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工藝大放異彩的今天,還有一些老手藝,靜靜地儲存在各自的角落裡,散發著獨屬於它們的魅力……
交通欠發達的過去,但凡是靠水路順江而下的物資,都在這一帶停泊卸貨。人多成群,群集成市,貨來人往的繁榮也造就了這一帶各個行業的興盛。
曾經盛極一時的竹蔑行業,也在這一帶落戶生根。在塑料製品未出現的年歲裡,竹篾在人們的生活裡扮演了絕大部分的角色,筐、簍、籃、椅、篩、竹床……
幾經更替的年歲裡,沉澱至今,竹蔑匠人在界埠老街還做著生意的,已只剩下黃言根這一家。
走進界埠老街的竹篾店,今年59歲的黃言根一手握著篾刀,一手推著竹片,動作嫻熟,只見他不急不躁地將竹片徐徐推進,左右手同時輕微抖動發力,竹子在他手下好像變得十分乖巧。
黃言根從17歲開始就從事篾匠這項工作,至今已經40多年頭了。記者看到黃師傅能將竹子製成各種規格的竹篾,篾在手指間翻飛逐漸成型,變成一個個精美別致的竹編手工藝品。
黃言根喜靜,經常一個人靜靜地編著竹器,有的時候還放點歌聽,哼哼小曲。手藝,與他而言,不為謀生,而是深入骨血的每日功課,構成了日出日落的工作,與心臟血液同生共息。他做得最多的,還是竹筐和各個尺寸高矮的竹椅子。
瞧!這一排溜的竹椅,還有難得一見的小孩子站兜。
篩子現在實在是用的人少了,大大小小的,卻是我們童年記憶裡用來曬各種果乾、薯幹、南瓜幹、茄子幹的,鄉愁滿滿。
黃師傅告訴記者,從他17歲起,便在這裡落地生根的做著竹蔑生意。八幾年的時候,忙得停不下來,從桃溪竹篾廠單幹後,他和朋友5個人合夥開鋪。到2000年後,慢慢生意就變淡了。
篾匠手藝是一門細緻活,要經過多年磨練才能達到將竹子編成像曬席、簸箕、米篩、竹籮、簍子、鬥笠、背簍、畚箕這樣極具美感的竹製品。
竹子不比其他,分割的時候會有許多小細碎,稍有走神,手就會被刺出血來。年數長了,黃言根的手也漸漸麻木了,既然選擇了這份行當,磨起泡、扎小刺這些他也不再放在心上。
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竹製品已淡出人們的視野,竹篾匠這種傳統手藝也隨之漸行漸遠。說到這, 黃師傅深有感觸,他說:「現在年輕人越來越少將傳統手藝看在眼裡,我之前帶了幾個徒弟,跟著我學幾年出師之後,到現在都改行了。」
現在他的後代也沒有人來承繼家業。手藝人靠手藝吃飯,但要發家致富的極少,不鹹不淡養家餬口的行當,小輩們自然是看不上的。
兒女都在縣城工作,黃師傅現在和妻子孫輩,每天送完孩子上學,就來做做事打發時間。來買的也多是多年往來的老人,需要竹椅子、竹筐什麼的會提前打電話預訂,多半是用慣了。老街的小巷,多是清冷,半掩的門內,只有老人在沉默地磨著竹椅的稜角。
黃言根覺得,現在還堅持做竹篾,也習慣了,能做一天是一天,賺一點賺一點,其實竹製品經久耐用,像竹床竹椅竹蓆,夏天用比較涼爽,很符合環保、綠色家居的生活理念。
世易時移,真誠希望民間有更多像黃言根那樣傳統藝人,堅守傳統手工藝的同時,也倡導綠色環保,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來源:微新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