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不降揚州全城屠殺,錢謙益降清南京百姓得以保全,怎麼看?

2020-12-24 七彩論世

這也是一種投降派與主戰派的爭論,也是民眾生命與民族大義的爭論。小編在這裡覺得,是否投降,一切根據歷史潮流來決定。但需要指出,錢謙益的投降,出發點也不是為了保全南京百姓的性命,卻是為了貪生怕死與貪戀榮華富貴,本質也是一個小人。

選擇戰鬥,是為了民眾的幸福

在這裡,也要說一下著名電影《至暗時刻》一個片段,也就是二戰時候英國在郭刻爾克大撤退之後,面對德軍氣勢洶洶的進攻,英國朝野上下心情都是非常壓抑,沒人自信英國能夠抵抗強大的德軍進攻。英國國王喬治六世與首相邱吉爾也是對投降妥協還是主張問題上焦慮不安。

之後,喬治六世決定向邱吉爾建議,當民眾中尋求意見。於是,邱吉爾就親自去倫敦地鐵的普通乘客,訪問他們面對希特勒的入侵,是投降還是繼續反抗戰鬥?

當時英國民眾卻主張,絕不妥協,打,堅持打!這樣,受到英雄的英國民眾鼓舞的邱吉爾,在國會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力主繼續戰鬥,反妥協、和談等投降的想法

我們想想,英國民眾選擇繼續戰鬥,是不在乎孩子的幸福嗎,是真正喜歡戰爭殺戮的環境嗎,是不在乎英國寶貴文化遺產——白金漢宮的瑰麗與巨石陣的偉岸遭受炮火襲擊嗎?

不,他們其實也是非常珍惜自己民族的歷史與未來。但英國民眾知道,如果選擇了投降,有錢的達官貴人可能會選擇在鄉村別墅,雖然苟且偷生,卻始終也能榮華富貴。可是英國政府與英國民眾卻成為希特勒納粹的傀儡,那時候英國的歷史即將終結,將會是德國的歷史,民眾過著被奴隸被壓迫毫無自由毫無人權的生活。投降可能使達官貴人瀟灑,可是苦的卻是民眾。

於是,英國民眾在戰爭與和談上,為了後代的利益,堅決選擇戰鬥到最後一刻!

史可法寧死不投降與屠城沒關係

現在,我們看看史可法堅決不投降與錢謙益降清。實際上,史可法堅決不投降與滿清「揚州十日」也沒太大的關係,把大屠殺掛在史可法身上也是莫名其妙的。

在清軍南下時候,史可法鎮守的揚州城,是一座古城,手裡沒有兵馬,由於兵力太弱小,抵抗不了清軍的圍攻。史可法作為一個文人,卻出於對大明王朝忠心的心理,沒有想到投降兩個字,堅持到了最後一刻。當揚州城被清軍攻破之後,他打算自刎殉國,卻被眾人攔住。

當史可法被抓之後,由於不願意投降就被殺。當時清軍的多鐸對史可法與揚州城內百姓非常憤怒,於是就展開了十天的屠殺。

在這裡,強調不是史可法抵抗才會有清軍大屠殺,一些地方史志也記載,八旗軍不僅對反抗者大屠殺,對投靠清朝的小官吏也是不能倖免於難。如投降清朝的老百姓妻子母親都為清軍的「慰安婦」,或者拿到市場去販賣。至於清軍在控制全國之後,為了避免反清力量與沿海百姓的勾結,對沿海一帶大屠殺,還有在南方各地方的大屠殺,在這裡鑑於篇幅有限也不多說了。

清軍的大屠殺,其實也是一種殺雞儆猴看,目的就是要恐嚇中原百姓,藉此消除百姓反抗的血性,達到奴化統治漢人與鞏固江山的目的。

錢謙多的投降與清軍不屠殺也是毫無關係

至於錢謙益,後人能記憶就是他「水太涼」的故事。在1645年5月清軍攻破南京城時候,錢謙益本來拉著他的老婆,著名名妓柳如打算一起跳河殉國。可是,當錢謙益掉進河水之後,卻發覺河水太涼,又爬上了岸。錢謙益這一種貪生怕死的做法令人無語,口口聲稱仁義道德,準備表忠義自殺殉國的人,最後居然嫌河水太涼!

明眼的人都知道,「水太涼」也是錢謙益找的藉口。果然,沒多久錢謙益轉變了思路,主動剃頭髮,率領南京的文武官員跪在路邊,在大雨中親自打開城門,迎接清軍進入南京,主動投降了清朝,儼如一個明末清初的「汪精衛」!

在投降之後,錢謙益被任命為清禮部的侍郎,就如電影《至暗時刻》描述的,投降了達官權貴可以躲在別墅裡享福,苦的就是老百姓,在清軍南下時候都淪為八旗兵的刀下鬼。實際上,我們也要知道,錢謙益的投降,與清軍不屠殺南京城也沒必然關係。

清軍也看到南京與揚州不同,人多城牆高,萬一久攻不下,等南明勤王的兵力集積起來,再擁立一個皇帝,清軍也要被圍剿折殺在這個地方,到那時候想退回東北塞外老家也是不可能了。所以,自然也願意放過南京城。南京城百姓不被屠殺,與錢謙益軟骨頭是沒什麼關係的。

可能,也是由於清軍在攻打揚州時候損兵太多,這也令清軍意識到為了保存實力以便繼續統治中原,也避免兵力沒必要傷亡,才沒必要大屠殺。

換句話來說,就是揚州百姓的拼命抵抗,才有清軍對後來對投降區的尊重。

抵抗滿清的暴行,也是一種大義

實際上,我們也要看到清朝統治中原,也是逆歷史潮流,讓中國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滿清統治對南方百姓的大屠殺,在這裡也不用多說。而且,清朝對老百姓的剃髮易服,把漢族人的標誌與服飾都改為滿族的,消除了漢族人對原本文化的記憶。

清朝時候的閉關鎖國,缺乏漢人王朝萬國來邦的活力。文字獄對知識分子的迫害程度也是嚴重過任何朝代,中華文明原來開拓進取的活力在滿清統治時候就變為停滯不前。而且,清朝也嚴格禁止民間滿漢通婚,高高保持著滿族人的優越性。

但是,無論如何苦的都是老百姓,發達富貴也永遠都是投降滿清的明朝官員,如錢謙益、吳三桂、尚可喜、洪承疇等等。如小日本侵華時候,在淪陷區華北大平原的「三光」政策,也是中國人當亡國奴的苦。雖然百姓當亡國奴苦,可是汪偽政權以汪精衛為代表的漢奸高官卻能榮華富貴。正可謂是「國家興,百姓苦。國家亡,百姓苦」,飽受戰爭蹂躪或者當亡國奴的百姓更加苦!

所以,筆者認為史可法反抗清朝,也是為了大明老百姓的利益著想。橫也是死,豎也是死,還不如當一個忠烈,死得更是慷概激昂一些!

傅作義和平解放北平乃順應歷史潮流

也有人拿解放戰爭時候傅作義為例子,說傅作義與我黨合作和平北京,使北京老百姓避免了戰爭的蹂躪。

實際上,我們也要看傅作義也是看到了國民黨的腐朽不堪,我黨能順應歷史潮流新中國建立對百姓更加有益處,於是就開門迎接解放軍和平解放了北京。從歷史潮流來看,傅作義的做法,是順歷史潮流順應民心的義舉,與軟骨頭的錢謙多是毫無可比性的!

相關焦點

  • 史可法忠貞不二,卻給揚州招致滅頂之災,他算得上是英雄嗎?
    南京的福王朱由崧被擁立為皇帝,改年號為弘光,然而這個朝廷幾乎是個軟骨頭,朝廷上下個個不思進取,只有大臣史可法是唯一清醒的人。史可法堅持認為必須要反抗,否則很快就會亡國。而朱由崧是個昏庸的皇帝,絲毫沒有遠見,一心想著把史可法打發走,他封史可法為兵部尚書,派他去守揚州,卻只給了他不到一萬的軍隊。佔領北京之後不到一年,清軍在洪承疇的主張下逐漸壯大。
  • 揚州十日:史可法戰死
    大學士史可法命令江北四鎮之一的高傑率精兵進入河南,於黃河一線展開防禦,但高傑卻被南明的河南總兵許定國設宴斬殺,許定國攜部眾降清。這個事件直接導致黃河防線崩塌,1645年4月,在徹底擊垮李自成後,清攝政王多爾袞命令多鐸率10萬清軍南下,徵討南明弘光政權。
  • 中國歷史上屠殺百姓的惡魔,排名第三的至少吃了三十萬百姓
    明史中記載張獻忠前後殺死的男女達六萬萬以上,這裡的六萬萬當然不可能是六億人,因為當時的明朝總人口也只有一個億左右。部分專家認為張獻忠屠殺四川百姓很可能在六十萬左右。身為農民起義的領袖卻對百姓犯下如此惡行最後中箭而死年僅四十歲,也算應有的報應。第四名 多鐸
  • 史可法書生誤國?馬士英殉國卻依然為奸臣?南明到底發生了什麼?
    由於史可法天然親近東林黨,所以當張慎言、姜曰廣等東林黨人告訴史可法,說福王有七不可立。即「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讀書、幹預有司也。」史可法接到多爾袞的信之後,加上農民軍一路敗退,史可法決定變更南京城原有的布防,從主要防禦農民軍變成清軍。因為清軍主要都是來自北方,所以史可法將布防重點放在了南京以北,也就是以淮河和長江作為兩道主要防線。史可法為了增強防衛力量,還重新整改南京城的京營制度,要求所有侍衛和錦衣衛都要入伍操練。
  • 公祭南京大屠殺的同時,不要忘了還有「揚州十日」等
    首先向1937年12月13日起被日本法西斯屠殺的30多萬南京軍民默哀!設立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已有7個年頭。這是無法忘記,也不能忘記的日子。哲人說,忘記屠殺,屠殺就重新開始。然而,我提醒人們,在祭奠南京大屠殺的死難者的同時,我們不能忘記離我並不算遙遠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還有「屠江陰」,「屠廣州」,這些滿清對漢族軍民的屠殺,其殘忍血腥一定也不亞於南京大屠殺。
  • 南京-昔日秦淮河畔有情有義的奇女子
    南京這座歷史文化古城,擁有著6000多年的歷史,擁有厚重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歷史遺存,千年流淌的秦淮河,蘊藏了多少委婉動聽的南京故事,流傳著無數的風流事跡。秦淮河,是南京的母親河,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
  • 這個屠殺事件規模不下南京,日本人極力掩蓋,實在是慘無人道
    世人都知道日本在我國南京曾經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南京.大屠殺事件,卻大都不知道日本人當年在我國東海的另一邊犯下的另一件罪行——琉球大屠殺,其慘烈程度,絲毫不亞於南京.大屠殺。
  • 南京保衛戰時城內打的如此慘烈為何百姓卻不逃跑避難
    南京的保衛戰以國民軍匆忙撤退而告終,最後南京落入日軍手中。 在這個繁華的城市,日軍進行了為期六周的大規模屠殺,造成30萬中國士兵和平民喪生。 許多人問,戰爭期間南京的百姓為什麼沒有逃脫?抗日戰爭爆發後,6月至12月,南京國民政府主動組織了各種機構和普通百姓的移徙活動。 南京市的人口已從戰前的100萬減少到50萬。 這些數字只是平民人數,不包括駐軍11月12日,上海淪陷國民政府決定將首都遷往重慶,並開始組織大規模的內陸搬遷。 除各種政府機構外,這部分人員是南京的大,中,小學。 只有少數學校有守衛。
  • 「成王」與「敗寇」:從《雙面君王》到《南漢山城》看歷史的重塑
    偏偏錢謙益為吳偉業的詩詞強作註解,號稱「以詩存史」的錢謙益妙筆生花,寫《讀梅村宮詹豔詩有感書後四首》對《琴河感舊四首》進行唱和(見《牧齋有學集卷四》),還寫序認為吳偉業堪比李商隱無題詩隱含時事,「雖極穠麗,皆託於臣不忘君之意,因以深悟風人之旨……彷徨吟賞,竊有義山,致堯之遺感焉。」
  • 南京屠殺遇難30萬人,八成都是他殺的,最應該被記住的一個日本人
    如今提到南京大屠殺,人們往往只記住了第一個攻入南京城的日軍第六師團,卻習慣性得把殺人最多的日軍第十六師團所忽略,南京大屠殺難遇30萬人,第十六師團屠殺人數就超過24萬,駭人聽聞!日軍第十六師團長就是罪魁禍首,可最終卻沒有收到一絲懲罰,這是怎麼回事?
  • 屠殺南京的日軍主力師團,雖然皆被悉數殲滅,卻不夠大快人心
    南京大屠殺應該是中華民族永遠的傷痛。1937年12月時,日本惡徒攻入中國古都南京,在短短幾周之內,將南京土地上30多萬人民有計劃地折磨,強姦和屠殺,而這總共的死亡人數要遠超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發遇難人數的總和。
  • 南京:六朝古都,秦淮八豔
    作為六朝古都(六朝此處並不是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其中東吳首都先是吳縣,後為武昌,東晉則以建康也就是南京為陪都,以洛陽和長安為首都,而是明確將南京作為首都以及陪都的宋、齊、梁、陳、南宋和明朝,其中南宋以臨安為行在,以南京為陪都,仍以汴梁為首都,明朝遷都後,以南京為陪都)的南京
  • 面對屠殺南京人民曾猛烈反抗
    以此證明國人的劣根性……這種說法持續了不知道多少年,不瞞大家,中二時期的小兵兵還在看《讀者》的時候,一度也是這麼認為的,可隨著年齡不斷增長,了解到的越來越多後,才發現這種說法根本站不住腳。其實當時並非沒有人反抗。
  • 大雪連降,全城行動!
    大雪連降,全城行動! 為確保城市正常生活秩序,市區兩級除雪指揮部按照市委、市政府通知要求,提前謀劃,周密部署,快速響應,在預報小到中雪雪情驟變情況下,組織除雪作業隊伍對城市主幹道路、坡彎路邊下邊清,各大醫院、隔離點、交通樞紐周邊等重要區域交通基本暢通,為疫情防控工作鑄就堅強後盾。
  • 歷代畫論:《絳雲樓題跋》(第一集)(清)錢謙益
    及南都不守。萬倒戈。獨策馬走軍營。先臣民上降表。蓋其出處本末。與南宋方萬裡大致略同。不但日暮途遠。倒行而逆施也。迨本朝迄未收用。旋以遣歸。尤力以明史自任。乃絛雲一炬。始嘆息於白首有期。而汗靑無日也。悲夫。當虞山之以遣歸。有題詩虎邱刺之曰。入洛紛紜意太濃。蓴鱸此日又相逢。黑頭早已羞江總。靑史何曾借蔡邕。昔去尚寬沉白馬。今來應悔賣盧龍。可憐折盡章臺柳。日暮東風怨阿儂。詞語雖傷忠厚。亦字字實錄也。
  • 盤點歷史上十大殺神,前五位可稱雄,後五位簡直就是惡魔
    公元前206年坑殺秦降族20萬人於新安。他還有兩次屠城記錄,一次是襄城屠城,坑殺全城的平民,還有城陽大屠殺,殺光了輔助秦軍抵抗的全城平民,之後他又鹹陽大屠殺,殺戮關中平民無計,大燒,大殺,打劫掠,大掘墓。還有破齊打屠殺,坑殺田榮降卒數目不詳,還逼反覆闢後的齊國。這已經五次了。當然他的對頭劉邦也沒少屠城,誰讓人家最後贏了呢。
  • 35軍攻佔南京總統府本是奇功,為何軍史、戰史總是對此一筆帶過?
    這幾個軍一直為「擊斃張靈甫」的首功爭了幾十年,一直爭到上世紀90年代,軍委首長遲浩田審閱各軍戰史時說:「你們不要再爭了……」這樣,24軍才終於拿到了首功,而27軍的戰史才不情不願的改為了「張靈甫被兄弟部隊擊斃」……
  • 南京大屠殺——日本侵略者「有計劃的恐怖政策」
    為了維護與修補它的「武威」,再次論證與宣揚它的武力徵服與恐怖威懾政策,日本周密策劃並實施了在日軍攻佔南京後對南京軍民進行「膺懲」的大屠殺,也就是松井石根所宣揚的、讓拒降的南京軍民「付出代價」。放下武器的中國士兵也被屠殺接著,從1937年12月13日晨開始,日軍以坦克車開路,從南京東部、南部、西南部的各城門攻入城內,迅速地沿著城內各條大、小街道,向城北追擊;在這過程中,他們對最後撤退的中國掩護部隊的官兵與大量的、驚慌失措地從家裡逃出來的普通百姓不分青紅皂白地加以掃射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