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代,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很有意思的話:「老槐底下,雙足小指驗甲。」講的是人們在古槐樹下檢視兩足小指上的指甲形狀,畫面感十足,也十分奇特。這個傳說就是當年朱元璋發動山西移民時留下的。
1388年,剛建國不久的明朝,由於各地長年戰亂,到處生靈塗炭,人口稀少。為加快各地經濟的恢復,朱元璋決定從山西遷往各地,人口眾多。為區別移民與當地居民,宮廷將山西移民聚集在一棵古槐樹下,用每個人腳趾拇指指甲上的一刀作為區別的標誌,由此留下了這段故事。
腳趾指甲被一刀劃下後,就會一分為二,既軟又硬,但這一切都只是傳說中的傳說而已。在現代醫學中,人們把有這種小拇指指甲的人稱為「大拇指指甲」。這類指甲瓣而不是整體的情況,一種說法是由於長時間的足部勞損形成,但更多的認為是由基因引起的先天特殊指甲。
各路專家認為,這是一個罕見的特徵,並非漢族特有的基因。這個基因應該存在於那些曾經是遊牧民族的民族中,並且已經和漢族融合。據史書記載,唐高祖李淵的母親獨孤氏就有這樣一雙腳,而他的妻子竇皇后也有這樣一雙腳。獨孤氏和竇皇后的共同點在於,他們都來自鮮卑族。
鮮卑族是誕生於蒙古高原的一支遊牧民族,具有兇猛的民風,據東漢胡廣《史記》記載:「鮮卑,東胡別種。鮮卑族起源於被匈奴擊敗的東胡族,活躍於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其歷史影響僅次於匈奴。
鮮卑族世世代代騎射技藝精湛,戰法精湛,並始終保持著一種信仰圖騰的草原傳統文化。公元前45年,鮮卑人與匈奴、東漢發生戰爭,鮮卑人首次與中原接觸。公元49年鮮卑族隨東漢大破匈奴而歸附漢朝。
鮮卑人的內部一直處於非常混亂的狀態,近兩百年來發生了近兩百次的激烈鬥爭,分裂十分頻繁,人口大量流失。直到220年後,三國鮮卑統一,並歸順曹魏,直到235年鮮卑首領軻比能逝世,各部落再次陷入分裂。
兩晉時期,作為北方最大的遊牧民族,鮮卑人分裂後在北方各立一帝,並開始與中原有較深的交集。鮮卑人在商業貿易不斷發展的同時,也有很多商隊進入中原地區,這讓他們的文化發生了碰撞,也為鮮卑移民到中原地區奠定了基礎。
鮮卑人作為北方的遊牧民族,有著自己獨特的語言。據《隋書·經籍志》記載,當時鮮卑族的語言叫胡語,經過南北朝時期的繁榮發展,鮮卑語在中原地區也有了很大的使用數量和範圍。583年,在楊堅率軍消滅北周之後,鮮卑族全部覆滅。
當各民族都到中原定居的時候,其殘部也開始慢慢地融入中原。由於鮮卑語廣泛適用,鮮卑人與漢族人的交往並未受到太多阻礙。但鮮卑人因戰亂造成的巨大損失已經極其稀少,最終還是隨著與漢人的融合和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消失。
「黃須鮮卑」,在《世說新語·假譎》中有記載。鮮卑族具有偏愛現代西亞白人的外貌特徵,長著金黃的頭髮,同時有些人的瞳孔有不同顏色。明帝紀中也有寫到,晉書·明帝紀中的鮮卑族母親就具有這種性格。
鮮卑族在隋唐之後已幾乎消失殆盡,但在這個世界上仍有很大一部分後代。雖然鮮卑族已經消失,鮮卑人和漢人卻不約而同地成為歷史上最好的結合,直到現在,無數漢族人都是他們的後代。
從歷史上來看,鮮卑族的後代似乎都有類似於腳的特徵,這可能是因為鮮卑人世世代代都有遊牧、騎馬的獨特習慣所造成的。假如你的小腳指甲蓋被分成兩片或多片,那你可能不是純漢族人,而是鮮卑人的後代。
誠然,由於歷史的長河無法給出精確的答案,現代醫學也無法徹底揭開 DNA的秘密。但毫無疑問的是,不管是不是鮮卑人,我們都是最親密的同胞,一起生活在這個美好的社會裡,相親相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