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都遇到一個問題——無法同孩子溝通。
「孩子長大了話越來越少!什麼都不肯跟我們說!」「每次我問他學習的事情吧,他就嫌煩。」「真的教不下去了,說不行罵不行,還回回頂嘴!」
……
溝通不是說話這麼簡單,想讓孩子敞開心扉,也不是父母強迫就能做到的。
我們的父母,天生沒做過父母,關於怎麼教孩子,全憑天性和本能。
若你只按自己的方法教,完全不顧孩子的心情,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管住自己的嘴,不高高在上地說教,不隨便給孩子「貼標籤」,是為人父母最大的修養。
01
居高臨下地指責孩子
扼殺孩子溝通的欲望
一次,班上的孩子再次忘記做作業,於是我找了他家長來學校面談。
家長也配合,來到學校後一聽說孩子又忘了寫作業,立刻火冒三丈:
「昨天你明明跟我說作業都做完了,我還以為你真那麼聽話。寫份作業有多難,別人都做了為什麼就你沒做?有你這樣的兒子,我的臉都丟盡了……」
我還沒來得及說清楚情況,孩子的媽媽已經噼裡啪啦數落了孩子一通。
那個孩子轉身就跑了,他媽媽一邊罵一邊追了出去。
很多時候,父母發現孩子犯錯,總會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批評。
他們自以為了解孩子,早早地給孩子判了刑,不管自己的話好聽不好聽,都讓孩子受著。
中國父母一向愛樹立權威,居高臨下地對待孩子,已經成為他們刻進骨子裡的本能。
他們習慣扮演審判者和管理者,不分青紅皂白地給孩子定罪,要求孩子必須服從自己的管理。
這樣的從屬關係,不可能變成良好的親子關係。
哲學家盧梭說過:「世界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父母高高在上地說教、批評、指責,堵住了孩子想要傾訴的嘴巴,也拉開了孩子原本和自己的距離。
不要總說孩子「聽話」「不聽話」,除非你想把孩子變成自己的下屬,失去原本的個性和靈氣。
也不要總說「你不……媽媽就不喜歡你 了」,父母用愛來威脅孩子,就算一時奏效,也會在孩子的心靈埋下陰影。
父母要主動蹲下身子,直視孩子的眼睛,才能收穫孩子的信任和尊重,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
02
毀掉一個孩子很容易
貼個「負面標籤」就夠了
朋友帶著她女兒來做客,因為我兒子也在做作業,就聊起兩個孩子的學習。
「我家寶貝啊樣樣都好,就是數學不行。」
「小孩子嘛哪說得準,說不定以後成績就上去了。」
「沒用的,我花了多少錢給她報班請家教,還不是回回不及格。」
聽到媽媽的話,她女兒眼神一暗,默默放下了手裡的玩具。
朋友犯了一個很明顯的錯誤,就是隨意給孩子貼「負面標籤」。
有一些家長,不了解孩子有什麼長處,卻對孩子的缺點如數家珍。
類似「成績差」「不愛做學習」「不運動」「挑食」「懶惰」等等的標籤,經常從父母的口中說出,讓別人以為,原來你孩子是這樣的。
更嚴重的是,這輕飄飄的話卻在孩子心中扎了刺。孩子耿耿於懷,產生了厭惡情緒,自暴自棄地成了父母口中的那種人。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說:「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每個孩子都很敏感,他能夠接受到父母語言中的心理暗示,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哪怕自己會被傷害,都照單全收。
作為父母,不能任由各種負面標籤、負面情緒將孩子打敗,還意識不到問題,反而怪孩子太沒用,太脆弱。
要接納孩子每一面,只有先接納,先認可,才能和孩子一起正視問題,健康積極地解決問題。
03
孩子成長敏感期
別傷害他的自尊和自信
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中說: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說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一個總是被父母大吼大叫的孩子,會變得縮手縮腳,什麼都不敢做,因為害怕會招來父母的「吼叫」。
久而久之,就喪失了自信和創造力。
一個總是被父母挖苦嘲笑的孩子,會變得極度自卑,看到別人會目光躲閃,做事情時會瞻前顧後。
長大後,有可能一事無成。
從小被挑剔的孩子,會因為得不到父母的尊重而變得孤僻冷漠,也會養成以後隨便挑別人毛病的壞習慣。
6-12歲是孩子成長的敏感時期,父母對他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都正在對孩子產生根深蒂固的影響。
當孩子從父母口中聽到種種負面言論,他們的自尊會受傷,他們的自信會受損,並且不自覺變成父母口中的那一類孩子。
你怎麼看孩子,孩子就怎麼看自己!
你的態度很重要,因為孩子最在乎的,始終是父母眼中的自己,你眼中的他優秀出色,他就願意變得優秀奪目,你眼中的他一無是處,他就會慢慢荒廢自己。
當面揭短,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聽了心裡都不舒服。
聰明的父母,懂得將孩子的每一次犯錯,轉變成幫助孩子成長的拐點。
管住自己的嘴,不揭孩子的短,是父母最大的修養。
04
父母管住自己的嘴
是對孩子最大的負責
育兒心理學有一個觀點:父母說孩子是怎樣的人,孩子就會成為父母所說的那種人。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毫無保留地接受父母向他表達的所有「事實」。不想讓孩子變成你討厭的人,就不要說出讓他討厭的話。
父母管住了自己的嘴,就是在管理孩子的將來。
曾經我也是個嘮叨的媽媽,動不動就批評孩子,否定孩子。當我意識到孩子變了的時候,他已經從一個陽光自信的男孩,變得愛頂嘴,不夠自信。
我決定管住自己的嘴,不再因為成績而責備他,他反而願意自己分析試卷,為什麼考得不好,要吸取什麼經驗教訓。
當我沒再批評他愛玩不愛學習,他反而主動放下了遊戲機,讓我監督他學習,督促他不要沉迷遊戲。
大概是因為我沒再發脾氣,而是耐心聽他說話,兒子變得越來越話多,每天放學後都有說不完的話題,平時相處中充滿歡聲笑語。
當父母首先管住自己的嘴巴,效果是立竿見影的。
我們常常怪孩子脾氣不好,不願意跟父母溝通,有沒有想過是我們脾氣不好,不願意跟孩子溝通?
所有先入為主的偏見,都會隔絕溝通的道路,讓親子之間的矛盾更深,也讓家庭教育的問題更加嚴重。
不要總覺得孩子脾氣大,要試著理解孩子,走進他的內心與他交流。
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任何一種教育都起源於平等的溝通關係,父母要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要做好孩子成長路上的朋友。
跟孩子溝通是一門長達一輩子的學問,父母管得住自己的嘴,就是對孩子的整個人生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