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賽博朋克2077》發售日期不斷接近,相關的遊戲內容也逐漸曝光,「賽博朋克」一詞,也被更多的人所熟悉。與此同時,騰訊和網易也乘著這股熱度,發布了自己賽博朋克風格的新遊戲——《代號:SYN》和《代號:T》
霓虹燈、義肢、人體改造、紅藍色調、高科技、擁擠的街道、亞洲面孔……這些都是在賽博朋克風格的作品中常見的元素,但是只要擁有這些元素,就能被稱之為「賽博朋克」嗎?「賽博朋克」究竟是什麼?我個人認為,想要理解「賽博朋克」,需要從「朋克」這個詞入手。
觀前提醒
作者能力有限,文章內容可能有所出入,如果各位發現存在紕漏之處,還望指正。
朋克的起源
在六十年代,美國正流行著progressive rock(前衛搖滾)。前衛搖滾十分注重音樂的複雜和技巧,音樂中包含著十多分鐘的solo(吉他獨奏),有的歌曲甚至長達四十分鐘。當時前衛搖滾的代表樂隊包括Yes、King Crimson……當時的搖滾樂逐漸商業化,成為主流,但與此同時,樂隊也漸漸失去了搖滾的「初心」——搖滾的敏感性以及抗爭性。
這一時期,英國卻與美國形成鮮明的對比。此時的英國經濟蕭條,失業率高長期處於低迷的狀態。正當人們滿懷著憤恨卻無處宣洩之時,一支樂隊竟然大膽地在自己專輯"GOD SAVE THE QUEEN"的唱片封套上,把英女皇的眼睛和嘴巴用封條封住。他們在歌曲中將女王忠實的臣民描述成了白痴,宣洩著自己的憤怒,控訴著這個社會,大膽地唱出「There's no future」(這裡沒有未來)。這支樂隊便是「sex pistols」(性手槍),這支樂隊也是「朋克」的起源。一時之間,「朋克」迅速成為一種潮流,人們紛紛效仿。
性手槍大膽的作風前無來者,他們宣洩著心中的不滿和憤恨。雖然這支樂隊存在的時間很短,但它在搖滾樂壇上的造詣卻是舉世矚目的。
朋克的發展
朋克搖滾與前衛搖滾截然不同,朋克追求著簡潔而有力,用三個和弦,完全沒有修飾、直接有力地將自己的想法「砸」在別人的頭上。在當時的環境下,朋克也被賦予了反叛的特點。反叛傳統、反叛制度、反叛一切毫無激情的事物。簡簡單單的歌曲,發洩著自己的不滿、訴說著人性的美醜、歌頌著值得歌頌的一切、挑戰著一切成文的規矩。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朋克已經從搖滾樂,演變成了一種行為藝術。男人梳起莫西幹頭,女人將自己的頭髮剪短,甚至剃光;他們穿上畫有骷髏標誌的上衣,帶有窟窿的牛仔褲,鼻子上穿洞掛環,身上塗滿靛藍的螢光粉……他們這麼做是為了吸引人們的眼球嗎?不是的。就算所有人都用鄙夷的眼光盯著他們,他們也不以為然,這就是他們的「個性」,他們想要表達自己的「個性」,而不是為了「個性」而「個性」,這就是「朋克」。他們代表著人類發展方向的一種可能性和多種可選擇性,是人類多重矛盾集於一身的直接反映。
賽博朋克
「賽博朋克」,可以用簡簡單單地六個字形容——「高科技,低生活」。「賽博」一詞,來源於「Cybernetics」(控制論)。控制論是一門研究機器、生命社會中控制和通訊的一般規律的科學。
所以賽博朋克的設定中,常常可以見到大量的機械和高科技產物。在這樣的世界裡,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富家子弟生活在光鮮亮麗的「上層」,享受著科技帶來的成果,也擁有著近乎無盡的生命;而貧困的人則生活在陰暗的「下層」,每天飽受著飢餓之苦,每天還需要躲避不知從何而來的攻擊。各個階級之間矛盾不斷激化,仿佛隨時會爆發一場革命。
賽博朋克風格的作品中,往往充斥著大量的反烏託邦和悲觀主義,布魯斯·斯特林曾這樣描述賽博朋克:「待人如待鼠,所有對鼠的措施都可以同等地施加給人。閉上眼拒絕思考並不能使這個慘不忍睹的畫面消失。這就是賽博朋克。」而我們往往是以一個底層人民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感受這個世界。除了時代背景不同外,「賽博朋克」的世界幾乎與七八十年代的英國沒有什麼差別。
新的「內核」
賽博朋克的內核從「反抗」,逐漸演變為對人類本身的探討。如果人類的一切肉體都可以被機械替代,那麼,人類的特質究竟是什麼?人類究竟是什麼?
1982年的電影《銀翼殺手》,便探討了人類與機械的界限。電影的主角身為銀翼殺手,需要去追殺四個逃回地球的仿生人,防止他們傷害人類。但是仿生人想要在自己短暫的生命中像人類一樣活著,而追殺仿生人的銀翼殺手卻漸漸地喪失人性,那麼誰才更像人類?在影片的最後,仿生人羅伊向主角展現了最崇高的人性,他的右手被釘子刺穿,左手握著象徵和平的鴿子,在救下主角,放飛和平鴿後,他最終平靜地死在雨中,宛如耶穌在世。
總結
經歷一段時間的發展,「賽博朋克」從反抗,最終回歸到對「人類」這一存在的探討。賽博朋克不僅僅是科技和破敗環境的混合物,也不僅僅是五顏六色的霓虹燈和奇形怪狀的義肢的合體。它的內核早已發生了變化,在賽博朋克的設定下,人類的存在愈顯重要,人性的光輝也更加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