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濱臨勃海,簡稱津,別名津沽、津門等。早稱「直沽」,明永樂二年(1404年),改稱天津,即天子渡口之意。
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沾一帶,築城設天津衛。鹹豐十年(1860年)天津被闢為通商口岸,成為中國北方開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國洋務運動的基地。
清未民初,天津先後有3座機器造幣廠,三座造幣廠極易造成混淆。
北洋機器局:
1867年(同治六年)3月擇定城東賈家沽道基址, 是為東局。東局建立廠房四十二座, 二百九十餘間, 公所及洋匠員工住所三百餘間, 佔地二千二百三十畝。這是北方擁有近代西式機器的開始。
1867年5月正式開局, 奏派密妥士為總辦。同年稍後在城南海光寺基址設立「南局」(又名「西局」),兩者習稱「天津機器局」。
天津機器局「北洋機器局」東局南門。同治年間設立,原名天津機器局。距天津內城約五六公裡,北方有近代西式機器工廠之始。光緒十三年,戶部向英國購設備於東局內生產寶津一文制錢以解錢荒,因銅價上漲虧損停工。光緒二十二年以舊機器造小銀角,添購新機器造主幣銀圓,庚子事變時損毀嚴重,後局址被佔用沒有原地復工。
上圖是光緒二十五年繪的《天津城廂保甲全圖》,地圖右上方紅箭頭所指即「機器東局」的所在位置。
由於錢荒,戶部擬以機器來造制錢,向英國購買設備,在光緒十三年(1887年)於東局內生產寶津制錢。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更名北洋機器局後因陋就簡,以舊有小型機器造銀鋪幣,另添購新機器造銀圓主幣,幣銘有「北洋機器局」與「光緒二十五年、二十六年北洋造」。
庚子之亂津局被毀,沒有原地重建。袁世凱代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後,呈準在山東德州新建兵工廠,光緒三十年(1904年)開工,定名北洋機器製造局,仍然簡稱為北洋機器局,只是此後與造幣無關。
北洋銀元局: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袁世凱在河北西窯注(現天津大悲禪院舊址)設局,初名「北洋鑄造銀圓總局」,先後更名為「直隸戶部造幣北分廠」(1906年)、「度支部造幣津廠」(1907年),後在宣統二年(1910年)被裁撤。
雖名銀元局,但因當時市面缺乏銅錢,改產銅元利潤甚高,所以出品若以數量論是銅元為多,除銘文「北洋光緒元寶」字樣的銅元外,還製造過以「戶部」為名的。民國成立後又復工,與造幣總廠合併,稱「西廠」,專造銅元。
銘文光緒二十九年、三十一年、三十三年 及三十四年「北洋造」的銀元即出自此處。
「北洋銀元局」正門外景。左為鎮海塔,門前種植的小樹枝葉稀疏。該局在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後改名「直隸戶部造幣分廠」。後清政府宣布「仿行憲政」,將戶部改為度支部。戶部被廢,遂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再改名為「度支部造幣津廠」。
造幣總廠: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整頓財政,在天津大經路(今中山路)137號設「鑄造銀錢總廠」,其造銀銅幣機器設備由天津德商瑞記洋行向美國訂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竣工開機。
當時北洋銀元局在生產銀圓,所以先製作銅幣,隨後改名「戶部造幣總廠」、「度支部造幣總廠」。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開始製造銀圓,但因幣制未定,沒有正式發行。次年才再造銘文「造幣總廠」的「一圓」、「二角」、「一角」等3種銀幣。
造幣總廠歸屬戶部,並不是直隸省管轄。民國元年(1912年)北京發生兵變,3月2日天津造幣總廠遭亂兵焚毀,1914年重建後稱「東廠」,專造銀圓。
根據該年《天津造幣總廠原有機器統計表》記載,當時,東、西兩廠舊印花機共有英、德、美、日等四國多種廠牌計68臺,但其中多臺被焚後不堪修復、32臺壓力不足棄置未用,實際上可用的僅28臺,多數由西廠使用。
天津地區的三座機器造幣廠太容易混淆,尤其後兩者開設的時間地點很接近,造幣總廠的舊址至今仍在,有機會可以去看看它的青磚舊瓦,感受一下一百年前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