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報記者 唐軍 | 武漢報導
7月7日,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召開第118場新聞發布會,出臺了《關於加快湖北省大健康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推出了30條政策措施,加快大健康產業發展。其中,對獲得國家一類新藥生產批件的企業,每個產品給予3000萬元獎勵。
湖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袁德芳介紹說,在該意見中,湖北省特別提出了十大重點任務:抗病毒藥物研發聯合攻關、高端醫療裝備進口替代、中醫藥振興發展、新興醫療快速成長、健康食品提檔升級、康養產業融合發展、健身康體消費升級、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提升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產業集聚集群發展。
顯然,疫情後的湖北,機遇與挑戰並存。特別是武漢,迫切需要補短板、強弱項,要建立與國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社會公共衛生健康服務體系。
武漢大學經濟系主任、新民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羅知教授在接受中國房地產報記者採訪時說:「疫情讓國家籌劃在武漢建立國家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醫學中心,這是武漢的一個重大機遇,將會帶來更多的產業集聚。」
順應城市發展與人民生活品質提升的要求,武漢國家級大健康產業發展藍圖日漸清晰,蓄勢待發。
━━━━
武漢光谷南產業新地標
6月29日,打造中部地區大健康產業新地標動員大會召開,武漢市江夏區委書記王清華表示:黨的十九大將「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湖北省武漢市將光谷南大健康產業園作為產業發展「驅動核」的重要板塊來謀劃建設,這些政策導向對發展大健康產業是一個重大利好,大健康產業將是武漢疫後經濟重振的「起步彈跳器」。
為此,武漢市江夏區提出,全速推進光谷南大健康產業園建設,要以全球視野,堅決扛起「國家戰略、湖北貢獻、市級項目、江夏擔當」的歷史使命,吹響「集結號」、奔赴「新藍海」、搶抓「窗口期」,要大手筆做規劃、擂徵拆、招項目、搞建設、籌資金,力爭用十年時間,把光谷南大健康產業園建成千億級產業集群,打造中部大健康產業新地標。
2019年,為認真落實健康中國和健康湖北的要求,武漢市選址江夏區鄭店街,規劃建設光谷南大健康產業園,面積85平方公裡,按照「一園三區、產城融合、藥械聯合、醫養結合」的產業定位,全力打造武漢市第五個國家級產業基地。
目前,《武漢市光谷南大健康產業園總體規劃(2019-2035年)》已通過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技術部門進行上位規劃對接、指標校核和技術審查。按照規劃,到2030年,力爭實現園區大健康產業總收入達到1000億元,聚集規模以上大健康企業200家,建成千億級產業集群。
「2020年力爭招引落地規模以上大健康企業10家,實際到位資金200億元,實現投資50億元」武漢江夏區委負責人懷著迫切的心情說:「我們要快馬加鞭抓建設,日夜兼程搶進度,儘快形成『塔吊林立、機器轟鳴、車水馬龍、人頭攢動』的火熱場景。」
中國房地產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光谷南大健康產業園已經籤約國藥中生、泰康集團、東湖高新、當代集團等大健康項目10個,投資額529億元,已有6家籤約項目開工建設。園區的徵地拆遷工作已經推進,已完成了啟動片區約3000畝、447戶、16萬平方米的房屋拆遷,並對1000畝土地進行了平整工作。
據悉,光谷南大健康產業園2020年上半年已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約1.2億元;完成工業投資8.25196億元。國藥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中生武漢生物實驗室及生產車間(新冠肺炎疫苗車間)土建已封底,預計8月30日竣工。百白破聯合疫苗車間項目正在進行打樁工作,預計2021年7月完工。六價輪狀病毒疫苗車間已經竣工,預計2020年7月開始試生產,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九州通中加醫藥園1月至5月累計產值為6.70億元。
━━━━
高起點的大健康產業
袁德芳介紹說,目前,湖北省大健康產業規模已超過4500億元,輻射醫療衛生服務、醫藥製造與銷售、健康養老、休閒養生和健康體育的大健康產業體系基本形成。
而武漢則已成為華中大健康產業核心集聚區,發展藍圖已經顯現。
湖北省發改委負責人表示,要充分發揮武漢光谷生物城的引擎作用,圍繞創新藥物和高端醫療器械產品研發、技術平臺支撐和產業鏈協同創新、企業孵化和總部經濟建設等,大力推進「環同濟—協和」高端醫療產業集聚區、光谷南大健康產業園、漢陽大健康產業發展區、武漢長江新城國際醫學創新示範區等集群集聚發展,努力將武漢打造成為全國大健康產業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目前,隨著邁瑞、華大、聯影等行業領軍企業齊聚,武漢光谷生物城已聚集500餘家生物醫療器械類企業,成為國家生物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區、大健康產業研製高地。
而《武漢市光谷南大健康產業園總體規劃(2019-2035)》正在批前公示,其規劃的發展目標是:中部領先、全國一流、世界知名的健康產業基地、中國醫療器械創新生產基地典範,集研發、生產、生活、體驗、休療養於一體的高品質產業園區。
「這次疫情讓國家籌劃在武漢建立國家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醫學中心,這是武漢的一個重大機遇,將會帶來更多的產業集聚。」羅知教授在接受中國房地產報記者採訪時說:「從目前發展的態勢看,我覺得武漢的大健康產業前景很值得期待。」
羅知認為,武漢醫療康養產業已經有很好的基礎,目前上市公司、醫療設備、生物公司數量較多,周邊也有很多配套企業。而無論是醫學還是生物領域,武漢都有很好的研發資源、醫學人才,後備力量充裕。
目前,很多知名企業的大健康項目都已在武漢落戶,這將對武漢的大健康產業產生極大的推動。
武漢當代科技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漢當代集團」)是率先挺進光谷南大健康產業園的企業之一,公司依託旗下生物醫藥板塊優勢,進一步拓展產業鏈,在光谷南大健康產業園區投資運營「中美國際大健康產業園」,其投資主體為國內首個由美方主導投資的生物健康產業園,業務方向主要為醫療設備診斷、生物農業、健康醫療,致力於打造生產、生態、生活融合發展的國際產業園區與國際社區。
武漢當代集團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們中美國際大健康產業園一期「舒緩治療產業園」已經開工建設,將重點圍繞舒緩治療領域、生物晶片領域,打造國際一流的舒緩醫療產業聚集區,計劃將技術最先進的腫瘤舒緩放療藥物從美國搬遷落戶到園區,填補國內該領域空白。」
坤鼎(武漢)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冬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們覺得武漢光谷南大健康產業園的產業規劃很好,我們進入園區後,首先根據園區的產業規劃,在方向上進行了適度的調整,目前定位在藥械結合的方向,進行開發運營,我們園區總體規模為700多畝,分幾期開發,規劃為集藥械生產、研發、商服、物流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園區,在商服方面,我們還將打造辦公、會議、培訓等一體化服務,物流方面,是為入園的企業生產物資、醫療耗材等做好配套服務。
━━━━
期盼政策甘霖落地
坤鼎集團進入武漢光谷南大健康產業園,首先是看好了其良好的發展前景。
楊冬認為,後疫情時代,全球市場對大健康產業的需求增強迅猛,而武漢在去年就把大健康產業作為一個重要產業做了宏觀規劃,具有很好的產業基礎。特別是武漢光谷生物城已經初步形成大健康產業的集群,光谷南大健康產業園可以與之差異化發展,形成產業協同,武漢光谷生物城的入駐企業如發展的速度快,需要更大更新的生產研發場所,可以轉向光谷南尋找更為寬裕的發展空間。
然而,中國房地產報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率先進入園區開發運營的企業感到,光谷南大健康產業園扶持政策落地遲緩,園區服務也不盡人意。
一位企業老總向記者頗為焦慮的說:「武漢市是疫源之地,疫情暴發後,中央也提出了給湖北省武漢市一攬子的扶持政策,有些扶持優惠政策也在出臺,但我們還並未切身享受到相關扶持政策,例如信貸優惠、購買物業補貼、租金減免等方面,我們在全國各地都有園區運營,感受到長三角地區對優惠政策的落實比武漢更快,也更到位。」
針對園區企業感到政策醞釀期長、落地執行較慢等問題,羅知告訴記者說:「這或許與地方政府的辦事效率有關,江浙一帶本來民營經濟就發達,營商環境、政務環境都是全國一流的,武漢確實和他們還有差距。」
在中國房地產報記者調研中,一位已入園投資的企業負責人透露:「地方政府在光谷南大健康產業園的相關規劃、土地儲備、徵地拆遷等方面的力度較為緩慢,則直接影響了公司產業園二期的前期各項工作的推進。」
武漢市江夏區相關負責人則坦陳:與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上海張江藥谷、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和武漢光谷生物城對比,我們存在思想不夠解放、機制不夠健全、擔當不夠主動、推進不夠快速等方面的較大差距。他表示,今年要全力騰出建設空間,狠擂徵地拆遷,力爭今年拆遷100萬平方米,實現從「項目等地」到「地等項目」。
楊冬告訴記者說:「我們希望地方政府能夠有專業的服務平臺,為入園企業做好配套服務,因為健康醫療器械的生產與經營,需要有專業的許可證書,在申報資質證書方面,如果有政府的跟進服務會更好一些。」
而全球疫情持續暴發,讓園區企業在海外市場的招商合作受阻,特別是與美國企業的合作進度不及預期。這也讓園區發展面臨挑戰。
楊冬說:「在招商運營方面,受疫情的影響,商家產生觀望心態,有意向到園區的企業對投資武漢舉棋不定,心存顧慮。」
顯然,在園區的環境與景氣營造方面,則需要政府與企業攜手創建。
武漢市江夏區政府表示,今年將搶抓國家支持湖北的政策窗口期,爭取更多政策、資金、項目落地大健康產業園,加快推進規劃編制,加速推進已供地項目開工建設。要全員上陣,千方百計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國土、發改、科經、商務、水務、電力、環保、各平臺公司以及鄭店街、開發區等單位要在區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協同推進、合力攻堅,盡全力支持大健康產業園的發展和建設。
責任編輯:李紅梅 曹冉京
審讀:戴士潮
中國房地產報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以及任何形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