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0月19日20時53分訊(記者 李天春 羊華)網信+網媒+大V=億萬流量。
由中央網信辦網絡社會工作局、重慶市委網信辦共同主辦的「助力決戰脫貧攻堅——網絡名人看重慶」活動,獨具匠心地將三者疊加,邀請網絡名人走訪渝東南邊遠山區,為脫貧攻堅傳遞好聲音。
10月14日-17日,來自全國各地的25位網絡名人由重慶主城出發,馬不停蹄奔走黔江、秀山、酉陽17個扶貧點。
高頻的走訪,走心的拍攝,真情的感言,火爆的帶貨,爆款的作品……網絡名人通過自媒體和重慶各大網媒的報導,讓這次扶貧紀行成為現象級的爆款公益活動。光是在微博平臺,就創造了高達1.8億次閱讀,加上抖音、頭條和各大媒體的傳播轉化,累計流量突破2億。
組織+
大V們將最大的「贊」獻給重慶
如果點讚有大小,大V們都將大大的「贊」送給了重慶。
一是因為網絡名人助力脫貧攻堅活動有創意、有意義;二是主辦方組織水平高,讓大V們感到不虛此行。
10月17日,網絡名人在「全國扶貧日」這天結束了渝東南之行,感動之餘,回味良多。踏上歸程,均戀戀不捨。
重慶行期間,貢獻了數篇百萬爆文的博主「風吟天下」,寫下了頗具代表性的臨別贈言:「此次重慶之行,深受感染。看到了這裡幹部群眾的工作幹勁,看到了這裡脫貧攻堅工作的喜人成績。重慶脫貧攻堅工作,是因地制宜、以點帶面、均衡發展,同周邊市縣形成一體化發展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形成了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相互促進發展的格局,從而實現了脫貧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圓滿完成。重慶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因地施策、創新突破與區域經濟一體化融合發展相結合,在完成脫貧扶貧工作的過程中,形成了區域經濟的長效發展機制,從而也保障了脫貧扶貧的長效成果。」
為了更紮實地沉到脫貧攻堅的最前端,也為了嚴肅嚴謹地採集扶貧經驗,這次渝東南之行,主辦方經過深入踩點,選取了17個各有寓意的點位,包含了網絡扶貧、金融扶貧、產業扶貧、交通扶貧、教育扶貧、旅遊扶貧等扶貧工作的各個方面,讓大V們在最短的時間裡,高效高質地了解並推送文章,將「好聲音」快速傳遞出去。
譬如,選點酉陽車田鄉,這是苗族為主的鄉鎮,在脫貧攻堅路上,選擇了農旅融合和產業扶貧之路。前者打造出了民宿鄉村遊;後者則通過苗繡,推廣了苗家文化和實現了產業扶貧。大V們被苗家繡娘勤勞致富的精神感動,紛紛號召粉絲購買苗繡工藝品,為扶貧助力。
「主辦方組織工作太用心了,我們四天時間,採訪主題不帶重樣的;流程也挺合理,案例也很典型,儘管很累,但大家沒走彎路,走訪的每分每秒都沒被浪費。」大V們在結束渝東南之行時,均給予了較高評價。
話題+
走訪渝東南貢獻25篇百萬爆文
大V的背後,是百萬級粉絲;25位大V加起來會怎樣?
此次「助力決戰脫貧攻堅——網絡名人看重慶」活動,就是一個極好的檢驗窗口。25位網絡名人,短短4天時間,就製造了25篇百萬爆文。
重慶市委網信辦相關負責人說,這25位網絡名人,都是口碑佳、有思辨力、關心百姓疾苦的正能量大V。
事實也正是如此,25位網絡名人不顧舟車勞頓,每到一處,都通過各自自媒體的定位,選取角度進行採訪,並在第一時間寫就黔江、秀山、酉陽脫貧攻堅的見聞。所有博文、推文、短視頻作品,語調都充滿深情,也代入了自己的觀點,有意識地為粉絲製造渝東南脫貧攻堅的話題。
「半杯餿茶」發出的第一篇預告博文,吸引了超過300萬閱讀;整個渝東南之行,「半杯餿茶」老師也是百萬級作品較多的一位,共有5篇。他寫的「秀山物流園」一文,也獲得了158萬閱讀。
「司馬平邦」注重從人文角度、從細節入手分享見聞,他對重慶脫貧攻堅給予了八字評價「樂觀強悍,說幹就幹」。一路上,「司馬」老師拍攝了不少細膩的圖片和視頻,在秀山東坪村,他為一位74歲的老農拍攝了一組照片,吸引了116萬閱讀。
重慶本土自媒體達人「大廚蔡光江」一則黔江雞雜的視頻,則被微博官方推到了熱門。
「周君良」是大V中的長者,年紀雖大思想卻很潮。他是貴州人,對重慶鄰居的喜人變化由衷高興。周老先生通過聲情並茂的創作,貢獻了數篇百萬爆文。
截至本網發稿,25位網絡名人黔江、酉陽、秀山之行,共創作了25篇百萬爆文,其中300萬+一篇,200萬+三篇,話題文章微博總閱讀量達1.8億。
華龍網專題、PC端及客戶端的系列稿件點擊率超過1000萬,華龍網新重慶客戶跟隊記者採寫的報導,也有多篇點擊率超過50萬+,如《黔江之行處處暖心 網絡名人用「百萬級作品傳播扶貧好聲音》,瀏覽量62.5萬;《從「三千絲」到三千萬 一個秀山理髮師的電商逆襲》,瀏覽量50.4萬;《深入酉陽發現新農村之美 「世外桃源添全新註解》,瀏覽量51.8萬等。
加上其他媒體矩陣的報導,本次「網絡名人重慶行」總點擊率超過兩億。
人氣+
公益帶貨粉絲爭購渝東南特產
大V們對重慶的認知,多停留在魔幻夜景和立體景觀上,渝東南走了一趟,給了他們更多的發現。
四天時間,馬不停蹄走訪黔江、秀山、酉陽17個脫貧攻堅點位,一次次刷新了大V們對扶貧工作的看法。
邊遠的山鄉,密集的走訪,好幾位網絡名人都不適應山路,出現了暈車現象。然而,一到下一個走訪點,他們又精神抖擻地投入了採訪、拍攝、創作。
大V們被淳樸農民的奮鬥精神感動,沒有任何謀劃,主辦方也沒有任何要求,他們紛紛自發扮演起了「帶貨天團」。
「江寧婆婆」拍攝了一組酉陽車田鄉的苗繡,一個小時就導致其中一組苗繡產品斷貨。
「開水族館的生物男」通過特寫手法,拍攝了不少渝東南的特產,很快,粉絲就開始留言「要貨」。為了增強互動,這位被戲稱為「水哥」的大V,還自己出獎品,讓粉絲多多轉發,多參與扶貧愛心購。沒過多久,粉絲就紛紛要求「水哥」聯繫補貨。
不少大V還成為了「線人」,媒體、電商紛紛通過他們,或想到渝東南跟進採訪,或想建立長期合作。
影響+
扶貧看變化渝東南最有代表性
網絡名人能否與「脫貧攻堅」產生化學反應?答案是肯定的。
「助力決戰脫貧攻堅——網絡名人看重慶」,是由中央網信辦網絡社會工作局、重慶市委網信辦共同主辦的主題活動,採取了網信+網媒+大V的獨特模式。
重慶市委網信辦相關負責人說,這是最好的裂變式傳播。
一方面,網絡名人經過了精挑細選,不僅口碑好,且各有所長,有的關愛社會人文,有的專注垂直領域,有的擅長直播帶貨。將不同調性的大V請到一起,讓億萬網友有機會看到重慶脫貧攻堅的生動實踐。
另一方面,中央網信辦選擇重慶,選擇渝東南,也很有寓意。「養兒不用教 酉秀黔彭走一遭」,足見渝東南當年發展是多麼的滯後。
上世紀八十年代,拍攝於此的紀錄片《窮山在呼喚》,直接開啟了全國各地的扶貧工作。
脫貧攻堅看成效,渝東南更具代表性。
這一想法,引起了大V們的濃厚興趣。最終,來自全國各地的25位網絡名人相聚渝東南,圓滿完成了這趟公益紀行。通過中央和重慶兩級網信部門的精心組織和各大媒體的跟進報導,大V們通過一篇篇爆文和一次次帶貨,不僅將渝東南扶貧的經驗成果推薦給了億萬網友,還直接幫忙建立了農特產品的新渠道。
「重慶不虛此行,重慶值得再來。」是大V們共同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