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的大小跟幸福的多少到底有沒有關係呢?有些人覺得房子面積越大越容易讓人感到幸福,而有的人覺得幸福其實跟房子的太小無關,跟住在房子裡的人有關。
6歲那年,東利惠跟隨父母住進東京一棟只有12㎡的塔樓,房子是他的建築師父親設計的,在這個狹小的空間裡,把整個家的廚房、客廳和臥室全部塞進來了。
雖然房子的面積很小,東利惠一住就是50多年,而且她還受到父親的影響,現在已經成為日本頂級酒店的設計女王,住在這樣的房子裡,她並沒有感到心酸,反而覺得很幸福。
房子基地面積是20㎡,但建築面積只有12㎡,是一棟清水混凝土建築,外觀呈現三角形塔狀,灰溜溜的樣子,在造型光鮮的建築群中顯得有點寒酸。
整個建築的布局是「一層一室」,總共有6層,地下室作為儲物間,一樓是玄關和車庫,二樓是客廳和廚房,三樓衛生間,四樓主臥,五樓是東利惠小時候的臥室。
在那個幾乎沒有高樓的年代,東利惠擁有了一間可以看得很遠很遠的房間,面積雖小,但是陪她度過了完整的童年。直到24歲那年,東利惠出國留學,30歲時覺得這個房子住3個成年人確實有點擁擠,所以搬出來住了一段時間。
離開父母后,東利惠搬進了一個寬敞的大平層,居住面積大了,但心卻很空。最終,東利惠選擇搬回已經習慣的塔樓去生活。
如果你走進東利惠的家發現,這裡的一切還是跟50多年前一樣,基本沒有多大的區別。12㎡的空間確實狹小,經過父親巧妙的設計,完美化解了空間不夠用的情況。
沿著一樓的樓梯往上走,推開門就看了廚房和客廳的場景,這個空間是他們一家三口待的時間最長的,母親在窗前的廚房做著飯,東利惠坐在客廳的沙發看電視,等飯做好了,一家人圍著白色的大理石餐桌吃飯。
沒錯,水槽旁邊的大理石臺面,既可以作為母親做飯時的備餐區,又可以作為吃飯時的餐桌。其實這個設計跟現在開放式廚房的島臺有所類似。
在這個狹小的空間裡,父親設計時留了足夠的窗戶,所以室內光線充足,不會讓人感覺沉悶。
二樓跟三樓之間有一個挑高的中庭,一扇大窗戶讓光線傾瀉而下,一隻白色長燈籠造型的吊燈,合理延展空間,坐在客廳抬頭看,絲毫不會感覺到壓抑。
層與層之間,用混凝土樓梯懸空連接,這種設計出現在50多年前還是比較前衛的,順著外牆盤旋而上,跟房子融為一體。
隨著時間的打磨,混凝土樓梯和牆面變得圓潤又有光澤,這些都是日常生活留下的痕跡。
空間小,對採光的需求更大,東利惠父親在設計時也考慮了這種情況,所以除了中庭的大玻璃窗外,在房子的側邊也設計了四扇小窗戶,可以讓更多光線照射進來。
三樓是衛生間,裡面裝了洗手臺、洗衣機和浴缸,還有一扇大窗戶。
整棟房子,除了大門外,其他空間都沒有房門,連衛生間也沒有。由於跟相鄰建築有高度差的存在,加上路邊的綠植,所以很巧妙地遮住外部的視線,讓整個房間顯得開放又通透。
四樓曾經是東利惠父母的臥室,現在成了她的房間,位置正處於客廳上方,跟中庭擁有同款大窗戶,窗外有一顆大樹,正好能夠遮擋視線,保障了個人的私密性。
五樓是東利惠小時候的臥室,靠牆一側有一整面書架,大玻璃窗,光線也很好。
2018年,這棟12㎡的房子被評為東京都歷史建築,但對於東利惠而言,更重要更有意義的是,這是她生活了50多年的家。
小時候,東利惠覺得這個房子隔音差,很吵,能夠清晰聽到母親上樓晾曬衣服的「咚咚咚」腳步聲,也能聽到父親在1樓跟人討論建築方案的聲音。
正因為如此,東利惠耳濡目染,喜歡上了建築設計,留學歸來後,成為父親工作室的合伙人,設計出很多經典的案例,成了當之無愧的「酒店設計女王」。
東利惠說:「空間感不能只著眼於面積的大小,好的居住空間需要思考和審慎設計。」即便是小面積,同樣能夠營造出很舒適的居住環境。因此,幸福的多少不應該取決於房子面積的大小,而是居住在同一屋簷下一家人朝夕相處的一點一滴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