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必扶智。
2020年最後一個月,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最後關鍵期。脫貧路上,有一群貧困家庭青年人,堅信知識改變命運,通過不懈努力,考上大學,實現理想。
全面小康,還好有你,還好有夢。南方日報、南方+客戶端推出「還好有夢」全媒體報導,記錄五位考上重點大學青年人的奮鬥故事。敬請垂注。
微電影《國華的孩子們》在網上火了。這部微電影,根據佛山市國華紀念中學(下稱「國華」)學生的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寒門學子成才後傳遞愛心的動人故事。
「我就是其中一個她!」看著微電影裡熟悉的場景,劉惠自豪地笑了。
今年高考中,劉惠在父親病故、家庭經濟困難的重壓下,考出了全省文科第71名的好成績,被復旦大學社會科學試驗班錄取。她用知識改變命運,從梅州市平遠縣東石鎮東汶村走進繁華大都市上海。
如今已適應大學生活的劉惠感慨地說,在一次又一次生活試圖將她「埋」了的時候,她始終有和種子一樣的春天夢想。
★越挫越勇的「學霸」
「劉惠是學霸!」這是從小到大,很多同學對劉惠的評價。但她卻說,如果小學二年級沒有那場小風波,人生可能完全不一樣。
小時候,劉惠父母在外工作很少回來,她和弟弟跟著外婆生活,村小上到二年級合併到了鎮中心小學。
「第一次數學考試很多同學拿了100分,我只考了50分。」她回憶,分到哪個班?她的成績讓各個班主任為難。這時二班班主任心軟了:「劉惠,你來吧!二班同學們歡迎你。」
在新班級,劉惠感受到溫暖和支持,她認真聽課,成績很快追趕上來,憑著聰明和勤奮,從此保持班級前10名。後來每每遇到困難,她一想起小學班主任的關懷,渾身又充滿衝勁。
劉惠與國華同學。(前排右二)
父母在六年級時回家了,那是她最快樂的一段日子。父母和她像朋友一樣相處,她尤其愛和爸爸一起看體育賽事轉播,從體育精神中汲取拼搏的力量。
「初二的一個陰天,爸爸特地送我去學校,但傍晚卻沒按約定來接我。」劉惠說,回家後才得知,她的父親當天確診了肺癌。
在記憶裡,她的父親很高大,但每化療一次,就像矮了一截。遭遇家庭的變化、生活的無奈,她學習更加刻苦了,成績奮起直追,直到中考均保持年級第一名。
劉惠與國華同學。(前排左六)
劉惠中考那一年,姐姐剛好高考,但還沒填志願,就外出打工掙錢了,弟弟也剛上初中,她讀高中的費用,該怎麼辦?一家人,一籌莫展。
很快傳來好消息,她被純慈善全免費的民辦高中國華紀念中學錄取,讓一個原本負擔沉重的家庭鬆了一口氣。
「不僅如此,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教育保障、就業扶貧等政策,給家裡送來了雨露和陽光。」有了這些支持和護航,劉惠在為夢想的路上狂奔。
★以奉獻社會為終身追求
進入國華的第一次考試,全年級180多人,劉惠排在了150名,數學更是全班倒數。
那段剛離開家的時間,劉惠非常不適應,頻繁地給外婆和家人打電話,甚至下課10分鐘都要跑回宿舍撥通電話才安心。
「那時我成績落差大,想逃避競爭,也擔心爸爸的身體,擔心不能見他最後一面。」劉惠不斷請求在當地中學當老師的姨媽姨父帶她回家,但他們勸她,要咬牙堅持下來。
姨媽姨父知道,劉惠一回家,面臨的是父親的病情、貧困的壓力,還有自尊心的打擊,可能更加無法全身心投入學習。
「沒有退路了!我必須告別煩惱雜緒,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她很快發現,身邊的同學家庭雖然也有各種煩惱,但他們認真自律,心無旁騖。
劉惠與國華同學。(左一)
同學們的忘我學習勁頭深深感染了劉惠,她把「必須回家」的心情調整為「放假回家」的期待,要求自己直面競爭,保持對學習的細心和耐心。
「入學時數學全班倒數第二,但我相信天道酬勤,高中三年花了過半的精力攻克數學。」劉惠回憶,正是永不放棄的心態,她到高考時也沒有對成績有過多追求,也得益於這種好心態,讓她學會避免不良情緒的幹擾,享受學習。
劉惠咬緊牙根,逐漸適應了新的競爭環境。她越拼搏越自信,越競爭越有勁,成績從年級末流到高三穩居前5名。但父親的病情,還是給她留下了莫大遺憾。
今年春節前夕,劉惠在學校封閉備考。在父親病重的消息傳來後,天還沒亮,她就奔回家,但也沒能見上最後一面。
「回校隔離一周,我總是失眠,閉上眼睛就能看見爸爸。我多希望他能再等等,親耳聽到我考上大學的好消息。」劉惠始終相信蘇軾的《晁錯論》,用「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給自己打氣。
從隔離宿舍走出後,她忍住悲慟,頂住壓力,再次向高考發起衝鋒。
今年9月中旬,劉惠帶著外婆等家人,第一次坐上飛機,到復旦大學報到。入學不久,她參加了復旦大學慶祝新中國成立71周年活動,全新的開始使她心潮澎湃。
劉惠參加復旦大學志願者活動。
「在復旦,我參加了紅十字會等公益社團,希望未來能學以致用為人民服務。」劉惠說,從初中擔任班長、團支書開始,她就是老師口中最放心的助手,也是同學們信任的「小老師」。在高中參與組織社團活動,競選學生會幹部參與學校管理,還參加社會實踐,調查廣西田東的精準扶貧成效。
「我的一路成長,離不開政府和社會各界保駕護航。」劉惠向未來許了一個承諾,她將不辜負期望,常懷感恩之心,在更高的平臺上搏擊長空,既受助於社會,當以奉獻社會為終身追求。
★對話
劉惠回顧成長曆程:
「半山腰總是擠的,更想去山頂看看」
有韌勁、有拼勁是劉惠最突出的性格特徵。一路為夢想狂奔,她有什麼感悟?面對未來她如何打算?劉惠說,在逆境中依舊能夠保留面對生活的勇氣和一往無前的魄力,是她最為珍藏的成長財富。
劉惠發言感謝社會各界幫助。
南方日報、南方+:你的學習成績一直都這麼好嗎?
劉惠:小學二年級轉學,我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鼓勵,發現成績提升的感覺很好。我自認為是喜歡競爭的人,在高強度的競爭狀態中會很興奮。每次給家人打電話說學習如何,他們反倒更關心我的身體。
再加上後來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幫助,我的成績並沒有太多受到家庭等因素的影響,反而一直在進步。也許是有種「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堅定,一直在與命運作鬥爭。
南方日報、南方+:過去的經歷教會了你什麼?
劉惠:我想,應該是相比於智商、情商,一個人的逆商也許更為重要。在逆境中依舊能夠保留面對生活的勇氣和一往無前的魄力,這是我最為珍藏的成長財富,或許這也是生而為人的真諦。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半山腰總是擠的,所以更想去山頂看看。
南方日報、南方+:面對未來,你有什麼計劃?
劉惠: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正是在這樣的厚望下去追夢的。在復旦大學,我希望能不斷學習提升,畢業後學以致用為人民服務,把愛傳遞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