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衛人才「招得來」,更要「留得住」

2020-12-17 新華網客戶端

  今年是朱慧瑤上班的第4個年頭。2016年,從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預防醫學專業畢業後,她便選擇在長寧區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工作。大年初一晚,全副武裝的她作為應急流調小分隊的一員,前往區內定點發熱門診進行採樣和對疑似患者的流調問詢。

  「這是我第一次直面大型公共衛生事件。」朱慧瑤的日常工作是在慢性病防治科進行生命統計,和年齡、人口、慢病發病率等數據打交道。「其實,公共衛生不只是疫情,往大了說,這是一件為人群謀福利的大好事。」

  「公共衛生20條」指出,將鼓勵醫學院校設置並加強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相關專業學科建設,建設公共衛生醫師隊伍,分類建設各類專業應急處置「戰鬥隊」。正如這位90後疾控人所說,醫學院校的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專業作為公衛人才的搖籃,將在這場大疫後發揮更為深遠、重要的作用。

  公衛從業人數呈下降趨勢

  在討論公衛人才建設升級之前,全社會不得不直面一個尷尬的現狀:多年來,公共衛生人才隊伍流失嚴重。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郝模教授帶來一組數據:目前全國公共衛生人才隊伍人員數量不足、且呈現下降趨勢,從人員配置來看,尚未達到1.75人/萬人口的規定,規模適宜程度僅為適宜標準的45.9%;近年來,從業人數更是呈下降趨勢,2009年至2017年間,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人員和衛生技術人員分別減少了3.0%和4.1%。

  朱慧瑤和同學們的經歷也或多或少反映著一些問題。「我們班畢業時有28名同學,最終進入疾控中心工作的僅有5人。」其他畢業生的去向是哪裡?「醫藥公司、出國、考研、考公務員……」她想了想,「其實畢業生們有時候不得不考慮現實的生活問題,疾控部門在這一點上的優勢可能並不明顯。」目前,公共衛生人才整體收入水平不高,工資分配仍舊存在「平均主義」現象,以某東部省份為例,傳染病防控人員的年平均收入僅為醫院職工平均收入的61.4%,激勵有效程度僅為適宜標準的37.5%。

  除了從業人數少,專業人員素質不高是公共衛生人才的另一大瓶頸。郝模分析表示,《2018年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鑑》顯示,全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技術人員中中專及以下的比例仍高達23.4%;技術型、管理型專業人才嚴重欠缺,「例如,有經驗的傳染病一線現場流調人員所佔比例偏低,能力勝任程度僅為適宜標準的44.9%。」

  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蔡泳介紹,他們2007年首次招收預防醫學專業本科生,2010年首次招收博士生,每年畢業生總人數不超過百名。「人才是開展公共衛生工作的根本,此次疫情向我們、也向全社會發出呼喚:醫學教育領域,普遍存在的重治輕防現象到了亟待改變的時刻。」

  提升收入之外還要有科學評價

  「我們必須承認,公衛服務的社會效益較臨床醫學相對不明顯,回報周期也相對較長。」蔡泳坦言,要「抓」住優秀人才,必須針對這一特點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他提出:「是否可以從學制方面進行創新?如臨床醫學目前有5+3模式,公共衛生領域是否可以打造5+2模式培養高端人才?如復旦、交大等院校理應更多承擔起責任,是否可以在保證考核質量的前提下,適當提高直升比例,讓更多人才進入研究生階段?此外,是否也可以借鑑師範生招錄模式,打造一支長期從事、終身從事公共衛生事業的青年儲備隊。」

  郝模建議,公衛人才培養「升級」除了做好院校「招得來」的工作,更應想辦法「留得住」,「首先應提升專業人員收入水平,如至少提高到和所在地區同級綜合醫院衛生技術人員的薪酬水平相當,並能有薪酬增長機制;其次,科學評價個人工作績效,充分調動專業人員的積極性;最後,在營造吸引和穩定人才的環境氛圍下,建立嚴格人才準入制度,明確準入標準,嚴格控制非專業人員進入專業機構,方可解決當前激勵不足、專業人才缺乏、隊伍不穩的短板。」

  本市擬招收公衛應急管理人才

  所幸,醫學教育創新探索及人才培養已開始啟動。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研究生院院長汪玲透露,自2020年至2024年,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每年擬招收衛生事業管理(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方向)5至10人;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也透露,今年或將有擴招計劃。

  這一次疫情中,「把科學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成為不少疾控人的座右銘。「公共衛生涉及的面太廣了,除了醫學背景,所有與健康相關的因素,如社會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公共行政學等相關知識都需知曉一二。」汪玲介紹,為此,復旦大學也已建立公共衛生應急管理中心,以上海醫學院為主體,包括公共衛生學院、管理學院、社會學院、法學院、新聞學院、哲學學院、大數據研究院等的多學科領域將交叉融合開展理論研究。

  「不難發現,在全球化背景下,新發和輸入傳染病不斷出現,疾病譜和群眾主要健康問題也發生了轉變。」專家表示,醫學模式正轉變為「環境—社會—心理—工程—生物」模式,「我們在歐美、日韓、新加坡等地考察中也發現,許多預防醫學專業的高端人才來自臨床醫學畢業生深造攻讀公共管理或公共衛生碩士。在努力建成全球公衛體系最健全城市之一的上海,或許未來也會湧現更多能解決健康領域重大科學問題、應對重大疾病防控挑戰的醫學拔尖創新人才。」

  朱慧瑤還記得,在校期間和雪梨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交流中曾讓她感觸良多,「公共衛生從業人員的職業榮譽感和成就感,其實與社會大眾的大健康觀念息息相關。當越來越多人不再抱著『生病才看病』的想法時,從事公衛疾控工作的我們,或許會更堅定地愛著這份幕後英雄的事業。」(記者 黃楊子 顧泳)

相關焦點

  • 優化人才環境 確保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
    在市外事辦工作的張倩,是我市第二批引進急需緊缺人才中的一員,她的愛人已妥善安置在我市工作。12月17日,記者獲悉,截至目前,我市已對5名引進急需緊缺人才配偶對口安置到行政事業單位,為兩批引進的110名急需緊缺人才兌現了初級職稱職務,同時進一步完善人才公寓建設,優化人才環境,確保急需緊缺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讓人才充分發揮自身才能,為牡丹江振興發展貢獻力量。
  • 一流人才搞臨床,二流人才幹公衛?
    某高校一位預防醫學專業的大二學生說,與臨床相比,感覺公共衛生方向就是什麼都學一點,但是什麼都學不精,大家都說一流人才搞臨床,二流人才幹公衛,很多人對專業前景沒信心,想著轉專業,甚至還有人想退學回家復讀重考。半月談記者採訪了解到,大部分公衛專業畢業生最後並沒有真正從事公共衛生工作。
  • 河北科特派要派得下更要留得住
    原標題:河北科特派要派得下更要留得住   河北省印發《關於全面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制度的實施方案》,提出建立新型科技特派員隊伍,到2025年底科技特派員數量達到
  • 促進公衛人才培養 全國公衛醫師專業能力體系建設項目啟動
    圍繞支持全國公共衛生醫師規範化專業能力體系建設與提升為主要內容,賽諾菲巴斯德將全力協助各地建立公衛醫師分會,支持舉辦各地公共衛生相關政策研討會議,並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公衛醫師預防接種相關的規範化培訓。目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大流行,中國作為率先進入「後疫情時代」的國家,已經開始著手通過頂層設計、系統布局和資源整合推動國家公共衛生體系的升級。
  • 基層衛生人才評價方案出爐 臨床、公衛人員快看
    點擊查看 來源: 重慶市衛健委編輯: 基層醫師公社 劉小琳基層衛生人才評價方案新鮮出爐,臨床、公衛人員重點掌握這些……剛剛,重慶市衛健委發布《關於印發重慶市醫療衛生人才分類評價實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
  • 走進學而思網校西安基地, 選、育、用、留打造高質量班主任老師隊伍
    據學而思網校幼小學部西安負責人禹彪介紹,作為學而思網校西北地區的輻射點,西安基地在開展班主任老師招聘和培訓業務的同時,還定期舉辦宣講會等活動,吸引更多優秀人才。越來越多的西安高校應屆畢業生將學而思網校作為人生初次就業的著陸地。學而思網校初中學部西安負責人趙陽從「選、育、用、留」四個方面介紹了西安基地的師資管理情況。
  • 學生如何留得住、學得好?
    同時,該縣把控輟保學重點放在「留得住」「學得好」上,大力推進教育均衡,實施集團化辦學,增強鄉村學校吸引力。近年來,東安縣多次獲評市縣教育扶貧工作先進單位。2020年11月下旬,該縣教育脫貧攻堅工作在湖南省脫貧攻堅實地考核中「零失分」。
  • 留不住人才的廈門,有三難,月薪過萬的金領都說養不活自己
    廈門是福建省內著名的旅遊景點,他的名氣甚至遠遠要超過作為省會的福州,但就是這樣一座聲名在外的城市,如今卻面臨著留不住人才的窘況。實話實說,廈門是一個美麗的海濱城市,不僅旅遊資源豐富,而且四季如春,幾乎沒有冬天可言。
  • 承德:讓「三支一扶」志願者幹得好、留得住、流得動
    基層條件相對艱苦,一段時間以來都存在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服務基層「引不來、幹不滿、留不住」的問題。為此,承德市人社局有針對性的制定了《關於進一步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實施意見》,印發了《關於進一步落實「三支一扶」政策及加強管理服務工作的通知》,在全省率先下發《關於做好2017年基層空編事業定向招聘服務期滿「三支一扶」計劃志願者工作的通知》,明確了「三支一扶」工作招募崗位堅持面向基層一線的工作定位和對「三支一扶」期滿考察合格人員聘用事業編制的具體工作措施,進一步優化了基層人才隊伍結構,有效提升了農村基層工作人員的素質
  • 公衛人的故事系列之—身在預防,但我從未放棄自己的臨床夢想
    我們單位的公衛每天工作就是製作表格,發臨床科室,其他方面沒什麼存在感。 9.很多人在提議希望國家重視公衛,比如加大人才培養等,您怎麼看? 國家的精力目前還沒有放在醫療和教育,可見要提高公衛的權力不現實,也有可能疫情剛過去會有一些改善,但長期來說不現實。國家投入醫療衛生的比例有限,老百姓就把看病難看病貴的矛盾全部歸結於醫生,醫患關係非常緊張。 10.
  • 南寧市持續厚植投資熱土 讓企業進得來、留得住、發展好
    南寧市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破解企業融資難、人才短缺、供需對接不暢等一系列問題,逐步構建企業全生命周期精準服務體系,讓企業進得來、留得住、發展好。廣西柯瑞機械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國和:「人才的引進上也給了我們一定的支持,在融資貸款方面也給了我們很大的一個幫助,實地對我們考察,了解我們的企業的困難和需求。」築巢引鳳,花開蝶自來。被優質營商環境吸引來的還有來自深圳的廣西中科通信技術有限公司。
  • 臺灣為什麼留不住人才? - 中國在線
    他引述一項臺灣人才調查報告說,臺灣人均薪資下降,原因在於對海外人才的閉關政策和島內優秀人才大量外移,過去10餘年臺灣平均所得增長有限,再加入通膨因素,實質所得更是大幅減少。尚達曼把一個地區人才流失,歸咎於當地的「閉關政策」,頗值得玩味。世界早發展成「地球村」,各地都以重金挖掘頂尖人才。
  • 很多人一畢業就踏上北漂、滬漂之路,留不住人才的西安該如何發展
    這是一名網友的真實經歷,也可以說是大多數北漂程式設計師的心聲,趁著年輕出去闖蕩,可終究要落葉歸根,回歸故裡。西安,幾乎囊括了西北最重要的教育資源,西交大、西電、西工大等等有名高校,可奈何網際網路基因太差,遍地外包產業,從事IT行業,很多人一畢業就選擇了踏上北漂、滬漂之路,留不住人才的西安該如何發展呢?
  • 「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是我們對這部作品的堅持
    「文藝創作要在提高原創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題材、內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動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種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相輝映,讓作品更加精彩紛呈、引人入勝。」修改會結束後,《家客》劇組表示,戲都是改出來的,要全力對劇目精雕細琢、力爭讓作品「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
  • 稽東鎮順利村:守得住青山留得住鄉愁
    一個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  順利村由原葉村、袁村、饅頭石三個自然村合併而成。這裡山環水繞,是一處避暑休閒勝地。村內山林資源豐富,大部分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於香榧、茶葉等經濟作物種植。  順利村的埂頭廣場立著一座勒石,重達18噸,勒石上鐫刻著清代大學問家毛奇齡寫的《埂頭茶亭勒石記》。
  • 全國16城市基層公衛人員培訓「糖網」基礎診斷及治療
    全國16城市基層公衛人員培訓「糖網」基礎診斷及治療金羊網  作者:張華  2020-11-15 14日,在第14個聯合國糖尿病日,全國基層醫療機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培訓項目在武漢啟動
  • 築牢基層健康網底 900人參加鄉村醫生和公衛人員培訓
    12月11日,常寧市衛健局舉辦鄉村醫生和公衛人員培訓班,旨在進一步提升鄉村醫生和公衛人員專業技術和服務能力水平,為今冬明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好充分準備,更好地為全市居民提供優質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全市所有鄉村醫生和公衛人員近900人參加培訓。
  • JPI行政書士事務所|日本高級人才籤證轉永住 客戶案例分析
    JPI行政書士事務所在日本移民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和諸多成功案例,今天要介紹的案例是上海的N女士。關於日本高級人才籤證2014年6月11日,日本法務省實行了高度人才打分制度,設立了新的在留資格證。高級人才籤證的打分制度會對申請人進行評分,70分以上者及格,即可被認定為高級經營管理人才。
  • 招人難、留人難問題普遍 如何破解養老服務人才困境?
    當前,入住養老機構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養老方式,養老服務人才的數量與質量成為影響養老機構發展和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然而,養老機構卻面臨招人難、留人難等問題。日前,北京市出臺《北京市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培訓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對養老護理員崗位和畢業生入職提供獎勵津貼。
  • 三百名公衛人員同上網課學習如何開展疫情防控重點人群心理疏導
    本網訊(記者曉艾 通訊員劉志雄)昨日,由市衛健委主辦,市疾控中心、市精神衛生中心聯合承辦的全市衛生健康公衛人員心理疏導專業技能培訓班在市中心醫院葛山分院開班。國家高級心理諮詢師、湖北中醫藥大學教授周雯受邀通過網絡視頻的形式,對我市近300名公衛工作人員進行了專題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