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漫電影《無限》又名《想哭的我戴上了貓的面具》
該片由曾執導過《Keroro軍曹》的佐藤須一和參與畫作《企鵝公路》的柴山智隆為雙導演陣容。
可謂是強強聯合。
負責劇本部分的岡媽媽,岡田麿裡應該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動畫導演了,她也是日本最知名的動畫編劇之一,其代表作有《未聞花開》《機動戰士高達:鐵血的奧爾芬斯》等。
而這部動漫電影的製作公司則是Studio Colorido動畫工作室。
其特點以小清新見長,畫風脫俗寫實,在用色上也非常的鮮活生動。
對於影片裡風景亦幻亦真的描寫尤為出眾,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關於日本動漫電影。
偶説君之前曾寫過《你的名字》並以影片的色彩和空間進行了淺層解讀。
這些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觀眾們更好的去理解一部優秀的作品,和影片背後所帶給大家的寓意。
那麼今天我們還是以同角度出發。
來簡單的聊聊這部純愛電影《無限》
日本動漫電影,不管是《你的名字》還是《千與千尋》
「愛」永遠都是永恆不變的主題。
在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還是在人與動物之間,都未曾變過。
而他們最喜歡的表現手法,就是把「愛」架構在色彩與空間上。
此形式突破了傳統戲劇電影的表達方式,也打破了虛幻連接現實的局限性。
這就是《無限》電影的主題與結構。
故事線1:該片的女主角美代,也就是大家口中的無限,因從小父母離異,在爸爸身邊生活的她因沒有媽媽的照顧,而遭到周邊同學的嘲笑和排擠。
從小就缺失「愛」的美代,對於自己生活的這個世界產生了深深的厭惡感。
故事線2:男主角日之出賢人性格內向,不善與人交際。
身為陶瓷世家的後代從小就立志繼承祖業。
但賢人的媽媽卻不贊同他的想法,希望他能好好讀書。
這與自己的志向背道而馳,常年的壓抑,讓他開始厭惡這個世界。
同樣討厭這個世界,同樣想逃離這個世界。
兩個人在時空上第一次有了交集。
悲觀情緒表達了現實中的男女容易在生活當中迷失自我。
受當今大環境影響,心理防線也更加的脆弱。
無限在試圖逃離現實世界時,遇到了販賣貓面具的貓店長。
時空入口正式開啟。
只要她戴上面具,就能變成一隻可愛的小貓咪,從而脫離這個令他失望的現實世界。
這是她與賢人在時空上的第二次交集。
也許是命運的相同。
變成貓咪的無限喜歡上了向她傾訴心事的賢人。
它變成了貓活在了只有賢人的世界裡。
而賢人只有在貓咪的陪伴下,才覺得這個世界是真實的。
故事線3:那隻繼母飼養的小貓,它站在了人類視角以外的空間,俯視著這裡的一切,為了想陪伴主人更多的時間,而想變成人類。
最後因不忍主人為消失的自己擔心,還是選擇了從人類變回了貓咪。
時空交錯結構在影片中起到了放大,人與人之間,人與動物之間,看似複雜又極為簡單的內心情感,所有角色的心理波動和前後的變化,都在錯亂當中得以梳理。
前部分的主題就是如何尋找缺失的「愛」
無限想永遠變成貓咪陪在賢人身邊。
想哭的我戴上了貓的面具,以此在迷失自我的漩渦中尋找新的希望。
真正的小貓想把這份「愛」永遠保留下來。
它選擇了,想哭的我戴上了人的面具,以此來延續那份「愛」的永恆。
在空間結構的處理上,該片切換的多場景,多維度空間,相比之《你的名字》也是不遑多讓。
另外再加上極為舒適的畫面色彩,使得影片的主題部分顯得更有張力。
色彩是引起觀眾審美愉悅的重要元素。
一部影片是否會讓人產生極度的舒適之感,色彩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無限》的整體構圖,在初始片段大多都是以暖色為主。
但隨著情節的展開,人物角色的心理變化,色調也逐漸轉冷。
這是一個很明顯的變化,也迎合了前半篇故事的中心思想。
緊接著劇情繼續推進,賢人知道了陪在身邊的貓咪就是無限,他其實早已放下了心中的石頭,他已經找回了遺失的部分,他要讓無限變回人類。
另一方面,無限離家出走後,才發現並不是沒有人關心她,很多人都在焦急的尋找她,不只是爸爸媽媽,還有她的朋友和同學們。
這時候,她才真正清楚,「愛」從來沒有棄她而去。
在這一刻,色調突然變得明亮。
微風輕輕吹動樹葉,陽光灑下照亮了樹後的陰影,就連旁邊溝壑裡的水流仿佛也加快了速度。
極為真實的景物構圖打破了二次元的空間,與在時空交錯中遊蕩的人物情感交匯一處。
「愛」的主題在此刻得以升華。
隨之而來的則是並不出乎意料的圓滿大結局。
隨著《夜行》和《噓月》的美妙音律還在耳畔環繞。
無限與賢人手牽手著站在夜色中遙望遠方。
其實這裡的暗色調也有著另一層隱喻。
結局是美好的,影片帶給觀眾的是向陽而生的力量,但同時也反映了家庭教育問題,人文關懷等方面更需要大家的關注。
最後無限摘下了能變成貓的面具,而是戴上了名為笑容的面具。
那麼它到底是不是一張面具,這背後的意義令人深思。
影片原定於2020年6月5日在日本上映。
因受疫情影響改為Netflix於6月18日在全球範圍內上映。
如果喜歡此類型片。
小夥伴們還是值得一看的。
關注:偶説沵看,分享免費資源,暢聊新老電影,看幕後故事,品人生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