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鳳凰早睡茶@bigfun社區
前面說的
我一直很喜歡迪士尼的動畫,無論是我覺得我家貓會變成獅子王的小時候,還是我臉上笑容逐漸滄桑的現在。
我喜歡迪士尼動畫的原因還挺多的。
首先迪士尼的動畫質量總是很高,懂的都懂,不懂得,說了你也不明白,不如不…………不好意思串臺了,咳咳。簡單點說,就是迪士尼的動畫製作精良,動畫技術上總能領先時代,而且故事完整,音樂優美,配音富有感情和感染力。
可能你會覺得,我說的這段話跟某寶刷單評價模板,但我這也是沒辦法的,因為迪士尼做的動畫就真的是這個水平。
除了製作優秀,迪士尼還有個非常大的優點,那就是做動畫的思路和目的非常清晰。
迪士尼經常使用最簡單明了的方式和最新奇的元素,向它的觀眾們展示世界上美好的那一面,提醒觀眾不要忘記這些美好的東西。這也是我喜歡迪士尼動畫的最主要原因。
而且每次我進入電影院觀看迪士尼動畫的時候,雖然周圍坐著的大多是小孩和陪小孩過來的家長,但我自己一個人還是不會感到尷尬。因為大家都清楚,迪士尼的動畫是老少皆宜的。
甚至在我看得投入在動畫劇情之中時,我會找回一種小時候坐在電視前看cctv6動畫片的感覺,這如何不讓我年年守著迪士尼出的動畫片去看。
好了,隨便說說說到超過五百字有點過分,該說正篇了。
正文
誠如標題所說,《1/2的魔法》這部動畫電影是一場尋找勇氣和親情的正統冒險旅程。
我們先來嘗試拆一下這部動畫電影:
這個世界有什麼東西快要消失了?
魔法。
電影的最主要情節是什麼?
冒險旅程。
出發是為了什麼?
未得到的親情。
冒險旅途上有什麼?
阻擾,危機,和解密關卡。
旅程結束,主角得到了什麼?
勇氣,和之前忽視的親情。
有反派BOSS嗎?
不嚴格的來說,有一個有點搞笑的BOSS。
是不是覺得非常眼熟?是的沒錯,其實這部動畫電影的劇情套路還挺老的,我在題目裡說它正統,也是因為它的冒險類型很老。
這幾年有不少動畫電影都是按著這種類似的套路來整的,比如馴龍高手、尋夢環遊記等。
但老套路之所以是老套路,就是因為觀眾就愛看這套。更何況迪士尼在動畫中還加入了大量有趣的元素,給動畫增添了很多笑點和彩蛋,同時在動畫的各個方面都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優勢,讓《1/2的魔法》足夠使人開心起來。
譯名
別的先不說,我要馬上誇一誇這次迪士尼的中文譯名——《1/2的魔法》(原名《onward》)。
這個譯名是在中文語境中相當出色的電影命名,讓我這個起名困難症患者佩服得五體投地。
相信每一個仔細看完電影的觀眾都會覺得這個名字極其貼合動畫的劇情,不信我給你舉幾個理由。
首先,電影裡的主角伊恩施法時被哥哥豬隊友操作打斷,導致只能整了個他爸的下半身出來,這是1/2。
第二,兄弟兩人的性格迥異,弟弟沒膽子、想太多,哥哥膽子肥、靠直覺,兩個人合起來就是他爸的性格,這也是1/2。
第三,俗話說長兄如父,他哥一直照顧他弟,在弟弟的人生中充當半個爸爸的角色扮演,這還是1/2。
第四,動畫裡的世界有兩個月亮,一個小一個大。發展樹也是點的一面魔法、一面科技。
第五,結局裡有個遺憾,只有哥哥見到了父親,還和父親擁抱,而弟弟只能和哥哥擁抱。
第六,弟弟有魔法天賦,而哥哥只有魔法,這也是1/2.
我目前能想到的符合這個譯名的要素就這六點,足以看出這次的中文譯名是真正有去動腦子想的,比之前的那些xx總動員、xx環遊記、xx特工隊、xx奇緣/旅好太多了。
聽說其他地區的譯名一個是《魔法環遊記》,一個叫《奇程》,甚至還有叫《勇往直前》的?
由於我英文水平較差,我也並不是太理解英語名字的深層含義,我只大概知道onward是dnd桌遊的常用詞彙,用於遊戲進程的推進。所以雖然英語名字取得怎麼樣我不太清楚,但我知道勇往直前這種譯名連直譯都算不上。
對於那些無腦套模板的譯名,我直接就是一套點名批評。
——
——
動畫表現
動畫的主要製作方是迪士尼旗下最懂得處理情感的皮克斯工作室。就是那個有著婦女兒童之友、愛找長輩的福克斯、活蹦亂跳的小檯燈、老是總動員、續作達人等雅稱的傳奇工作室。
皮克斯的動畫風格非常具有特徵性,看多他家的作品之後,你就算沒看到片頭的的小檯燈也可以輕易的辨認出這動畫是他家做的。
《1/2的魔法》動畫中的人物外貌風格也屬於皮克斯的風格之內。不過由於主要角色都是精靈、人馬之類的人外種族,人物得設計成「一眼就看出你不是人」的效果,所以跟以往以人為主角的作品看起來比較不同。
我個人感覺這動畫主角的形象設計得有點醜,大鼻子、長長的尖耳朵、窄小的臉和圓圓的眼鏡,看上去就感覺整個人很呆,很不討喜。
我反倒覺得他哥他媽的形象設計得挺不錯,要喜感很多。
人物神態方面則是一如既往的質量穩定上乘,畢竟是真人表演同步的動作捕捉,所以動畫裡的動作和眼神到位且流暢。
在我印象中,皮克斯是個愛炫技的動畫工作室。他們的作品通常會把特效做得很好,既華麗又新穎,整場看下來的感受是「哇,好jb炫酷」。
但《1/2的魔法》裡的特效很少,雖然有著不失水準的光粒效果,但是在整片上的取捨很明顯,皮克斯花了大部分精力去煽動情感,而沒有砸錢做特效。這可能會讓想看特效大場面的觀眾和想看皮克斯動畫技術進步的觀眾感到很失望。
不過還好的是動畫內的場景描繪沒省錢,幾個場景都製作得很好,色彩豐富且足夠細緻,對於氣氛的營造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且各個場景內都埋上了很多皮克斯的彩蛋,眼神尖的朋友們看的時候可以注意一下。
還有一點值得提一下,動畫裡的動物畫得都相當的顛覆,獨角獸的樣子像兇惡的野狗,綠龍的樣子像是粘人的長蛇,給我的印象還是挺深刻的。
畫面方面說得差不多了,接下來說說配音。
主角哥倆的配音演員很出名,一個是三代蜘蛛俠,一個是星爵。
導演給他們安排的角色很適合他們的聲線,兩個實力派演員在感情的演繹上也都老手了,基本上沒有什麼太大問題。
只是我個人總感覺他們在驚險時刻的聲音太過平靜,他哥還好說,畢竟膽子肥。主角伊恩再入高速公路的時候,明明他當時應該非常害怕,畢竟他哥的車破破爛爛也不是教練車。但在那個片段裡,我只能聽出了緊張的bgm和充滿鼓勵的哥哥的聲音,伊恩的聲音從頭到尾都沒有太慌亂的感覺。
其他的配角配音配得都挺不錯的,特別是戲份錢多的蠍尾獅,威猛的聲線配出了憨憨的感覺,很符合角色設定。
說配音,再來說說配樂。
這部動畫的配樂主題是向上的,即使是失落時刻搭配的bgm也在低聲處隱藏著一組隨時準備奮起的弦樂,戰鬥性都很強。
配樂風格上比較靠攏rpg遊戲的遊戲音樂,是那種為了加快節奏而反覆渲染氣氛的交響樂,聽著讓人很入戲。
另外,片中插曲,也就是主角他哥車裡放的歌非常好聽,節奏感很強,讓人聽了很想起來蹦兩下。反倒是片尾曲不怎麼抓耳朵,聽了就過了,雖然也是挺好的歌。
劇情
這部動畫在形式上其實比較接近公路片,大部分劇情都發生在路上,所以按套模板譯名名的話這動畫也可以叫《開車總動員》。
它的主題故事其實很簡單,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兩個兒子想讓他們去世的老爸復活一天,但是法術出了差錯導致他爸只變出了下半身,於是二人尋找辦法恢復。
好吧,這劇情表面看著是這樣的。
你看到後半段你會發現這並不是尋爹奇旅,而是兄弟和好總動員。
在尋找上半爹的路上,伊恩在哥哥巴利的鼓勵下成功學會了父親留下來的那些咒語;在面對萬丈深淵和高速公路時,也是巴利的辦法和鼓勵令伊恩克服了恐懼;即使是在面臨選擇時,巴利也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而在此之前,伊恩一直在心裡覺得巴利是個麻煩精,甚至非常討厭巴利。
而後面,伊恩發現,自己心中關於父親的那些遺憾,其實他的哥哥巴利都曾讓他充分的體驗過。
這樣轉移劇情的方式讓這部動畫的煽情能力變得很強,在經歷了一片混亂的前半段之後,它會在後半段狠狠的感動你。
哥哥也有著心裡沒說出來的第四個遺憾。
其實和伊恩這個從沒有和父親一起產生過回憶的小兒子相比,他哥哥這個有著很多父親回憶的大兒子才是更加想見到父親的。
一直以來,他哥巴利才是最艱難的承受著遺憾的人,然而他一直鼓勵伊恩,他和媽媽才是一直奉獻著的人。
最後見爸爸時,兄弟二人的互相讓著去拖延時間也是一種兄弟情的覺醒,十分感人。
這種容易引發動情的劇情讓我在觀影后自己進行了思考,我也慢慢的開始在想我是不是也被某些遺憾蒙蔽了感官,導致我沒有注意到別人的付出。
在強大的煽情能力之餘,動畫中散布著的有趣小細節和搞笑的片段也吸引了我不小的注意力。
比如巴利的汽車爆胎之後的外胎抽打地面發出的類似馬蹄聲,比如石龍變身時車喇叭當喉嚨,塗鴉牆當龍臉的畫面,都讓我出影院到現在都記得,還比如在洞穴中詭異bgm襯託下一人一口零食的滑稽感,
有笑,有感動,作為一部合家歡或者兒童向的動畫電影來說,這部動畫是接近滿分的。
誇得差不多了,該寫點缺點了。
首先第一點我覺得不好的是這個可有可無的世界觀設定。這個世界是魔法和科技並存的一個世界,如果是好幾年的皮克斯,那麼我會在動畫中看到的應該是魔法生物與現代科技之間的矛盾。而現在這部動畫裡只是旁白講了魔法漸漸被科技代替,而魔法生物漸漸歸於平凡,那這種多種族並存的設定和劇情,直接把全部角色換成人類不也一樣?
我不是說這動畫很差,只是這種硬拼設定而不具體表現的兒童向動畫,夢工廠能做,藍天也能做,華納、索尼都能做。
其次,配角除了出場多一點的蠍尾獅,毫無一個有亮點。媽媽是套公式的形象,媽媽的人馬男朋友就純粹是個工具人,其他角色基本上都是背景。
要知道在以往的皮克斯作品裡,大部分角色都是閃閃發光的,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再有,動畫中角色的情感變化太快了,太快了,有一種催著跑的感覺。主角突然頓悟的問題,因為他有光環我就不說了。說一下重要配角蠍尾獅,明明都放棄冒險開了這麼多年主題餐廳了,就被一個剛來餐廳兩三分鐘的小孩給一句話忽悠到自己燒自己餐廳?
我不要求能把情感變化描繪得多細膩,這畢竟是個全家歡動畫,但類似三顧茅廬這樣的小勸降橋段你得安排一下吧?
我總結了一下,沒有在劇本裡看到想像力是這部動畫最大的問題。
後面說的
最近看了兩場電影,一部《1917》,一部《1/2的魔法》。
兩部都是外國的電影,也都是製作精良的片子,不是粗製濫造或者恰大IP錢的的騙錢貨。
但這兩部片子雖然都有其亮點,但缺點也很明顯。
我比對了一下,發現了這兩部電影的共同點,那就是都想使用可能受歡迎的形式來進行電影結構創新。
《1917》使用的是合理剪輯和布置做出來的以假亂真「一鏡到底」。
《1/2的魔法》使用RPG闖關解密式的結構來做大結構。
兩部電影都太在意於使用新穎的電影表現方法,而忽略了電影最主要的目的是講精彩的故事。
新穎的表現形式誠然能吸引到多一部分觀眾,但這種抱著這種目的拍出來的電影是完全不可能偉大的。
希望皮克斯今年的第二部主力動畫能做得更好。
最後祝各位身體健康,有緣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