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一種投降派與主戰派的爭論,也是民眾生命與民族大義的爭論。小編在這裡覺得,是否投降,一切根據歷史潮流來決定。但需要指出,錢謙益的投降,出發點也不是為了保全南京百姓的性命,卻是為了貪生怕死與貪戀榮華富貴,本質也是一個小人。
選擇戰鬥,是為了民眾的幸福
在這裡,也要說一下著名電影《至暗時刻》一個片段,也就是二戰時候英國在郭刻爾克大撤退之後,面對德軍氣勢洶洶的進攻,英國朝野上下心情都是非常壓抑,沒人自信英國能夠抵抗強大的德軍進攻。英國國王喬治六世與首相邱吉爾也是對投降妥協還是主張問題上焦慮不安。
之後,喬治六世決定向邱吉爾建議,當民眾中尋求意見。於是,邱吉爾就親自去倫敦地鐵的普通乘客,訪問他們面對希特勒的入侵,是投降還是繼續反抗戰鬥?
當時英國民眾卻主張,絕不妥協,打,堅持打!這樣,受到英雄的英國民眾鼓舞的邱吉爾,在國會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力主繼續戰鬥,反妥協、和談等投降的想法。
我們想想,英國民眾選擇繼續戰鬥,是不在乎孩子的幸福嗎,是真正喜歡戰爭殺戮的環境嗎,是不在乎英國寶貴文化遺產——白金漢宮的瑰麗與巨石陣的偉岸遭受炮火襲擊嗎?
不,他們其實也是非常珍惜自己民族的歷史與未來。但英國民眾知道,如果選擇了投降,有錢的達官貴人可能會選擇在鄉村別墅,雖然苟且偷生,卻始終也能榮華富貴。可是英國政府與英國民眾卻成為希特勒納粹的傀儡,那時候英國的歷史即將終結,將會是德國的歷史,民眾過著被奴隸被壓迫毫無自由毫無人權的生活。投降可能使達官貴人瀟灑,可是苦的卻是民眾。
於是,英國民眾在戰爭與和談上,為了後代的利益,堅決選擇戰鬥到最後一刻!
史可法寧死不投降與屠城沒關係
現在,我們看看史可法堅決不投降與錢謙益降清。實際上,史可法堅決不投降與滿清「揚州十日」也沒太大的關係,把大屠殺掛在史可法身上也是莫名其妙的。
在清軍南下時候,史可法鎮守的揚州城,是一座古城,手裡沒有兵馬,由於兵力太弱小,抵抗不了清軍的圍攻。史可法作為一個文人,卻出於對大明王朝忠心的心理,沒有想到投降兩個字,堅持到了最後一刻。當揚州城被清軍攻破之後,他打算自刎殉國,卻被眾人攔住。
當史可法被抓之後,由於不願意投降就被殺。當時清軍的多鐸對史可法與揚州城內百姓非常憤怒,於是就展開了十天的屠殺。
在這裡,強調不是史可法抵抗才會有清軍大屠殺,一些地方史志也記載,八旗軍不僅對反抗者大屠殺,對投靠清朝的小官吏也是不能倖免於難。如投降清朝的老百姓妻子母親都為清軍的「慰安婦」,或者拿到市場去販賣。至於清軍在控制全國之後,為了避免反清力量與沿海百姓的勾結,對沿海一帶大屠殺,還有在南方各地方的大屠殺,在這裡鑑於篇幅有限也不多說了。
清軍的大屠殺,其實也是一種殺雞儆猴看,目的就是要恐嚇中原百姓,藉此消除百姓反抗的血性,達到奴化統治漢人與鞏固江山的目的。
錢謙多的投降與清軍不屠殺也是毫無關係
至於錢謙益,後人能記憶就是他「水太涼」的故事。在1645年5月清軍攻破南京城時候,錢謙益本來拉著他的老婆,著名名妓柳如打算一起跳河殉國。可是,當錢謙益掉進河水之後,卻發覺河水太涼,又爬上了岸。錢謙益這一種貪生怕死的做法令人無語,口口聲稱仁義道德,準備表忠義自殺殉國的人,最後居然嫌河水太涼!
明眼的人都知道,「水太涼」也是錢謙益找的藉口。果然,沒多久錢謙益轉變了思路,主動剃頭髮,率領南京的文武官員跪在路邊,在大雨中親自打開城門,迎接清軍進入南京,主動投降了清朝,儼如一個明末清初的「汪精衛」!
在投降之後,錢謙益被任命為清禮部的侍郎,就如電影《至暗時刻》描述的,投降了達官權貴可以躲在別墅裡享福,苦的就是老百姓,在清軍南下時候都淪為八旗兵的刀下鬼。實際上,我們也要知道,錢謙益的投降,與清軍不屠殺南京城也沒必然關係。
清軍也看到南京與揚州不同,人多城牆高,萬一久攻不下,等南明勤王的兵力集積起來,再擁立一個皇帝,清軍也要被圍剿折殺在這個地方,到那時候想退回東北塞外老家也是不可能了。所以,自然也願意放過南京城。南京城百姓不被屠殺,與錢謙益軟骨頭是沒什麼關係的。
可能,也是由於清軍在攻打揚州時候損兵太多,這也令清軍意識到為了保存實力以便繼續統治中原,也避免兵力沒必要傷亡,才沒必要大屠殺。
換句話來說,就是揚州百姓的拼命抵抗,才有清軍對後來對投降區的尊重。
抵抗滿清的暴行,也是一種大義
實際上,我們也要看到清朝統治中原,也是逆歷史潮流,讓中國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滿清統治對南方百姓的大屠殺,在這裡也不用多說。而且,清朝對老百姓的剃髮易服,把漢族人的標誌與服飾都改為滿族的,消除了漢族人對原本文化的記憶。
清朝時候的閉關鎖國,缺乏漢人王朝萬國來邦的活力。文字獄對知識分子的迫害程度也是嚴重過任何朝代,中華文明原來開拓進取的活力在滿清統治時候就變為停滯不前。而且,清朝也嚴格禁止民間滿漢通婚,高高保持著滿族人的優越性。
但是,無論如何苦的都是老百姓,發達富貴也永遠都是投降滿清的明朝官員,如錢謙益、吳三桂、尚可喜、洪承疇等等。如小日本侵華時候,在淪陷區華北大平原的「三光」政策,也是中國人當亡國奴的苦。雖然百姓當亡國奴苦,可是汪偽政權以汪精衛為代表的漢奸高官卻能榮華富貴。正可謂是「國家興,百姓苦。國家亡,百姓苦」,飽受戰爭蹂躪或者當亡國奴的百姓更加苦!
所以,筆者認為史可法反抗清朝,也是為了大明老百姓的利益著想。橫也是死,豎也是死,還不如當一個忠烈,死得更是慷概激昂一些!
傅作義和平解放北平乃順應歷史潮流
也有人拿解放戰爭時候傅作義為例子,說傅作義與我黨合作和平北京,使北京老百姓避免了戰爭的蹂躪。
實際上,我們也要看傅作義也是看到了國民黨的腐朽不堪,我黨能順應歷史潮流新中國建立對百姓更加有益處,於是就開門迎接解放軍和平解放了北京。從歷史潮流來看,傅作義的做法,是順歷史潮流順應民心的義舉,與軟骨頭的錢謙多是毫無可比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