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婉麗的庭院如果注入土布的色彩,會煥發出怎樣的現代魔力?土布究竟以「土」為符號,還是要盡力脫了「土氣」?有著近1300年歷史的新場,是上海浦東地區規模最大、歷史建築數量保存最多、古蹟遺址保存最完整的歷史文化風貌區。浦東土布紡織技術作為新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歷史十分悠久,就以浦東而言,其植棉工藝、紡織技能的流傳,距今至少也有五百多年歷史了。據光緒《南匯縣誌》記載,當地的浦東土布編織始於明代。前天,浦東新區婦聯攜手新場鎮人民政府, 邀請薛舒、樓耀福、朱蕊、馬尚龍、殷慧芬等作家、學者在庭院與土布文化邂逅,以「江南文化中的庭院和土布」為題,續寫「院·生活·美好」的又一頁華章。
圖說:在編制的土布 官方圖
走到兩棵老榆樹下,新場鎮新衛村美麗庭院五星戶張均平家就到了。80歲的老奶奶早早等候在門前,兒孫也趕來幫忙。拿出壓箱底的土布,為長凳「穿」上新衣,在屋簷下掛上布簾,迎接客人的到來。在這裡,百年庭院如醇酒,土布似新燕,是庭院更醇厚?還是新燕更靈動?或許,相得益彰最合適。
穿過潔淨的鄉間小路,來到新場鎮新南村美麗庭院五星戶張引官家的庭院。四代同堂,其樂融融,院中花草皆由兒孫們打理,綻放的蜀葵、雅致的倒掛金鐘無不驚豔。自家涼亭與村中人共用,在廊下鞦韆和二樓小書屋,村中孩童盡情玩耍,歡聲笑語掠過,自是一幅鄉間美好畫面。
在四庫書房新場雅集裡,一片「藍色海洋」——土布文創產品在眼前展現:改良旗袍、網紗帽、時尚手拿包,還有帶著江南水鄉元素的布藝拼貼畫……這些都出自村民之手,自己織布、自己印染、自己製作,創客和設計師創意設計,多角度展示了土布與生活、土布與時尚、土布與美麗經濟的融合與內蘊。
圖說:庭院裡的土布 官方圖
手工粗布紡織工藝極為複雜,從採棉紡線到上機織布經軋花、彈花、紡線、打線、漿染、沌線、落線、經線、刷線、作綜、闖杼、掏綜、吊機子、栓布、織布等大大小小70餘道工序,二十幾種本色線經過精心設計可以變幻出近兩千餘種絢麗多彩的圖案。浦東土布工藝繁多,為使布面平整光滑,還要經華石滾壓。
上海新場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雅婷介紹了新場鎮「聚焦土布文創,用年輕的方式詮釋土布時尚,打造『土布+』,建設美好鄉村」的做法。土布變身平板電腦包、託特包,加入了流行服裝,詮釋著「土布不土」,在面料研發上,藝術家們還嘗試與當地村民共同合作,未來,新場的土布將朝著面料研發有創意、產品推廣有創收、宣傳載體有創新的方向發展。
圖說:土布編制中 官方圖
「王安憶曾經將一幅土布作為禮物送給詩人余光中,不曉得這位寫了《鄉愁》的詩人打開這份禮物的一瞬間,心裡是不是也飄起了鄉愁。」作家樓耀福說。傳承土布是每一個喜愛傳統文化的人的責任。土布要煥發青春、歷久彌新,不僅需要增加文化涵養,挖掘、發現土布的歷史文化,尋找文化歷史名人的土布故事,還可以豐富印染技術,從少數民族的花紋圖飾中借鑑,用開闊的視野為土布注入新鮮元素,將土布的傳統與時尚相結合,注重細節,提升土布品質,用世界眼光讓土布國際化,讓土布被年輕人、也被世界所接受。
更有學者提出,土布文化要找到文化自信,在文創產品的開發和新場古鎮的文化保護中做到「土布益新,新場懷舊」。土布的發展是生活方式的綜合體現,可以漸趨融入文旅的發展,同步擴大土布文創的受眾。
作家馬尚龍在浦東開展美麗庭院工作3年來,每年都參加「院·生活」系列活動,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新的收穫。「從環境的變美,到人精神的變化,美麗庭院建設帶給農村的改變明顯。隨著美麗庭院『硬體』配備日益完善,下一步的發展需要文化支撐。土布具有農家印記,可以提高受眾對土布認知度和市場辨識度,傳承發展土布文化,助力美麗庭院建設。」(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