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亞太股市繼續下挫,馬尼拉綜指、泰國綜指跌幅超過10%,日經225跌幅4.41%,恆指跌幅3.66%,上證綜指跌1.52%,創業板指跌2.64%。
歐市早盤,歐美股市擴大跌幅,道指期貨跌超5%,標普500、納指期貨亦跌近5%。歐股低開低走,德國DAX指數重挫7%,法國CAC40指數跌6.9%,英國富時100指數跌逾5%。均創2016年以來新低,特別是美股幾大股指較高點下跌20%,已陷技術性熊市。
這一切緣於3月9日那天美股的全線崩盤,就在股市崩盤的第二天,3月10日巴菲特接受了雅虎財經的訪談。
談到市場的巨大波動,歷經大風大浪的巴菲特很淡定,回憶起了1987年和2008年底兩次危機。
他說:「如果你在這個市場上堅持足夠長的時間,你就可以見到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事。」
就在去年第三季度,伯克希爾的現金儲備增至創紀錄的1280億美元,原因是巴菲特難以找到大型收購交易來提高伯克希爾的回報率。
與此同時,伯克希爾公司股價也遭遇2009年以來最差的走勢,當時市場不乏對巴菲特嘲諷的聲音,伯克希爾股東也變動頻繁,有人忍受不了投資收益不及預期,選擇了清倉賣出。
如今,不知道去年嘲諷巴菲特的人,現在是否能和他一樣淡定。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回顧過去幾年巴菲特在危機中的操作,類似的經歷數不勝數,每一次的結局都一樣,嘲諷巴菲特的人,最後被市場狠狠打臉。
中文字幕由聰明投資者翻譯整理
巴菲特雅虎財經訪談:
股市遭受了連續猛擊
問:今天是3月10日,股市崩盤的第二天,道瓊指數下跌了2000多點,石油價格跌到了30美元一桶左右。十年期債券跌至0.5%以下。這到底發生了什麼?
巴菲特:很多年前我就告訴過大家,如果你在這個市場上堅持足夠長的時間,你就可以見到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事情。我花了89年才有了這樣的經歷,但對於每分每秒都在交易的市場來說,(這樣的)新聞會令市場產生巨大的反應。
這(市場)不像是地產、農場或是類似的事情,它必須要有一個價格….當然昨天市場觸發了熔斷機制。
這不是1987年的10月19號,但這是一個信號,一個實際上由新冠病毒和一周內油價情況誘發的信號。我的意思是這是一記厲害的組合拳。
問:這讓你想起其他類似的情形麼?
巴菲特:我當然經歷過很多次恐慌,在1987年10月19日前後恐慌籠罩著華爾街。10月19日星期一交易結束時,市場一片恐慌。當時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從事清算交易的很多重要的公司都破產了。
第二天早上,(本應該)給到芝加哥清算所的支票都沒有完成。早上晚一些的時候,可能是Phelan (紐交所當時主席)做的決定,說我們會繼續開市,但實際情況已經很糟了。這(種情形)當然就是金融恐慌了。
(還有一次)有3500萬人,在9月1號還根本不擔心他們在貨幣市場基金裡的錢,而9月15-16號的時候…
問:哪一年?
巴菲特:2008年,當然是2008年。當時有3.5萬億的資金留存在貨幣市場基金中,相當於整個受聯邦保險公司(FDIC)擔保的銀行存款的一半。
雖然人們認為這些資金等同於現金或者銀行的存款,但實際上這些是沒有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擔保的。
我記得當時我在參加一個生日party。雖然我不投資貨幣市場,但是我的朋友們都投資貨幣市場基金。他們都在討論這件事,就像討論他們平時討論體育賽事一樣。
當時人們都很恐慌,幾天之內有有1750億的貨幣基金被贖回。Hank Paulson (亨利.保爾森,時任財政部長)做了一件非常正確的決定。他當時使用了外匯穩定基金來穩定貨幣市場,雖然外匯穩定基金其實是30年代因為黃金的重新估值而設立的。
這些措施使得這3.5萬億的貨幣基金(市場)得以穩定。因為這些貨幣基金持有的都是(短期的)商業票據,如果(借款者)無法展期這些商業票據,那一切都完了。當時的情況可比昨天發生的事情嚴重多了。(本段訪談由王譯女士翻譯)
1987年股災,大筆買入可口可樂
巴菲特在訪談中提到了1987年和2008年,1987年那次股災,美國股市大幅下跌。
在暴跌那一刻,巴菲特可能是整個美國唯一沒有時時關注正在崩潰的股市的人。巴菲特的辦公室裡根本沒有電腦,也沒有股市行情機,他根本不看股市行情。整整一天,他和往常一樣安安靜靜呆在辦公室裡,打電話,看報紙,看上市公司的年報。
過了兩天,有記者問巴菲特:這次股災崩盤,意味著什麼?巴菲特的回答只有一句話:也許意味著股市過去漲得太高了。
暴跌這一天,巴菲特剛剛重倉的所羅門公司產生7500萬美元的損失,巴菲特財富蒸發3.42億美元。
面對大跌,面對自己的財富大幅縮水,巴菲特非常平靜。
一直到了1988年的秋天,可口可樂總裁唐納德·基奧突然發現有人在巨量買入公司的股票。
經歷了1987年慘澹的一年,可口可樂的股價較之崩盤前的高價低25%,價已經觸及地板價。
當基奧發現所有這些買單均來自中西部的經紀商時,他突然想到了他的朋友沃倫·巴菲特,並決定打個電話給他。
「你好,沃倫,」基奧開始說,「你不是恰好正在買入可口可樂吧?」巴菲特頓了一下,然後說:「巧得很,我正在買入。但是如果你能在我發表聲明之前保持沉默,我將非常感激。」
一旦消息走漏,市場上跟風的投資人會蜂擁而進,股價也會急速飆升。
1989年春天,伯克希爾的股東們獲悉巴菲特動用10.2億美元購買可口可樂的股票,佔到可口可樂公司股本的近7%,也是伯克希爾投資組合的三分之一。
對這家賣汽水的百年老店,巴菲特的出價是5倍市淨率和超過15倍的市盈率,均較市場有溢價。
實際上,巴菲特從童年時代就與可口可樂結緣,他5歲時第一次喝到可口可樂,他甚至花25美分批發來六罐可樂,然後以5美分一個的價錢賣出去。
在接下來的50年裡,巴菲特目睹了可口可樂非凡的成長,但一直沒有出手,即便在1986年,當可口可樂公司的櫻桃可樂,被伯克希爾公司選為年會的正式官方飲料時,巴菲特還是一股可口可樂都沒買。
直到兩年後的那個夏天,最佳的一個時機,巴菲特開始買入。
而暴跌的美股在美國政府救市後,調整了1年多時間,在1989年終於創出新高,並不斷走牛。
2000年:飛速上漲的科技股使投資者忽略了一切
包括他們所投資的企業是否正在賺錢
1987年這次危機,並沒有讓人們真正相信巴菲特的投資理念,當下一次泡沫來臨時,相同的劇本再次重演。
1996年,摩根斯坦利的一份《網際網路報告》,讓撰寫者——瑪麗·米克爾一時成了風頭無兩的人物。
1998年,財經雜誌《巴倫》稱她為「網際網路女皇」;1999年《財富》雜誌稱她是「網絡的先知」;《華爾街日報》將她與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和巴菲特相提並論,稱他們是影響市場的「三大推動力」。
1998年,也是網際網路產業風光無限的一年,當年的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一位投資者直接詢問巴菲特,是否考慮投資IBM、微軟等科技股。
巴菲特說:「有人賺很多錢這個事實並不會困擾我,真的,我的意思是,有人可以用可可豆賺大錢,但我對此一無所知。」
他坦然承認,儘管很欣賞安迪·格魯夫和比爾·蓋茨,但並不知道十年後微軟或英特爾在哪裡,也不想參加「其他人比我有優勢的遊戲」。
到了1999年,網際網路泡沫達到頂峰,那一年是巴菲特一生中最難熬的一段時間。1999年夏天,《時代》周刊公然在封面羞辱巴菲特:「沃倫,究竟哪兒出了問題?」沃倫-巴菲特是網絡股最大的看空者之一,但是事實似乎證明他這次真的看錯了。從1999年下半年開始,網絡股好像成了唯一的熱門股。可口可樂?聽起來似乎是上上個世紀的名詞了。
巴菲特在這封一年一度的信中自我批評道:「我唯一的功課是資本配置(Capital Allocation),而1999年我這門功課的成績是'D'.」
伯克希爾哈撒維公司1999年的淨利潤從去年的28億美元驟降到15.6億美元,這主要是因為巴菲特的重倉股表現差勁:Dairy Queen, Geico Insurance,可口可樂,迪斯尼和美國運通。
在科技股瘋漲100%的年代,它們卻在下跌。
1999年初,伯克夏哈撒維的股價曾到達80300美元,到了2000年初卻只有50900美元,下跌近40%。
也就是在這一年7月,巴菲特在著名的「太陽穀」峰會發表閉幕演講,他指出當前股市的市值已經大幅超過經濟增長,道瓊指數未來17年的表現不會比1964到1981年好多少,除非市場下跌。
然而,市場先生不給面子,科技股依然一片繁榮,1999年標普500指數上漲21%,納斯達克大漲66%,伯克希爾每股市值下跌了近20%,創下自1990年以來第二差業績。
巴菲特也不得不在致股東信中承認這是他個人成績最差的一年。
但他也說,飛速上漲的科技股使投資者忽略了其他一切,包括他們所投資的企業是否正在賺錢。
未能從這輪科技牛市中獲利,讓巴菲特遭到分析師和媒體的口誅筆伐。
只是這些對巴菲特口誅筆伐的人沒想到,市場的打臉來得如此之快,2000年3月,網際網路泡沫開始破裂崩盤,直至2001年全面消退。
在2000年致股東的信中,巴菲特說,去年我們一口氣完成八件購併案,其中有兩件從1999年就開始談,這些案子的金額總計高達80億美元,所有資金完全依靠自有資金支付,沒有舉債一分錢。
2008年:我在買入美國
2008年那次金融危機,至今仍讓很多人記憶猶新,這次危機中,巴菲特同樣大賺特賺。
始於2007年的美國那場次級房屋信貸危機,最終演變成了蔓延全球的流動性危機。在長達一年半的熊市中,不管是科技公司還是實業公司,無論質地好壞,一律被按在地板上摩擦,道瓊指數從頂點到最低點跌去52%。
巴菲特個人資產縮水超過兩成(136億美元),公司淨資產損失115億美元,下跌9.6%,當然,這已經跑贏了大盤。
當市場一片悲觀時,巴菲特於2018年10月在《紐約時報》發表了那篇著名的文章:《我在買入美國》(Buy American. I AM.)。
他在文中再次重複了那句經典的「在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在別人恐懼時我貪婪」。
文章發表前的一個月間,巴菲特先後出手6次,大量買入星座能源、日本汽車廠商Tungaloy、高盛、比亞迪、通用電器等公司股份,伯克希爾持股的富國銀行又以151億美元收購美聯銀行。
在這篇文章發表5個月後,美股開始觸底反彈,迎來了長達十年的牛市。
於是當2008年次貸危機過後,人們驚訝地發現,巴菲特從這次危機中賺取了超100億美元,回報率40%,遠超同期美國政府救助陷入困境的企業所獲得的12%收益。
2008年9月巴菲特對高盛的投資,當時高盛正處在流動性危機中,並且剛剛向美聯儲提交了從投行控股公司轉變為銀行控股公司的申請。
而2011年8月巴菲特對美洲銀行的投資,當時美洲銀行在次貸危機中遭受重大損失,深陷資本充足率不足的困境,投資者對其信心跌落谷底,股價僅為次貸危機前的1/3。
巴菲特選擇在這些企業股價基本都已跌落至歷史性的低點時買入,並且一部分他所買入的,是附帶著高股息保障的優先股,而且可以在合適的時機,以原先約定的價格轉成普通股,近幾年,他對美洲銀行不斷增加的持股,就緣於這個轉換。
因此,由於他手握巨資,在危機所處的有利位置,伯克希爾在危機中又一次成了贏家。
編輯:慧羊羊
主編:六 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