,推進農村道路改造升級、公交村村通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農村地區全部升級採用清潔、安全水源;2019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65萬元,比1990年增長20多倍。
三是在產城融合方面,浦東開發開放之初就提出了「不搞經濟技術開發區搞新城區」的理念,在工業化推動城市化過程中,浦東始終重視產城融合和城鄉一體,由此,浦東區域面貌實現了從農業文明景觀、小城鎮文明景觀向都市文明景觀的跨越,建設用地面積擴大到近800平方公裡,累積新建各類建築上億平方米。而如此大體量的開發和建設,基本沒有出現半拉子工程,沒有出現空城、空樓、空廠房現象,這在全國各類開發區、新區建設中是十分少見的。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金橋出口加工區、張江高科技園區在成為產業高地的同時,不斷向集創新、創業、工作、生活、學習和休閒等功能為一體的金融城、貿易城、智造城、科學城邁進。浦東也由此成為全國首批文明城區、以及全國衛生城區、全國科普示範城區。
3、在生態化質量上,體現為環境優美、宜業宜居、機制完善
一是生態環境越來越優美。浦東被評為全國首個環境保護模範城區,並獲得中國人均環境範例獎與聯合國改善人均環境範例獎。生態環境日趨良好,原來浦東城區人均公共綠地0.5平方米,相當於半張報紙那麼大,城區綠化覆蓋率達37%,空氣品質優良率達到91%;2019年人均公園綠地已經達到26平方米。二是打造宜居宜業的綠色生活。浦東開發開放之初,就在寸土寸金的小陸家嘴規劃建設了佔地10萬平方米的陸家嘴中心綠地、在中心區域規劃建設了佔地2100畝的世紀公園。前者是上海市區內規模最大的開放式草坪,已成為上海最佳的城市景觀之一,每年都有豐富的文化、藝術活動在這裡舉行;後者則成為上海內環線內最大的生態綠洲,成為上海市民最喜愛的城市公園。近年來,浦東還在規劃建設2個郊野公園和5個楔形綠地,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生態綠色的需求和嚮往。三是綠色發展體制機制不斷健全。浦東始終堅持節約優先和保護優先,率先建立完善了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積極推進低碳城區建設,臨港地區作為國家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在綜合管廊建設、城市公園建設、城市防洪排澇、景觀改造和水環境質量提升等方面開展探索。
圖4:浦東新區綠地系統規劃圖
4、在國際化質量上,體現為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持續提升,外資、外貿、外企質量再上臺階,國際社區建設不斷升級
一是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持續提升。浦東緊緊圍繞建設上海「四個中心」核心功能區的定位,通過集聚上交所、期交所、中金所、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等10多家要素市場,強化全球金融資源配置能力;通過將海港空港打造為世界級樞紐,不斷提升航運資源配置能力;通過發展服務貿易(佔全市比重43.6%)、高技術產品貿易等高能級貿易,不斷增強全球貿易資源配置能力。二是外資外貿外企質量再上臺階。對外投資貿易不斷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方向提升。以跨國公司投資為主體,不斷提高利用外資質量,1990到2019年浦東合同外資項目累計35390個,合同外資金額累計2285億美元。外貿進出口總額從1993年26億美元提高到2019年的20514.73億元,按美元折算增長近120倍,佔全市60.7%。外資企業累計註冊數23985戶,累計獲認定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達到332家,佔全市45%。三是國際社區建設不斷升級。自碧雲國際社區建設以來,浦東的濱江、張江、前灘等升級版國際社區不斷湧現,在上海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進程中,浦東目前是上海國際化社區數量最多,涉外人員工作和居住最集中的區域,浦東也成為最適宜老外居住的區域之一。
5、在共享化質量上,體現為公共服務均等化、生活服務高質化、社區服務可及化
一是公共服務均等化。浦東開發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水平大幅提升,人均期望壽命84歲,高於全市平均水平。公辦義務教育學校覆蓋率超過80%,近年來平均每年新增就業崗位超過10萬個,新區範圍內各類保障性住房已建成3000多萬平方米,惠及30萬戶、100萬人。二是生活服務高質化。為滿足居民對高品質生活和個性化生活的需要,浦東先後引進上海紐約大學,以及惠靈頓、哈羅等14所國際學校。相繼建成東方明珠電視塔、上海科技館、東方藝術中心等一批現代化大型文化設施,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博物館東館和上海大歌劇院等市級重大文化設施落戶浦東。三是社區服務可及化。積極構建村居「家門口」服務體系,實現公共服務、市場服務、社會服務、居民自我服務全面對接,為基層群眾提供黨群、政務、生活、法律、健康、文化、社區管理等領域的就近、便利、可預期的服務。打造社會事業15分鐘服務圈,大大提升教育、衛生、養老、文化、體育等民生服務的可及性。依託公益服務園、基金會服務園等平臺,大力推動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服務。
(三)輻射能量:功能支撐、經驗推廣、政治影響三管齊下
1、浦東開發開放的直接功能,是重塑了上海這座超大型城市的戰略地位,使上海經濟和社會生活發生了極其深刻的變化
從1990年到2020年,上海的經濟社會發展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例如,1990年上海GDP75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7億元,到2019年,GDP達到3.8萬億,人均GDP近2.3萬美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165億元。人口城市化率從1990年的67.4%增加到2019年的88.1%;上海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90年的1665元提高到2019年的3.32萬元,增長了19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90年的2182元提高到2019年的7.36萬元,增長了近33倍。
上海市委、市政府曾經總結1990年代在浦東開發開放戰略的帶動之下,上海發生的歷史性變化。有些是根本性的轉型,如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模式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些是階段性的提升,如破解了上海老城改造、老企業改組、老職工再就業的難題;有些是趨勢性的進步,如提升了上海的國際化水平和城市抵禦經濟危機和社會風險的韌性。
2、浦東開發開放的功能輻射體現在帶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的發展
浦東開發開放得到長三角等周邊省市的大力支持,客觀上也通過跨國公司、產業園區、口岸物流、自貿試驗區等載體為長三角等周邊地區提供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技術流、政策流等新的平臺,為整個長江流域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機,體現了國家戰略的價值所在。例如,洋山深水港的建設,就是與浙江省合作開發的成果,目前浙江海港集團和上海港務集團在上海籤署了小洋山綜合開發合作協議,成為新時代浙滬兩地全面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創新務實之舉,而這一合作也將推動整個杭州灣的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源於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的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不僅目前覆蓋上海市的「一區22園」,而且品牌也不斷輸出到長三角,包括金山和嘉興交界處的張江長三角科技城以及諸多與江浙開發區之間建立的「反向創新」和「雙向創新」飛地。此外,張江高科技園區的很多新藥研發成果在江蘇泰州等地實現產業化。最為重要的是,浦東的開發開放在推動浦東土地價值不斷攀升的同時,也為長三角整體區域價值提升提供了帶動輻射作用。
3、浦東的開發開放為全國提供了諸多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經驗
浦東開發的「新區」的名稱及黨工委、管委會的管理模式,成為90年代後全國各地新區和開發區建設一個普遍做法,浦東開發「規劃先導、法規先導、政策先導」、「基礎設施先行、金融貿易先行、高新技術先行」、「小政府、大社會、「土地滾動開發」、「徵地安置改革」以及「負面清單」、「證照分離」、「市場監管『三合一』」等,大多在全國得到複製推廣。2017年國務院明確複製推廣上海市浦東新區證照分離改革試點成熟做法,116項「證照分離」改革試點事項在全國其他10個自貿試驗區,以及有條件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區等推廣實施。目前,浦東新區正在打造城市大腦3.0版本,通過智能化應用場景的豐富以及相關標準化的制定來推動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工作,這一探索也正在向全國推廣。
4、浦東開發開放的輻射能量更進一步體現在其強大的政治影響力上
幾乎與浦東開發同時,海峽對岸的臺灣地區也提出了在高雄建設「亞太運營中心」項目的計劃。高雄港雖然具有港口水深及貨櫃運輸等技術優勢,但有由於臺灣地區的政治動蕩,「亞太運營中心」「胎死腹中」。浦東開發啟動之初,很多境外人士並不看好,1990年朱鎔基在訪問香港時說「很多朋友都問我,雄心勃勃開發浦東的計劃,是否能夠實現,或者只是黃浦江上的『南柯一夢』?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也曾感慨地說:「 浦東宣布開發開放之初,幾乎所有的美國人都認為不過是一句口號。但我認為是真的。現在看來,我說對了,許多美國人並不了解中國,他們不知道,中國人只要想幹一件事,就一定能幹成,「因為能把資金、人力、物力集中起來辦大事。」
正是基於政治與經濟、社會能量的思考,國家領導人向APEC會議各國客人介紹說:浦東是「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 和「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徵」,這也是對浦東開發階段性成果的高度概括。
總之,浦東30年開發開放戰略的成功實踐,印證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治國理政思想的深刻時代內涵,體現了國家意志與當代先進生產力有機結合的發展要求,體現了社會主義中國緊跟時代、與時俱進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的戰略選擇,體現了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祖國富強、人民富裕、民族復興的成功探索,體現了上海這座中國超大型城市抓住機遇、攻堅破難、振興發展的勃勃生機,也體現了浦東開發建設者肩負國家使命、用於開拓創新的精神面貌。歸根結底一句話,浦東開發開放30年的實踐,昭示了黨和國家對浦東開發開放戰略的成功布局和偉大的歷史性成就。
作者:陳高宏,現任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決策參考》主編、浦東開發區域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浦東新區黨工委、管委會政策研究室主任;熊競,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決策參考》責編、浦東開發區域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專職研究員,博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