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末尾彩蛋有提出儘快得到回覆的辦法,自取哦~
進入正題:
期刊發表是怎樣的審稿流程,為什麼審稿周期這麼長?
1.期刊通常會有三審:初審-覆審-終審
初審
收到文章後一般會有徵稿/執行編輯(managing editor)對論文進行格式與材料等初審。初審主要簡單審核稿件是否符合本刊要求,審核作者資歷和單位信息,然後看作者的信息是否完整,文章格式是否符合要求
覆審
初審通過後會發給主編,主編看過後會進行評估,如果認為文章達到本社的基本要求就再把稿子遞給領域相近的編委
編委會根據論文主題來邀請審稿人(同行評審),一般審稿人國內就2-3人左右,SCI期刊也就最多5人左右(質量越高的刊,審稿人越多且專業權威)
審稿專家返回審稿意見後,編委會給主編作出建議(主編一個人是看不完所有文章的,所以一般都會採納編委的意見)
總體來說,越好的期刊審稿人數越多,也越容易被拒稿。
審稿速度緩慢可能有種種因素:期刊編輯指導不夠清晰;同行評審速度慢;來稿量增多;每篇論文的數據量增加等等。
覆審時,如果遇到社內有提出審稿意見,會將稿件退給作者修改,修改達到要求後進行錄取,修改達不到要求就做退稿處理了。
終審
一般到了這一步,沒有什麼大問題的話基本不會退稿的。總編對標題、版式、內容審核後提出修改意見或批清,投稿者就按照雜誌社的要求最後改改就好了。要求一般是將文章內的圖片,表格等源文件發送給編輯,便於排版等等。
2.為什麼審核周期為什麼這麼長?
首先,期刊的審核周期通常在1-3個月左右,期刊的審閱速度多靠審稿人的熱情和善意,因為同行評審是相當耗時耗力的工作,審核周期的大多時間都花在這上了。
現在學術界願意免費付出時間、精力的審稿人日益減少。
除了少數財大氣粗的雜誌社可以不愁,其他雜誌社都會想方設法去節約成本。比如很多國內普刊雜誌社就開始劃分工作內容,安排專人在新媒體平臺去徵稿、聯繫合作審稿專家(所以說作者的觀點稍顯狹隘,雜誌社也是有真編輯活躍在知乎等平臺的,畢竟知乎深受各領域專業人士的喜愛)。當然,知乎上也是有很多文化公司的編輯。
那麼,從投稿者的角度要儘快得到審核結果的辦法有哪些呢?
1)提高文章質量。一篇具有瑕疵的論文,在審核期間會多次返修,每次返修都會影響到審稿流程,延長審稿周期。在論文投遞前最好請導師或正規的學術機構幫忙預審一下文章,引用率、簡介格式等要求一定要滿足投稿期刊的基本要求後再投稿。
2)走社內徵稿審稿渠道。現在很多普刊社內編輯在徵稿約稿,通過他們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儘快出結果。但是一定要謹防別有用心之人假冒編輯騙錢騙文章,若是遇見編輯可以詢問他們的出版社,然後撥打該雜誌社查稿電話核實身份。
3)選擇冷門刊物。一般人選擇刊物發表時,會選擇期刊名字好聽且影響因子較高的刊物,就造成刊物來稿量增多,編委審稿壓力大、審稿時間長。但這裡並不是讓大家去發一些假刊套刊水刊,而是選擇收稿方向較為綜合、名氣相對較小、新聞出版總署可查的正規期刊。
本期的學術界內小知識就到此結束了,下一期文章,敬請期待。
如需了解更多學術知識,請點擊本百家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