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管不住自己的嘴,孩子未來難有出息,真的要糾正!

2020-12-16 瑞文網

許多家長都遇到一個問題——無法同孩子溝通。

「孩子長大了話越來越少!什麼都不肯跟我們說!」「每次我問他學習的事情吧,他就嫌煩。」「真的教不下去了,說不行罵不行,還回回頂嘴!」

……

溝通不是說話這麼簡單,想讓孩子敞開心扉,也不是父母強迫就能做到的。

我們的父母,天生沒做過父母,關於怎麼教孩子,全憑天性和本能。

若你只按自己的方法教,完全不顧孩子的心情,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管住自己的嘴,不高高在上地說教,不隨便給孩子「貼標籤」,是為人父母最大的修養。

01

居高臨下地指責孩子

扼殺孩子溝通的欲望

一次,班上的孩子再次忘記做作業,於是我找了他家長來學校面談。

家長也配合,來到學校後一聽說孩子又忘了寫作業,立刻火冒三丈:

「昨天你明明跟我說作業都做完了,我還以為你真那麼聽話。寫份作業有多難,別人都做了為什麼就你沒做?有你這樣的兒子,我的臉都丟盡了……」

我還沒來得及說清楚情況,孩子的媽媽已經噼裡啪啦數落了孩子一通。

那個孩子轉身就跑了,他媽媽一邊罵一邊追了出去。

很多時候,父母發現孩子犯錯,總會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批評。

他們自以為了解孩子,早早地給孩子判了刑,不管自己的話好聽不好聽,都讓孩子受著。

中國父母一向愛樹立權威,居高臨下地對待孩子,已經成為他們刻進骨子裡的本能。

他們習慣扮演審判者和管理者,不分青紅皂白地給孩子定罪,要求孩子必須服從自己的管理。

這樣的從屬關係,不可能變成良好的親子關係。

哲學家盧梭說過:「世界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父母高高在上地說教、批評、指責,堵住了孩子想要傾訴的嘴巴,也拉開了孩子原本和自己的距離。

不要總說孩子「聽話」「不聽話」,除非你想把孩子變成自己的下屬,失去原本的個性和靈氣。

也不要總說「你不……媽媽就不喜歡你 了」,父母用愛來威脅孩子,就算一時奏效,也會在孩子的心靈埋下陰影。

父母要主動蹲下身子,直視孩子的眼睛,才能收穫孩子的信任和尊重,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

02

毀掉一個孩子很容易

貼個「負面標籤」就夠了

朋友帶著她女兒來做客,因為我兒子也在做作業,就聊起兩個孩子的學習。

「我家寶貝啊樣樣都好,就是數學不行。」

「小孩子嘛哪說得準,說不定以後成績就上去了。」

「沒用的,我花了多少錢給她報班請家教,還不是回回不及格。」

聽到媽媽的話,她女兒眼神一暗,默默放下了手裡的玩具。

朋友犯了一個很明顯的錯誤,就是隨意給孩子貼「負面標籤」。

有一些家長,不了解孩子有什麼長處,卻對孩子的缺點如數家珍。

類似「成績差」「不愛做學習」「不運動」「挑食」「懶惰」等等的標籤,經常從父母的口中說出,讓別人以為,原來你孩子是這樣的。

更嚴重的是,這輕飄飄的話卻在孩子心中扎了刺。孩子耿耿於懷,產生了厭惡情緒,自暴自棄地成了父母口中的那種人。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說:「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每個孩子都很敏感,他能夠接受到父母語言中的心理暗示,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哪怕自己會被傷害,都照單全收。

作為父母,不能任由各種負面標籤、負面情緒將孩子打敗,還意識不到問題,反而怪孩子太沒用,太脆弱。

要接納孩子每一面,只有先接納,先認可,才能和孩子一起正視問題,健康積極地解決問題。

03

孩子成長敏感期

別傷害他的自尊和自信

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中說: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說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一個總是被父母大吼大叫的孩子,會變得縮手縮腳,什麼都不敢做,因為害怕會招來父母的「吼叫」。

久而久之,就喪失了自信和創造力。

一個總是被父母挖苦嘲笑的孩子,會變得極度自卑,看到別人會目光躲閃,做事情時會瞻前顧後。

長大後,有可能一事無成。

從小被挑剔的孩子,會因為得不到父母的尊重而變得孤僻冷漠,也會養成以後隨便挑別人毛病的壞習慣。

6-12歲是孩子成長的敏感時期,父母對他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都正在對孩子產生根深蒂固的影響。

當孩子從父母口中聽到種種負面言論,他們的自尊會受傷,他們的自信會受損,並且不自覺變成父母口中的那一類孩子。

你怎麼看孩子,孩子就怎麼看自己!

你的態度很重要,因為孩子最在乎的,始終是父母眼中的自己,你眼中的他優秀出色,他就願意變得優秀奪目,你眼中的他一無是處,他就會慢慢荒廢自己。

當面揭短,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聽了心裡都不舒服。

聰明的父母,懂得將孩子的每一次犯錯,轉變成幫助孩子成長的拐點。

管住自己的嘴,不揭孩子的短,是父母最大的修養。

04

父母管住自己的嘴

是對孩子最大的負責

育兒心理學有一個觀點:父母說孩子是怎樣的人,孩子就會成為父母所說的那種人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毫無保留地接受父母向他表達的所有「事實」。不想讓孩子變成你討厭的人,就不要說出讓他討厭的話。

父母管住了自己的嘴,就是在管理孩子的將來。

曾經我也是個嘮叨的媽媽,動不動就批評孩子,否定孩子。當我意識到孩子變了的時候,他已經從一個陽光自信的男孩,變得愛頂嘴,不夠自信。

我決定管住自己的嘴,不再因為成績而責備他,他反而願意自己分析試卷,為什麼考得不好,要吸取什麼經驗教訓。

當我沒再批評他愛玩不愛學習,他反而主動放下了遊戲機,讓我監督他學習,督促他不要沉迷遊戲。

大概是因為我沒再發脾氣,而是耐心聽他說話,兒子變得越來越話多,每天放學後都有說不完的話題,平時相處中充滿歡聲笑語。

當父母首先管住自己的嘴巴,效果是立竿見影的。

我們常常怪孩子脾氣不好,不願意跟父母溝通,有沒有想過是我們脾氣不好,不願意跟孩子溝通?

所有先入為主的偏見,都會隔絕溝通的道路,讓親子之間的矛盾更深,也讓家庭教育的問題更加嚴重。

不要總覺得孩子脾氣大,要試著理解孩子,走進他的內心與他交流。

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任何一種教育都起源於平等的溝通關係,父母要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要做好孩子成長路上的朋友。

跟孩子溝通是一門長達一輩子的學問,父母管得住自己的嘴,就是對孩子的整個人生負責。

相關焦點

  • 孩子喜歡磨蹭,長大後難有出息,父母要懂得幫孩子改正
    文字/瑩瑩編輯/瑩瑩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件事,孩子做事情一開始總是磨磨蹭蹭,結果到了最後不得不急躁,敷衍了事。而面對這樣的情況,很多父母都感覺到十分的生氣。但是如果孩子的這個問題不得到解決,那麼他們長大之後是很難有出息的。
  • 「窮人家孩子藏不住的性格缺陷」,孩子有這三種,將來很難有出息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孩子給他們帶來了無限的希望,窮人對待孩子的教育關心程度不比任何人差,甚至更加強烈,這是他們走出貧困的希望。但是現實往往是殘酷的,這些孩子往往因為自身的一些性格問題中途放棄學習,家長們一定要記住,即使家裡再窮也不要讓孩子養成這三種性格缺陷,不然以後很難有出息:第一:性格自卑,缺乏自信。窮人的孩子因為家裡窮,往往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自卑心理。
  • 越喜歡做這3件事的爸爸,越沒什麼本事,也難教育出有出息的孩子
    就算很多家庭平時都是媽媽帶孩子的時間多一些,但是,爸爸還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如果說,孩子的爸爸很有本事的話,那孩子將來也錯不了,必然會很有出息;如果說,孩子的爸爸沒什麼本事,總是喜歡做這些事兒的話,也很難教育出有出息的孩子。
  • 這3類孩子小時候看似聰明,長大多半沒出息,父母別忙著瞎高興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小時候看似特別聰明有靈性的孩子,長大後不一定有出息,就像鄰居家孩子太精明,兒時都誇獎有腦子,父母也為孩子感到驕傲。可是過於精明,聰明沒有用到正地方,反而成了阻礙。這樣的孩子私心很重,只顧著佔別人便宜,而自己卻不知道付出,將來長大了只顧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看不到長遠利益,很難有的大的成就。並且,愛耍小聰明小心眼的孩子,往往都很記仇,心胸比較狹窄,這樣的人很難交到知心朋友,等到自己有難處了,一個願意幫忙的都沒有。
  • 4種孩子看起來「鬼靈精」,長大卻難有出息,爸媽別沾沾自喜!
    但有些孩子的"鬼靈精"如果用到了這幾個地方,多半長大後是沒有出息的,希望這裡面沒有你們的孩子。1、欺騙家長:孩子用著自己的小聰明,去欺騙家長是最不好的事情,從欺騙身邊的人開始慢慢就會欺騙更多的人,法律不像是孩子小時候的家長這麼好糊弄,這是會毀了一個人的一生的。
  • 孩子說話帶「口頭禪」,教育的同時,父母嘴上也要有條拉鏈!
    每個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的懂禮貌、講文明,不但學習好,最好還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才好,可是教育孩子這條路可不是父母捨得花錢這麼簡單,有些不經意間的教育對於孩子的影響也不小。特別是現在的孩子都喜歡看網絡直播,而平臺對於主播的素質等都要求極低,導致有些主播根本不能傳遞正能量,甚至有些主播滿口的「髒話」和口頭禪,而孩子們沒有分辨好壞的能力。每天看著自己喜歡的主播,甚至會有意無意地模仿,不知不覺就會學習到一些「惡習」,等到父母發現,想改就很難改正過來。
  • 孩子有這3種表現,說明已經開始嫌棄父母了,不糾正會養出白眼狼
    3-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一旦發現孩子在此期間有什麼不好的習慣,家長一定要及時糾正,要不然後悔都晚了。當你家的孩子有了這3種表現,說明已經開始嫌棄父母了,不糾正的話會養出白眼狼,晚年註定無依無靠。
  • 媽媽在以下3件事上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獨立,未來更有出息
    家長們想要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所以總會用高標準要求孩子,難免會在孩子犯錯時進行斥責與嘮叨。但是家長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嚴格要求孩子,不僅會引發孩子的牴觸心理,還會拉遠彼此的親子距離。莎士比亞曾經說過,忍耐是最大的智慧。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家長必須學會示弱才行,只有學會「忍」,孩子才會更加的獨立,未來也會更有出息。
  • 孩子過度任性,多半是父母的原因,糾正行為才能塑造孩子未來
    我們時常會說孩子性格怎麼會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其實很有可能是因為父母的教育出現了問題。在心理學上有這樣的一個概念是兒童行為綜合失調症,指的便是孩子過於的驕縱總是會做出一些讓人感到非常生氣的任性行為。這是一種兒童偏異行為,家長也需要及時的去糾正。朋友的孩子是家裡面的獨生女,從小就受盡了寵愛。
  • 這2種孩子小時候看似「聰明」,長大多半沒出息,父母別瞎高興了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每個父母也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聰明、有出息的。所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們就會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和培養,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培養出一個優秀、成功、有出息的孩子。就像上面那兩句話,小妹妹去我家玩耍的時候就經常會說類似的話,時不時的就會提出各種要求,一會要這個一會要那個。對於這個妹妹的這種行為,她自己和她的父母可能覺得這個孩子很聰明,總是可以佔到各種各樣的小便宜。
  • 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從小身上就有這些「缺點」,家長可別埋沒了
    家裡有一個有出息的孩子,在很多父母眼裡,是很光耀門楣的事情,畢竟「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然而,要想孩子有出息,需要家長本人付出很多的努力,而不是聽天由命,等待天上掉果子。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才能培養出一個有出息的孩子呢?
  • 這幾個時辰出生的孩子,一生都在報答父母,懂事有出息
    這幾個時辰出生的孩子,一生都在報答父母,懂事有出息 從小到大,他們不但有成就,有出息,還一直都敬重父親,體貼母親,未來若是職位高升,收穫進步,也不會忘了讓父母的生活質量更上一層樓,報的三春暉,忘不了父母!
  • 這3種孩子看起來「鬼靈精」,長大後難有出息,不妨對照下自家娃
    平常小明媽媽都覺得小明很出色,與一般小孩不同,現在看來,長大後怕是難有出息了!在生活中遇上小明這樣的小孩,一般人都會誇讚他與同齡人不一樣,十分能說會道,就是一個"鬼靈精"。但是家長們一定要注意了,這種"鬼靈精"不一定是一種好事,有可能隱藏著危機。
  • 李玫瑾:孩子6歲之前管什麼,父母要抓住幾個重點,否則影響一生
    6歲對於小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在6歲之前,孩子如果養成了不好的習慣,父母如果不及時引導糾正,認為孩子大一點兒自然就改正了。這種父母,真的很天真,因為習慣一旦形成,大一點再去糾正,就會難上加難,有些時候還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影響。
  • 孩子挨罵後常見的4種表現,第一種大多有出息,最後一種令人心疼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盼每個父母都有,對於家長而言,自然是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有出息,但想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卻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小時候,豆豆如果真的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情,那麼他面對劉先生的責罵時往往會選擇一聲不吭,或者「擰巴」著道歉,但如果他覺得自己做的對,那麼豆豆就會忍不住和劉先生進行辯駁,而這種行為在劉先生看來就是在跟自己頂嘴,挑戰自己作為家長的權威。
  • 不想讓孩子「矮人一頭」,父母要改掉這些壞習慣
    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出息,將來可以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當然有這樣的期盼很好,但期盼歸期盼,如果真想讓孩子有出息,就得從自己做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父母什麼樣子孩子就會學習模仿。所以要想孩子有出息,前提是得讓孩子自信有出息,不然就會讓孩子「愛人一頭」。
  • 這五種孩子看似很「機靈」,但將來很難有出息,希望你家娃沒中
    機靈一直都是個褒義詞,如果家中寶寶從小就有一股機靈勁,那麼家長肯定會非常開心,覺得孩子日後肯定能有所成就。但事實是,很多孩子雖然小時候機靈無比,但長大後都泯然眾人,所以家長要學會分辨,孩子是真的機靈,還是只有一些鬼機靈!
  • 李玫瑾:家長牢記「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李玫瑾:「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李玫瑾教授是我國育兒界中非常有名的專家,她用人生四十載和上千例青少年罪案深入研究了青少年犯罪心理學。所以,李玫瑾教授也根據育兒方法這方面給出了這樣的建議,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三不慣是什麼?
  • 孩子有以下表現,證明已被家長溺愛,再不糾正娃長大沒出息
    是這個孩子「熊」,還是現在孩子都這麼「熊」呢? 不過,這個家長的這次做法,還是可以的。他也應該是後知後覺地意識到,這孩子給教「壞」了,但意識到有點晚,很難糾正了。不僅這一個孩子,還有很多孩子。若出現以下表現,證明已經被家長寵溺壞了,再不糾正娃長大後沒出息。
  • 孩子管不動怎麼辦?管孩子要適度,聰明的爸媽這樣做
    父母沒辦法讓孩子按照自己設計的每步走,而應該讓孩子順其自然,少對孩子說「必須做這、必須做那」,而應該給孩子建議應該怎樣做更好,鼓勵孩子去創造,去摸索,幫助孩子更好地管住自己。用一句話說,父母「管」孩子要適度。為什麼父母管不動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