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地產網 談到「賭王」,相信所有人的第一反應都是何鴻燊。不過,如果在「賭王」之前加上「香港」這個區域前綴,或許有不少人的腦海裡會浮現出另一個名字。
這個人便是呂志和,其八歲跟隨父親移居香港,中學畢業後開始學習營商,26歲創辦嘉華集團,48歲被稱為香港「石礦大王」。73歲進軍博彩業,成立銀河娛樂集團有限公司;並憑此身價飆升,資產一度躍居亞洲富豪排行榜第二位,僅次於首富李嘉誠。
也正因為此,呂志和被坊間稱為「新賭王」。如今,「老賭王」何鴻燊已經退出時代的舞臺,只留下一樁樁傳奇事跡供後人品評。而已經耄耋之年的呂志和卻依然活躍在市場上,絲毫沒有想要「退休」的跡象。
同樣活躍的還有呂志和旗下的嘉華國際。香港房地產市場早已趨於飽和,越來越多港資房企加快了北上拓地的節奏。沒有閒著的嘉華國際在10月21日發布了一則公告稱,公司當天以47.9億元在南京競得了一宗商住用地,總用地面積約為14.83萬平方米。
回溯嘉華的發展史,北上拓地最初正是呂志和做出的決定。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呂志和便帶著嘉華,從香港走到了廣州,再從廣州北上到了上海。
目前儘管呂志和已經把大多數地產上的業務交給了大兒子呂耀東,但顯然,這位精力旺盛的老人家始終保持著對嘉華國際這個地產上市平臺的關注。
今年5月,嘉華國際股價持續下跌,每股價格徘徊在3港元上下。同月,呂志和在場內以均價3.5047港元/股增持了45.9萬股,涉資約160.87萬港元。增持後,呂志和最新持股數目為1,991,775,043股,持股比例升至63.72%。
從上遊到下遊
在呂志和的商業帝國中有兩個最為重要上市平臺,一個是助他成為「亞洲第二」的銀河娛樂,另一個是嘉華國際集團,主要業務便是地產業。
從作用上看,博彩業讓呂志和收穫了大量的財富,並躋身頂級豪門之列。而嘉華則是一個幫助他在迅速崛起前完成資本積累的重要平臺。
似乎每一個豪門的誕生,其背後都離不開一系列的商業傳奇,呂志和也不例外。
由於家族幾代經商,家庭條件還算富庶,這也讓呂志和有機會早早接觸到經商之道。中學畢業後,他便開始協助經營家族的食品批發和製衣廠。通過食品生意,呂志和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爾後,其又陸續接觸了汽車、機械、石礦等業務。1955年,熱衷於創業的呂志和創立了首間嘉華公司,公司的主營業務為石礦開採。
隨著資本積累,嘉華的經營範圍也開始不斷擴張。1962年,嘉華投資了位於茶果嶺道八座六層的住宅樓宇,初次嘗試接觸地產行業。
值得一提的是,一直以來開發石礦生意的經歷,讓呂志和與房地產行業產生了天然的聯繫。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開始大力推行城市規劃,已經在建材行業佔據一席之地的嘉華逐漸成為了香港石礦產業和混凝土的主要供應商,並為多個基建項目和公共屋邨提供建築材料。
時間來到七十年代末,已經收穫「石礦大王」名號的呂志和開始不滿足於只做上遊業務。
1979年,力排眾議的呂志和以6800萬港元投得香港尖東首幅填海地皮,並說服滙豐銀行提供貸款,最終斥資3億港元在該地皮上興建了海景假日酒店。
儘管在地產行業涉足不深,但呂志和卻並不缺少對於地產市場的敏銳嗅覺。
相關數據顯示,到上世紀90年代初,這座最初不被看好的酒店市值已經超過了10億港元,呂志和擁有其中56%的股權。以此為契機,呂志和開啟了自己在酒店行業的徵程,並先後在美國的舊金山、鳳凰城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購買酒店。
不過,這時候嘉華的主業仍不是地產,其1987年上市時名稱還是「嘉華石業集團有限公司」,之後才改名為「嘉華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也是在嘉華上市那年,呂志和在泰國曼谷拿下一宗地塊,市場數據顯示,該地塊五年後升值了近6倍。
從香港到內地
儘管已經正式進軍房地產,但呂志和真正進入內地市場已經到了九十年代。
由於地理位置的緣故,呂志和在內地的第一站便是廣州。1994年,現金充足的嘉華進入到了廣州的核心老城區域,並打造了首個項目嘉和苑。
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當時也被稱為是廣州最早一批豪宅項目之一,也是九十年代末港人北上置業潮中,吸引港人前來置業的重要樓盤之一。據資料顯示,嘉和苑一期推出後很快便全部售磬,其中大多數賣給了香港客戶,也有少量賣給了大型國有企業。
以廣州為起點,呂志和開始了自己在內地的地產之旅。而下一個被他看中的城市,則是剛剛掀起新一輪城市建設熱潮的上海。
千禧年之後,嘉華在上海連續出手拿下多宗地塊。那段時間,港資們也紛紛聚集於上海,並掀起了在上海搶地的又一輪高潮。2002年8月,李嘉誠3.9億元買下上海古北新區I區14號地塊;新世界則是表示在上海斥資80多億元人民幣,分別投入9個項目中。
相比起香港這群老朋友們,呂志和似乎決心更為堅定。2005年,上海嘉華中心正式落成啟用,而這也是嘉華國際在內地的新總部,與香港嘉華中心南北相望。
對於呂志和而言,這一年註定意義非凡。除了上海總部落成外,同年,其手中的銀河娛樂集團在香港上市。
作為最早北上跑馬圈地的香港房企之一,不缺錢的嘉華從未停下過在內地擴張的腳步,儘管速度不快。數據顯示,2009年,嘉華國際在內地共有樓面面積220萬平方米,其中有三成位於上海,剩下七成位於廣州。
隨著內地經濟的快速發展,漸漸地,呂志和不再滿足於廣州、上海等單個城市,而是將投資的範圍擴大到了珠三角的東莞、江門;長三角的南京、蘇州等地。
和大多數香港房企一樣,骨子裡始終保持謹慎的呂志和並沒有採用內地「加槓桿、衝規模」那一套模式。截至今年上半年,嘉華國際的銀行借貸及擔保票據為194.73億港元,其中只有8%為一年內到期債務,負債比率則由去年年底之37%下降至35%。
不衝規模,加上在內地開發的項目大多數為豪宅項目和大型商辦項目,因此嘉華在內地的發展節奏並不快。
於今年上半年,嘉華國際實現營收84.07億港元,主要來源包括香港嘉熙、上海嘉御庭第三期、上海嘉濤灣、南京嘉譽山、廣州花都嘉華廣場三期、東莞星際灣的銷售和上海嘉華中心的租金收入。
不過,疫情的衝擊,也給了資金鍊還算充足的嘉華更多想像空間。其在中期業績報告中指出:「集團依然看好香港和內地物業市場需求的前景,亦已準備就緒,冀在淡市中把握香港和中國內地各種機遇。」
這一次斥資近50億落子南京,或許便是嘉華口中所說的「淡市中的機遇」。不過也有業內指出,其實早在今年3月,嘉華國際中心項目便已經正式敲定落戶南京河西,總投資約90億元人民幣。可能那個時候,嘉華便已經為此次拿地埋下了伏筆。
從區域上看,嘉華如今在內地的項目主要集中於華東和華南兩大城市圈。時至今日,北上拿地也早已經成為港企們的常態,反觀嘉華近期表現,其對於內地的投資意願依舊濃厚。對於不願意「服老」的呂志和來說,他的地產故事還將繼續。
觀點人物 | 我們關注的不僅僅是人物的故事,還有他和她的商業傳奇與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