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大迦葉成就未來佛,要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原因在這裡!

2020-12-05 法妙明心

《法華經》曰:「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嘆,廣宣諸佛無量大法。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這個話是佛陀在給自己弟子授記,開示大迦葉在未來成就光明如來。但是很多信眾就會看到一個問題就是,大迦葉成佛為什麼還要去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而在法華經中的其他阿羅漢並沒有說道此問題,實際上大迦葉成就未來佛,要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原因在這裡!

很多人只是知道大迦葉是佛陀的弟子,實際上大迦葉還有其他的身份,那就是「木棉袈裟」的看護者,木棉袈裟是佛陀在臨終之前託付給大迦葉的,並囑咐他要交到未來下世度人的佛陀手上。很多人對於木棉袈裟的來源有些許的誤解,認為這個是佛陀本身的東西,實則不然。

這件木棉袈裟也是久遠時期流傳下來的寶物,是作為如來下世度人的憑證之一,釋迦牟尼佛曾經就說過:在他之前下世度人的佛陀就還有六位。而這個木棉袈裟都是從上古時期各個佛陀一代又一代的傳下來,既然要一代又一代的傳下來,那麼就必須要有袈裟的看護者,而大迦葉就是燃燈古佛遺留下來的袈裟看護者。曾經在大迦葉還沒有成為佛陀弟子之前,大迦葉第一次去奉覲佛陀,但卻是佛陀連忙起身去迎接。

當時佛陀這個行為讓很多的弟子迷惑,實際上並非是佛陀去迎接大迦葉,而是因為這個時候大迦葉將「木棉袈裟」送來給佛陀,因為有了這個袈裟就等於佛陀能夠廣傳佛法於世間,救度無明中的眾生。佛陀作為無迷無執的正悟正覺為什麼還如此看重這件袈裟?實際上就是和大迦葉成就未來佛,要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有很大的關係!

因為一個佛陀要下世度人,就必須要經過整個宇宙的佛同意,而這個木棉袈裟就是所有佛陀法力的凝聚而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憑證,而阿彌陀佛成立極樂世界之前,他為了創立一個讓眾生簡單容易修的法門,就拜訪遍了整個宇宙中的如來,得到他們的佛法,然後才創建了極樂世界,這個和大迦葉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何其的相似?這個過程就是一種讓其他覺者認同阿彌陀佛度人的方式。

因為三界中眾生數不勝數,就有各個如來佛陀世界的眾生,要知道每個世界都是根據各個佛陀的智慧凝結而成的,是佛陀成道的見證,而要下世度人就不能夠只挑自己的世界眾生,如果真要這樣,就必須要很多的佛下世。一個佛度人足以,所以就必須要給佛陀憑證,不管哪個世界眾生修了你的法,都能回歸到自己的所在的世界,因為佛說八萬四千法,目的也是為了有一門修法能夠適合眾生自身。這個八萬四千法就是融合了其他世界如來的所證所悟。

而大迦葉佛未來成就的光明如來,雖然是只需要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但是後面還有他去廣宣諸佛無量大法,這個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未來大迦葉佛還要下世度人,才能成就他的光明如來果位。如今的大迦葉已經奉師命在雞足山入定守護袈裟等待未來彌勒佛的下世,再次成為佛陀的弟子。或許這個就是大迦葉成道的方式,佛陀的智慧不是我等能夠領略的。以上就是大迦葉為什麼成佛要奉覲三百萬億諸佛的緣故,實際上就只是為了能夠讓眾生找到合適自己的修法,覺者的慈悲當得世人的敬仰!

願大家六時吉祥,阿彌陀佛,感恩閱讀和分享

相關焦點

  • 佛教:為何大迦葉要奉覲三百萬億世尊,才能成就佛位?
    在佛陀涅槃後,佛法更是要依靠他來弘傳,而後人能夠看到佛陀曾經講過的佛法也是在他的帶領之下匯集成經,幾千年依靠佛經度化了很多的人。佛陀曾經當眾讚嘆大迦葉,並為他授記為未來佛: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嘆,廣宣諸佛無量大法。於最後身,地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
  • 從一個常人修成佛,要經歷多少年,佛陀告訴你真相
    佛說:芸芸眾生,皆可成佛。這個是佛陀鼓勵無明中的眾生的一句話,也給人們成佛的希望。話雖如此,但是還需很多的條件才能夠達到當佛的目的,我們聽說過的就是要經歷過多少劫難方能成就自己的果位。所以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都是講究累世累劫修行,才能成就如來果位,當然這個過程之中,還不能心生轉退,一旦發生這些心就會延長這個時間,當然一個人修到了菩薩果位的時候,就不會產生這樣的心了。那麼從一個常人修成佛,要經歷多少年,佛陀告訴你真相。
  • 法華經:佛給迦葉尊者的成佛授記,光德國土其事如何(35)
    既然真正信解了自己當作佛,佛在這裡給尊者做了授記。尊者未來的佛國是什麼樣子的呢?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諸大眾,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嘆,廣宣諸佛無量大法,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 拜佛拜的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連大迦葉都要頂禮佛足呢?
    大迦葉星夜兼程,不停的跑,不停的跑,他一定要見到佛陀的最後一面。但當大迦葉匆匆趕到時,佛陀已然入滅,金棺存放於拘屍那迦城郊外的天冠寺。看著佛陀慈祥的面孔,大迦葉不禁悲中從來,繞棺三匝,稽首頂禮。就在這個時候,佛陀的腳竟從金棺中伸出。
  • 佛教常識: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那麼排第二的是哪尊佛呢
    剛才說過,十方三世有無量諸佛,可許多眾生卻不知道這點。由於沒讀過佛經、不了解佛法,很多人以為只有一位佛祖,就是《西遊記》中那位法力無邊的「如來佛」。其實,小說中對佛教的描述跟真正的佛教在許多方面是大相逕庭的。切不可把神話故事當作佛教常識。
  • 信佛必須要吃素嗎?給你來揭秘佛教吃素的原因
    託缽說到這裡,我想起了釋迦牟尼佛的兩個徒弟,一個叫須菩提,一個叫大迦葉。須菩提乞富不乞貧,大迦葉則是乞貧不乞富。即使是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也不能免俗地,也是要託缽乞食的。《金剛經》中有這麼一段話: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 佛教:他是不空成就佛的教令輪身,在佑護事業方面有很大成就!
    在佛教密宗中供奉著諸多明王,這些明王有的是佛的代表,有的是菩薩的代表。有一種說法是明王的出世,是佛「憤怒」了,但是有很多人對於「佛的憤怒」的了解不太透徹,慢慢理解為佛的憤怒便就是犯了嗔戒,這是錯誤的。從不同角度來講,佛是覺大成者,怎麼會「知法犯法」?
  • 什麼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麼?佛的定義呢?
    佛教簡介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講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種通俗的權宜方便說而已,實則以般若的智慧自內證打破無明煩惱,成就菩提(覺悟)之道,佛教在歷史上曾對世界文化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至今依然深深的影響著世界上的很多人。
  • 佛教:「如來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嗎?看完恍然大悟!
    提到「如來佛」,應該大多數人都不會陌生,我們常常會在一些佛教題材的影視劇中,看到或聽到。因為「如來佛」這個詞出現的頻率比較高,所以很多人可能會潛意識地認為「如來佛」就是佛教裡邊地位最高的佛,甚至常常將其與佛陀釋迦牟尼佛混淆,這就大錯特錯了。
  • 佛教:為什麼大家都喜歡念「南無阿彌陀佛」?是何原因?
    在佛教之中「念佛」,可以說是最普遍的一件事,不管是修禪宗,還是密宗或別的宗派,皆會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不就有師兄問了,為什麼每次看佛教類型的視頻、文章裡面評論最多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是為什麼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大家想要見性成佛、想要離苦得樂。雖然簡單,但也是有原因的,什麼原因?
  • 佛學:佛陀的大弟子摩訶迦葉,是什麼原因讓他皈依佛陀的?
    大迦葉為什麼叫大迦葉?因為還有二迦葉,有小迦葉,迦葉是三兄弟。迦葉尊者也是出身名門,他自幼就一心想修道,他跟釋迦牟尼佛的經歷也有點像,到了結婚的年齡,家裡面一心想給他娶一個美貌的妻子。娶了一個美貌的妻子後,他比釋迦牟尼佛還耿直,在佛教史上有一個留下來的千古佳話。
  • 佛教的真正源頭,其實與婆羅門教有極大關聯
    說到這裡,順便提一句,很多人以為釋迦牟尼是當今世界成佛的第一人,其實不是。釋迦牟尼成佛,也有他的更深層來源。因為婆羅門教所信奉的神當中,就有佛的形象。這麼一說,可能很多人就明白了。釋迦牟尼佛雖然修成得道,但是他修成的概念,以及成佛的叫法,其實都來源於古代的婆羅門教。
  • 佛教:世上真的有佛嗎?佛菩薩在哪裡?別再迷信了!
    世上真的有佛嗎?有,但佛不是什麼玄幻的神明。佛是什麼?佛是覺悟的人,是大徹大悟、福慧具足的智者。信佛,是相信佛所說的正法,相信因果,相信佛菩薩的智慧,並一心歸命,進而自我覺悟、自我救渡。很多人信佛信的很顛倒,功利心很重,總想著從佛菩薩那裡得到更多,滿足自身更多的欲望。試想一下,你是在拜佛,還是在拜自己的欲望?
  • 「未來佛」彌勒佛,下世度人的時間,到底在什麼時候?
    彌勒佛是大乘佛教所供奉的眾多佛菩薩中的一位。佛陀時代,經過佛陀確認,彌勒佛將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刻下生到娑婆世界,證悟無上正等正覺後,開始做普度眾生的事。彌勒佛生於一個婆羅門家庭,後來進入佛教中修行,成為佛陀的弟子。
  • 藏傳佛教九大本尊諸佛名稱,這裡一次看全
    籠統地說,大日如來與釋迦牟尼是同一個佛,其間的區別在於,大日如來是理智不二的法身佛,在佛殿內居於最中央的位置。時輪金剛:藏名「堆柯」,漢譯為「時輪」,為修持時輪金剛密法的本尊。此密法認為芸芸眾生都處於過去、現在、未來「三時」之中。所謂時輪即是三時輪轉之意,而時輪金剛就是釋迦牟尼之上的一尊本初佛,為一切事物的根源所在。
  • 佛教:佛前供水,注意這幾點,功德無量!
    佛教裡有多種供養方式,每一種供養行為都代表一定的法義,是幫助眾生精進修行的善巧方便法。比如佛前供花果,「花」代表善因,「果」代表善果,這意在告誡眾生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斷一切惡習、修一切善法。佛前供水,意在告訴大眾要修清淨心,不染塵埃,心中不生雜念、不蒙灰塵;修平等心,不孤高自傲、不可一世;修慈悲心,利益他人,亦是成就自己。我們常見到的觀音菩薩寶像,總是手持淨瓶甘露水,以播灑人間,寓意救苦救難。佛教裡,「水」是人間甘露味,是清淨吉祥之意,是離苦得樂之象徵。
  • 佛教之毗盧遮那佛
    毗盧遮那佛簡介毗盧遮那佛,意為「光明遍照」、「大日」等,所以也叫大日如來。在密教裡,根據此佛的無量功德和法力,它還被稱為「最高顯廣眼藏如來」。毗盧遮那佛是中國佛教寺院中常見的一尊佛像。對它的身份、地位有不同的解釋。天台宗將毗盧遮那作為法身,與盧舍那(報身佛)、釋迦(應身佛)合為三身。
  • 佛教:三世佛,乃大乘佛教主要崇敬對象,分為橫三世佛和縱三世佛
    01開篇序各位讀者大家好,今天繼續為大家介紹佛教的代表人物,之前已經為大家介紹過了華嚴三聖、東方三聖、婆娑三聖、西方三聖,本文將為大家分享佛教中的三世佛:02三世佛三世佛在佛教又被稱作是「三寶佛」,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崇敬對象,分為橫三世佛和縱三世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