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社會上說的「佛系青年」是個網絡流行詞,它是指抱著所謂一切隨緣、不苛求、得過且過、不走心的活法和崇尚這種生活方式的青年人。
"佛系"該詞最早來源於日本,2014年,日本某雜誌介紹最近流行的一種男性新品種——"佛系男子"。他們外表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樣,但內心往往具有以下特點:自己的興趣愛好永遠都放在第一位,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和節奏去做。【百科】
現在所謂的「佛系青年」是形容一些現代青年想逃避世俗、只想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過日子的一種生活態度,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怎麼都行,隨緣就好,與世無爭。」
這樣的生活方式真的是佛系嗎?可能跟「佛」一系的理念剛好相反,我們來看看過去真正佛系的青年們都是怎麼樣生活的。
一、古代的佛系青年:
唐僧,法名玄奘,古代「佛系青年」的代表人物。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二十七歲的玄奘,玄獎為究竟瑜伽唯識學,始道途西行。
公元628年,一個27歲的佛系青年,國內佛界的學霸,抱著對真理的渴求,一定要去印度留學,可自己申請的籤證卻被拒了。一般人要是這樣也就算了,可他竟然連性命都不顧,「冒越憲章,私往天竺」,一定要取到真經。
於是,他從長安開始,徒步西行5萬多裡。沒有飛機、火車可乘,也沒有賓館、飯店可住,有的只是大漠的風沙和無數生死的考驗。但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困苦,這個佛系青年的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寧可向西死,絕不向東生。」
在歷經無數的艱難險阻後,終於在他31歲時,到達自己夢想的大學——印度那爛陀寺。在那爛陀留學的5年,他成績極為優秀,並被選為通曉經、律、論所有佛教知識的十大法師之一,又成為了印度最高學府的學霸。
畢業後,他花了兩年的時間在印度周邊很多國家繼續訪學。42歲那年,在古印度的曲女城舉行盛大的無遮辯論法會,與會人員包括五印18位國王、3000多位大、小乘佛教的專家學者和其他知識領域的大咖2000多人。在大會上,玄奘作為論主提出辯題,所有參會人員都可以進行辯論。
大會一共舉行了18天,看到玄奘的辯題後,不管是佛教的專家學者還是其他的專家,涉及各個領域的5000多大咖沒有一個人敢出來辯論。玄奘因此一戰成名,威震全印度,成為當時全世界最牛的佛界學霸。
公元643年,玄奘載譽啟程回國,並將657部佛經帶回中土。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到達長安。
一個沒有經過國家批准偷渡出去的佛系青年,現在已經成為了世界著名的佛教大咖。不但沒有受到法律的制裁,還被唐朝最高領導人太宗皇帝親自接見。
「帝曰。師去何不相報。法師謝曰。玄奘當去之時以再三表奏。但誠願微淺不蒙允許。無任慕道之至乃輒私行。專擅之罪唯深慚懼。帝曰。師出家與俗殊隔。然能委命求法惠利蒼生。」——《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在國家的支持下,玄奘在首都設立國家佛經翻譯院開始主持翻譯佛經,還出版了歷史名著《大唐西域記》一書,全面記載了他遊學異國的所見所聞。
這個唐朝佛系青年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和精神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不但是唐朝佛系青年的代表,也是古今佛系青年的表率。
二、近代的佛系青年:
太虛大師,法名唯心,民國四大高僧之一,近代佛系青年的傑出代表。
22歲時,這個佛系青年就在南京創立了中國佛教會,23歲時,中國佛教會併入中華佛教總會,太虛被選任《佛教月刊》總編輯。
他學習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章太炎、鄒容等人的著述,受到革命新思潮的影響,提出"教理革命,教製革命,教產革命"的佛教"三大革命"口號,結果被大多保守派反對,於是他辭職閉關,一邊精進學習佛法,同時也學習各種中、西哲學的論著,比如託爾斯泰、巴枯寧、蒲魯東、克魯泡特金的書,就連馬克思的著作,他也學習研讀。
民國五年出關後,即赴臺灣、日本考察佛教,進行講學。
出關後的太虛大師出國考察講學回來後,跟陳元白、章太炎、王一亭等人一起創立「覺社」,出版月刊雜誌。這個雜誌發行30多年,每月一刊,從來沒有中斷過,成為中國持辦時間最長、普及影響最廣的佛教刊物。
此後他又出任大溈山寺住持、創立武昌佛學院、籌辦世界佛教聯合會。1928年佛教世聯會正式成立,太虛大師被推選為第一任會長。
再後來,太虛大師一邊擔任了閩南佛學院院長,又籌備中國佛學會,並且開始出訪英國法國、德國、美國、荷蘭、比利時等國家宣講佛學,還在法國巴黎籌設了世界佛學苑,成為中國第一位跨歐美傳播佛教文化的先驅。
抗日戰爭時期,他號召全國佛教徒團結護國,成立"佛教青年護國團",響應抗日活動,籌款支援前線,組織佛教國際訪問團,在東南亞等國家發動華僑華人支援抗戰。
因為大師在抗日期間的眾多事跡,在抗戰勝利後被國民政府授予宗教領袖勝利勳章。
中國近代佛教史上的革新者,釋太虛是一位使中國乃至世界佛教起到歷史性轉折,重新邁上坦途的佛教偉人。
這個近代佛系青年不但成為中國佛教的一代巨擘,也是第一位把佛教傳播到歐美大陸的先驅。甚至一生為國家、為人民、為文化、為教育都做出了非常大的功績,堪稱近代佛系青年的傑出代表。
他所構想的「全民融於佛教的十善化,養成中華國族為十善文化的國俗,擴充至全人世成為十善文化的人世」,就如同一幅美麗的「人間極樂世界」的藍圖。
三、真正的佛系青年:
真正的佛系青年應該是以佛陀的精神作為指導,用佛教的方法作為生活的指南。
從自身出發,從做好一個人開始。對父母、國家、佛陀和眾生要知恩報恩;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不但要使自己成為優秀的人,成就完美的人格,將佛陀所傳授的「自利利他」的大無畏精神作為人生的目標,更要對需要幫助的人和眾生要盡最大努力給予他們愛護和幫助。
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使自己的人生成為有價值的人生;更要做對他人和社會有意義的人,將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當中去。這也是大乘佛教的根本思想。
如同太虛大師所提出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的思想,更是為佛系青年指明了生命存在的意義。
在青年時期明了生命的意義,從而樹立遠大理想,明確崇高的志向,這才是一個真正佛系青年應該踐行的生活,絕不是苟且偷生、每天混日子的白白耗費生命。
像古代的玄奘法師、近代的太虛大師等無數的佛系青年們,都是在青年時代就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方向和目標,並為之努力,成為了震爍古今的佛系青年。
四、所謂的佛系青年:
我們把目光轉回來看現代的所謂的「佛系青年」,大多青年人是還沒有明了宇宙人生的意義,在面對現實生活的壓力下,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加之缺少對於人生意義本身的了解,所以導致失去了人生的目標和動力。
年輕人之所以自稱"佛系",試著看開一切,是因為他們知道,即便自己看不開,事情也依舊解不開。不是他們不想努力,是因為努力帶來的痛苦逐漸壓倒回報帶來的快樂。【騰訊評價】
面對社會生活壓力之下,而產生的一種無奈消極的表現,打著「佛系」這個口號作為自己轉移生活壓力,化解焦慮心情的一種方式。這樣的消極態度,沒有一點點佛系可言。
日本基金會(Nippon Foundation)在9個國家對上萬名18歲的年輕人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只有不到10%的日本受訪者認為自己的國家在未來會變得更好,不到20%的人認為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國家和社會。
這份調查發現:日本是所有被調查國家中水平最低的,甚至還不到韓國的一半,而韓國則是排名第二低的。相比之下,96.2%的中國受訪者認為自己的國家未來會變得更好。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日本會發明所謂「佛系青年」的詞語。其實,所謂的佛系青年與佛一點關係都沒有,甚至所過的生活還是與佛所指引的人生方向背道而馳。
佛原是古印度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解脫生死的煩惱和世間的痛苦,29歲時,年輕的悉達多太子捨棄了自己世間的王位、權利和財富,選擇出家修行來幫助自己和他人。後來,他在菩提樹下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成為了佛陀,號釋迦摩尼。
此後,他不但用自己的一生來教化和幫助無數的眾生解脫生死的痛苦和煩惱,甚至在之後的2500多年間,對全世界無數的人造成了深刻的影響,無論是諸多的國王、大臣還是販夫走卒。直到現在,全世界仍有數以億計的人被他的思想所影響,按照他的教導在生活。
結語:青年,本就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同樣,國家強則青年強,國家興則青年興。這就是為什麼在調查中中國成為水平最高的青年群體。
今天的中國,正走在偉大復興的光輝大道上,中國的青年對國家、對民族、對未來都充滿著希望,而他們也正在用自己的青春,在這個新時代譜寫著自己人生的精彩,在全中國人民共同的偉大中華夢藍圖上描繪著有力的一筆。
這才是真正「佛系」的青年所應該具有的精神,就象中國古代和近代的那些偉大的「佛系青年」們一樣,以夢為馬,不負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