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呂本中在《紫薇雜說》中有言:「揠苗助長,苦心極力,卒無所得也。」在種植莊稼之時,如果將禾苗拔起來,雖說其目的是為了幫助禾苗長得更快,但是,最終只會和自己的初衷相違背。從表面上來看,這是在幫助禾苗節約成長的時間,但是,實際上,這不過是披著一層虛假的外衣罷了,在這外衣下,最後得到的結果就只是一無所得。脫離了事物發展的規律,只求一時的心急,最後的結果便也只是令人失望。
近些年,我們很多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有些「揠苗助長」的趨勢,在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不屬於自己年齡段的知識,尚未感受到童年的美好,就被關押在無盡的機械化學習中,最後,兩指不沾陽春水,懂得了天文地理,卻不能辨別五穀雜糧,實屬是教育之哀。
幾年前,在河南便有一位「揠苗助長」的父親,2016年,在女兒張易文9歲的時候,就將其送到了高考考場,最後得了172分落榜;此後,這位父親倒是不灰心,讓孩子「復讀」一年後,在2017年,又將自己的孩子送到了高考考場,最後,10歲的女兒憑藉著352分的成績成為高考場上的「女神童」,進入了商丘工學院,成為了一名專科生。
當時,這位父親和女兒的事情,在網上廣受關注,畢竟,在10歲就進入大學,實屬是一件稀罕事,同齡的孩子,在這個時候都在享受著童年的美好,對比之下,實在是太過於分明。不過,張易文的父親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稱,自己很早的時候就應經為自己的孩子規劃好了她的人生,自己將孩子培養到10歲就上大學,其實是在節省時間,也節約了8年的學費。
不過,張易文父親的說法並沒有得到很多人的認同,大家反倒是為張易文感到惋惜,原本按時長大,按部就班地學習,從小學、初中、高中再到大學,一步一個腳印慢慢的成長,這該是最好的。張易文在童年的時候本該是也要享受童年的美好,但是,卻被家人關在屋子裡學習。或許孩子那時候還小,但是 ,在孩子長大後就會發現,自己的童年是缺失的。很多人甚至是懷疑,這位父親是在利用自己的女兒宣傳自家的培訓機構。
不過,不得不說,張易文的父母確實是自私的,只是一味地讓孩子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而不是看孩子適不適合。原本尚在童年的張易文,早早就在自己不熟悉的圈子中生活,心智尚未成熟,卻要在那些不屬於自己的圈子中尋求存在感,甚至被排擠在圈子外,對她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從商丘工學院畢業的張易文,因為年齡太小,並不能真正地走上社會工作,最後,也只能在自己家的培訓機構幫忙。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時候如果只是追求眼前的那些東西,到最後,也只不過是在傷害自己的孩子罷了。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還是要按部就班來, 不要急於求成,揠苗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