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貝佐斯,也許很多人不知道是誰。但說到亞馬遜公司,我相信經常網購的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吧。
貝佐斯就是亞馬遜的掌舵者!
亞馬遜雖然退出了中國市場,但它在海外市場卻擁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
它擁有超過1億Prime會有,2018年淨銷售額為2329億美元。它是全世界最大的雲服務提供商,佔據近50%公有雲的市場份額。它搭建的Alexa智能語音平臺,為150多類產品、上億臺設備賦能。它涉足B2B銷售、金融服務、本地服務、智能硬體、遊戲、影視、醫療等領域。
2019年,它的全球市值排行第二,被譽為「終極顛覆者」。
目前國內的阿里巴巴、京東、騰訊等網際網路企業,玩的「套路」都是亞馬遜玩過並且玩膩了!
也許你覺得我在吹牛,那麼我打算把亞馬遜的發展分成4個階段,讓你了解到,國內的網際網路企業是如何模仿亞馬遜曾經玩過的「套路」。
1.0時代:單品類電商,從圖書開始
為什麼亞馬遜要從賣圖書開始?
有些人覺得是因為美國的圖書市場比較簡單,整個市場都被Ingram和Baker&Taylor這兩家公司把持,那麼作為圖書零售商,就不需要去與大大小小的圖書出版社聯繫,只要找到這兩家公司談就行了,而且圖書的配送難度也非常低。
但這並不是貝佐斯最看重的核心競爭力,如果只是簡單的把圖書從線下搬到線上,那麼和傳統圖書行業沒有任何區別,隨時都會被這兩家公司卡住喉嚨。
貝佐斯想到的是通過大數據,把客戶進行分類,通過平時的閱讀習慣,把客戶有可能感興趣的書推送給他。
通過電腦,客戶可以對自己感興趣的書籍進行試讀,當你覺得書本的內容足夠吸引你,你再決定是否下單,這是傳統線下銷售無法完成的。
而且網際網路還有一個優勢,就是購買過這款產品的客戶,可以在商品下面進行評價,這有助於產品的再推銷。
這就是大數據的雛形,也是貝佐斯最看重的終極個性化服務,這個概念要比國內早提出十幾年。
這也是我們常常感覺到的,我明明只是在淘寶搜索過一樣東西,為什麼不管我打開今日頭條或者百度,他們給我推送的廣告都是這樣商品,難道他們有讀心術?
這並不是「讀心術」,而是大數據,現在大數據已經運用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當這兩家圖書公司反應過來,想聯合圍剿亞馬遜的時候為時已晚,就是憑藉這個線下圖書無法提供的終極個性化服務,讓亞馬遜在競爭中存活了下來。
2018年,亞馬遜佔據全美紙質圖書42%的市場份額,電子書89%的市場份額。--《貝佐斯的數字帝國》
在亞馬遜成立的9年後,也就是2003年,淘寶網正式上線,當年淘寶上線以後,成交的第一件商品是一把龍泉寶劍,而國內的線上交易網站也正式拉開序幕。
2.0時代:多品類電商,不斷快速拓展
從圖書開始,並沒有讓貝佐斯忘了自己最初的夢想--打造在線的萬貨商店。
自1998年起,亞馬遜開始涉獵音樂、影片、禮物、玩具、家居家裝、軟體遊戲等品類。
通過併購,迅速切入了多個垂直領域,這一階段亞馬遜的併購有幾十項之多(由於頭條機制不能插入網址,就不列舉了)。
在這個階段,2005年亞馬遜推出了最能打動客戶的殺手級服務--Prime會員。
即每年繳納79美元的會員費,便可享受全年無限的2天到貨免郵服務。
我們用慣了京東次日達服務,覺得2天到貨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但在美國,正常的快遞是10天左右到貨,從下單到拿到貨物只需要2天,在當時的美國無異於一個「重磅炸彈」級的服務。
會員服務也成為亞馬遜盈利的一部分。
而在2018年,京東推出京東商城PLUS會員,會費為一年149元。
同年,淘寶也推出了自己的88VIP會員。
除了購物有優惠,免運費等服務,還聯合一些視頻網站,加入某個會員,即可免費觀看該合作視頻網站的內容。
這無疑也是模仿了亞馬遜的模式,雖然淘寶88VIP會員聽說的人比較少,但京東的PLUS會員在一定程度上,還是非常成功的,你有加入嗎?
對於線上交易平臺,最關鍵的是客戶,服務好客戶才能獲得更大的利潤。
截止2018年底,亞馬遜全球Prime會員總數已超過1億,每年的會費達到79億美元以上。(數據來源亞馬遜2018年公司年報)
3.0時代:線上零售平臺,構建生態,對外賦能
2003年,貝佐斯提出「Unstore」,旗幟鮮明的說「亞馬遜不是開零售店的」,亞馬遜是家科技公司,做的是零售平臺。
零售店和零售平臺有什麼區別呢?
簡單來說,如果亞馬遜只有它一家零售商在上面銷售商品,那麼它就是一個亞馬遜的零售店,但如果它吸納第三方賣家進來,那麼亞馬遜就演變成了一家零售平臺。
這有利有弊,就拿京東來說,剛開始京東只有它自己的自營店,那麼它敢保證在它的網站上出售的貨物,都是正品,因為商品是從它的貨倉發出去的,它可以監管到。
但如今,京東吸納了很多第三方賣家,它雖然對假貨的打擊力度很大,但它依然不能杜絕有人鋌而走險在它的平臺上出售假貨。
這是所有線上交易平臺都要面對的問題,對於假貨的弊端,平臺生態連結的建立更重要。
單靠一家公司,無論多大多牛,能服務的客戶及能為客戶提供的選擇,都會遭遇天花板。只有通過引入合作夥伴,賦能成千上萬乃至數百萬第三方賣家,才能真正做到始終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的選擇、更好的價格及更便捷的服務。
客戶越多,賣家越多,選擇越多,服務越好,成本越低,價格越低,體驗越好,客戶越多,如此不斷循環向前,不斷自我強化--這就是亞馬遜的增長飛輪。
在亞馬遜上,客戶搜索某件商品時,第三方賣家的商品會和自營商品展示在同一個頁面上,亞馬遜還會開放自己的物流服務,幫助第三方完成訂單履約工作,提供各種智能的管理工具,幫助第三方賣家打理店鋪。
這一切,都是亞馬遜提出的「客戶體驗三支柱」:更優的選擇,更低的價格、更便捷的服務。
和商家共同發展,才能把生態鏈做得更大,在2017年,亞馬遜開始測試了一項名為SWA的新的快遞業務,這使得亞馬遜完全不需要再依賴於任何外部快遞業務,就可以將貨品直接從商戶運到用戶的家門口。
而以往這項配送服務均由UPS和FedEx等快遞合作夥伴負責。消息一出,UPS和FedEx的股價相繼下跌。
京東的物流曾經也僅僅向自營店開放,2017年開始,京東物流也逐漸開始面向第三方賣家和個人開放。
而國內的「四通一達」被阿里收編後,線上銷售平臺的服務逐步走向線下物流服務,比的不在是誰的商品更全,價格更低,而是誰的服務更好,誰的送貨速度更快。
「次日達」已經並不新鮮,「當日達」完成如今的特色服務。
4.0時代:線上線下打通,加強基礎設施,持續拓展邊界
這個時期,亞馬遜已經不僅僅滿足於做線上的銷售平臺,它把業務邊界擴張到了線下。
2006年推出亞馬遜履約服務(FBA),即Prime會員在購買第三方賣家的商品時,也可以享受兩天到貨的免郵服務(京東目前只有自營店,才能享受次日達 )。2006年推出亞馬遜雲服務(AWS),為中小企業提供雲伺服器,按使用量靈活收費。2011年為了滿足特殊客戶的需求,推出了專為政府用戶設計的雲服務(AWS GovCloud)。2015年推出了為物聯網相關應用設計的雲服務(AWS IoT)。這些服務,不僅僅是提供存儲業務,而是針對不同的客戶,提供不同的項目,比如機器學習、數據分析等。
而國內的阿里雲,成立於2009年,提供的服務和模式和亞馬遜一樣。
2018年,亞馬遜提供的智能語音平臺(Alexa),為耳機、計算機、汽車及智能家居設備等提供語音服務(小愛同學、siri等類似)。
2017年,亞馬遜還出現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一舉拿下了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外語片三項大獎,而這又是亞馬遜影視公司的布局之一。
2018年亞馬遜與摩根大通以及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成立了一家合資醫療保險公司,並收購了美國一家在線藥房--PillPack公司,正式向醫療領域進發(類似於線下送藥服務)。
在2018年全球企業研發投入上,亞馬遜以288億美元,超過了第二名的谷歌、第三名的三星,而我們的華為公司以147億美元,排名第四。
2018年,亞馬遜總營收2329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超過1.6萬億元,其中線上自營業務收入佔53%,第三方平臺業務收入18%,雲服務收入佔11%,會員訂閱服務佔7%,線下零售業務佔6%,其他收入佔5%。(資料來源《貝佐斯的數字帝國》)
也是在2019年,全球市值排行榜上,亞馬遜排名第二,成就了貝佐斯從賣圖書的「淘寶」店,到萬億市值的數字帝國的逆襲之路。
亞馬遜的探索之路
亞馬遜在為客戶發明創造發明從來沒有停止過,最受爭議的就是Kindle--電子書閱讀器。
當年Kindle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質疑聲不斷,甚至大佬們也不看好中國市場,因為我們已經習慣於從網上「免費」獲取圖書,讓我們花錢購買電子版圖書,「不符合中國國情」。
但隨著我們版權意識提高,Kindle能給我們提供紙質書更好的體驗,比如能在閱讀過程中劃重點、記筆記等。
Kindle越來越讓我們接受,甚至人們寧願花上千塊購買一個只能用來閱讀的數碼產品,而不願意在手機上閱讀電子書籍。
第二個探索就是Amazon GO--無人超市,無人超市這幾年比較火,京東和阿里也紛紛跟投,其中還出現一個笑話。
記者問一個路人大媽對無人超市怎麼看。大媽說超市沒有人,那還不關門啊!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你們不去了解,整天只會關心馬雲又弄啥玩意了。我們老百姓最關心的是什麼?有沒有假貨,是不是更便宜啦!超市裡有沒有員工,關我啥事?
大媽的確是幽默,也說出了我們的心聲,我們只關心有沒有假貨,是不是更便宜,至於超市有沒有員工,這是商家操心的問題。
在美國Amazon GO還在測試階段,概念很不錯,但如何提高人們的自覺性,我認為還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當然,這也不是我該考慮的問題。
這本《貝佐斯的數字帝國》,講述的就是亞馬遜的成長之路,以及亞馬遜的管理模式和方法。
這是一本輕讀式的書籍,全書不長,230多頁,我買來在出差的高鐵上看了2,3個小時就初略看完了,內容非常有趣。
除了我上面介紹的亞馬遜的4.0的成長之路,還有一些亞馬遜的管理體系。
分成業務模式、人才招募、數據支撐、創新引擎、決策機制、組織文化這六塊,我介紹的僅僅是業務模式這一塊。
感興趣的話,可以買來看看,對於個人讀者可以從書中了解到亞馬遜的管理體系,對以後的職業成長很有幫助,對於創業者,也能通過這本書,了解到一些經營上的理念,可以說非常超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