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將至,讓我們看看中國製造的發展態勢。可以說,中國過去二十年,經歷了五大提升;而未來十年,則面臨著五大障礙。
第一個大提升是產業規模大幅度提升。20年前,中國製造業的增加值為3849億美元,大約是美國的20%。在2010年中國製造業佔全球比重19.8%,那一年超過了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在成為世界第一以後,我們不但沒有減速,反而不斷加速。
2019年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的比例接近30%,超過4萬億美元,約等於排在第二到第四的美國、日本和德之和。十年間,我們就建立了絕對的規模優勢,成為了舉足輕重的「世界工廠」。而最近五年來,機電產品出口增速一直保持高於總體水平的增長態勢,佔出口總額的比重持續提升,對外貿易的比較優勢正逐漸轉向中高端的技術領域。
在財富五百強企業中,2010年有54家中國企業,而到了2020年則有129家來自中國。而且發展勢頭迅猛,在新晉的29家企業中,中國企業佔了近一半。
第二個大提升是中國製造領先的賽道越來越多。韓國貿易協會公布的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拿到了1735個品項的出口總額冠軍,而排在後面的德國為685項。再往後就是美國、義大利。日本是印象中的出口大國,排在第五名,只有162項。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署的數據,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電氣和電子零部件出口國,其出口額是德國的5倍,佔全球總出口額的30%。而在汽車、鋼鐵、黃金、氫氣、稀土,以及水泥、電視、冰箱、空調、家具、造船、工具機等,都擁有全球最大的產量。
第三個大提升是科技研發的投入。2019年,我國研發投入超2.1萬億元,為全球第二,而製造業企業投入1.4萬億 ,佔據了2/3,由此可見製造業引領著國家的創新。在1978年中國製造業研發投入強度僅為0.17,遠遠低於同期全球發達國家2.25的平均水平;到2017年中國製造業研發投入強度持續增長至1.98,僅低於同期全球發達國家平均水平0.92個點。
與此同時,專利申請數和發明專利數大幅增加。2018年,製造業企業專利申請數為92萬件,與2013年相比,年均增長11%。根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的最新評估顯示,我國創新指數位居世界第14位,繼續保持2019年的好成績。
第四個大提升是產業體系不斷完善。中國產業體系健全,行業構成多元,形成了裝備製造、原材料和消費品多元行業齊頭並進的格局。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製造業的31個大類行業、179個中類行業和609個小類行業我國均有生產,已成為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這其中,20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這也形成了強有力的供應鏈生態圈。中科院數據顯示,中國的機械供應商超過14萬家,相當於日本的5倍。在深圳做電子工業,可以在一個小時買到你想要的任何東西,在蘇州的「半小時電子產品生態圈」等。這些產業體系,都是保護中國製造的護城河,在一段時間內可以防禦東南亞的挖牆腳。
第五大提升就是企業整體實力大增,單項冠軍企業林立。大疆的無人機、福耀的汽車玻璃、海康威視的安防監控、中車集團的高鐵、振華的港口機械等都在全球份額中遙遙領先;2019年,寶武集團也首次榮登全球第一。而在行業小巨人方面,光官方挑選出來的製造業單項冠軍已經達到418家,而實際數字應該比這個要多得多。
然而中國也面臨著百年之大變局。過去熟悉的路,有可能無法繼續走下去,主要有五大挑戰。
第一大挑戰是美國的瘋狂打壓。美國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超過俄羅斯。美國在5月發布的《美國對華戰略方針》報告中,將中國定義為「競爭對手」,強調中美關係的競爭性。半導體是美國優先打壓的產業,而且採用斷供的兇狠手段。最近,中國的半導體之王中芯國際,又傳出要被美國威脅列入黑名單。至今為止,我國大陸本土在這種清單上的企業已經達到300多家。而正在承受巨大的壓力的華為,只是這種打壓的一個縮影。
第二個大挑戰是區域製造的崛起,全球供應鏈正在逆變。日本新上任的首相,關注的焦點話題之一就是減少對中國製造的依賴,對搬離中國的日本製造企業提供補貼。印度也在挖中國製造的牆角。而越南和墨西哥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的鄰居,正在成為中美之爭的最大受益者。而數位化技術、無人化工廠,也為全球製造向區域製造提供了技術支撐。
第三大挑戰是粗放型走到盡頭,中國製造必須向中高端價值鏈進軍。鋼鐵、煤炭等粗放式產能已經無以為繼。這其中壓力最大的,就是對企業家信念的挑戰。要摒棄過去粗放式賺錢的方式,必須深耕工廠管理。
第四大挑戰是原有的產業體系已經無法支撐中國製造的發展。大學的基礎研究、院所的共性技術、以及企業的商業轉化,這三者之間的任督二脈沒有打通,產學研轉化不利,科技創新缺乏連續性。
第五大挑戰就是關鍵零部件、材料、工業軟體等存在斷供的風險。製造業是我國「卡脖子」的重災區。精密儀器、高端數控系統、工業軟體等都是非常隱蔽的痛點。第一任工信部部長李毅中在去年年底曾說過,中國製造業關鍵核心技術自給率僅為 1/3。可以說,中國製造就像是長頸鹿,到處都是卡脖子的地方。而這些短板技術,會嚴重製約我國工業由大變強。
中國製造實現了五大提升,也碰到了五大障礙。下一步中國製造需要走好自己的節奏。一方面將多年積累的世界工廠的優勢進一步充分發揮,也要防止不必要的外流;另一方面則要加大科技創新,尤其是推動大學的源頭創新,與企業形成互動。這樣,中國製造就可以再次走向下一個輝煌的十年。
內容來源: 知識自動化
聲明:資料由本媒體號從網絡收集整理而成,所有資料版權歸原公司、機構所有。資料僅供學習參考,切勿用於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告知我們刪除,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