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等媒體聚焦全國各地通過改善生態環境,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現脫貧致富、可持續發展的生動實踐。江蘇南通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綠色實踐、黑龍江伊春林區捧穩生態「金飯碗」奔小康、河北遷安積極推進生態綠城建設……從江南水鄉,到北國林海,處處可見綠色發展、健康發展結出的累累碩果。
遵循社會規律,摒棄粗放式發展模式,才能守得住綠水青山。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規律性,近現代以來,我國由農業社會逐步向工業社會轉型,社會化大生產的形成、工業產業鏈的完善、產品附加值的提升,為我國帶來了經濟的長足發展。改革開放初期,江蘇黃海農場就有「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的說法,發展工業是提升經濟體量的催化劑、助燃器。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一部分高耗能、高汙染、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後產能帶來了水體汙染、霧霾頻發、垃圾圍城等諸多環保問題,不能夠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消耗資源過多,產品附加值低,是難以為繼的。我們必須要摒棄那種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走出一條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的中國特色發展道路,讓天更藍、水更清、土更淨。
保護綠水青山,綠色發展才能贏得未來。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讓眾多資源型城市和地區找到了新的發展路徑,為新型城市化提供了新的經濟增長極,也為鄉村振興戰略指明了前進方向。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長江時指出,「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四年以來,沿江各地積極落實長江大保護戰略部署,2017年初,江蘇南通全面實施濱江地區生態修復保護工程,引導沿江數百家「散亂汙」企業有序退出、騰籠換鳥,啟動沿江地區生態修復和保護工作,實現綠色轉身。除了長江流域,陝西的毛烏素沙漠綠化工作取得巨大勝利,沙漠變林海;甘肅的祁連山脈生態保護實現由亂到治、大見成效;黑龍江伊春停止天然林商業採伐,走上了護林、建林的轉型之路。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只有綠色發展,才能贏得未來。
保護生態環境,才能提高民生保障。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幸福生活不僅是更寬敞的住房、更便捷的交通、更高的收入,也是出門時看得見山,踏青時望得見水,回鄉時記得住鄉愁。例如,江蘇南通不斷推進狼山國家森林公園建設,實現了「山畔嬉江水、江上攬五山」的生態修復效果,大部分區域免費向群眾開放,沙灘、足球場、滑板場和慢行步道等休閒健身功能同步配套到位,讓廣大市民真正過上了「面向長江 鳥語花香」的幸福生活。我們可以看到,生態環境在改善和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上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打造更優質的生態環境,建設宜居宜業的城市和鄉村,讓人民群眾在天藍、地綠、水清的環境中幸福生活。(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