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7日電(中國證券報記者趙白執南)海關總署7日公布,按美元計價,11月我國出口2680.7億美元,同比增長21.1%;進口1926.5億美元,同比增長4.5%。其中,出口增速創下2018年3月以來新高。
出口增速已經連續多個月超出預期,這樣的景氣能持續多久?
(圖片說明)數據來源:海關總署網站
(小標題)出口緣何持續高增?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按人民幣計價,11月份,我國外貿進出口3.09萬億元,同比增長7.8%。其中,出口1.8萬億元,同比增長14.9%;進口1.29萬億元,同比下降0.8%;貿易順差5071億元,同比增加92.6%。
按美元計價,11月份,我國外貿進出口4607.2億美元,同比增長13.6%。其中,出口2680.7億美元,同比增長21.1%;進口1926.5億美元,同比增長4.5%;貿易順差754.2億美元,同比增加102.9%。
從具體分項來看,機電產品、紡織品和塑料製品等出口增長,服裝、鞋靴和箱包等出口下降。
(小標題)數據來源:海關總署網站
前11個月,我國出口機電產品9.57萬億元,增長5.4%,佔出口總值的59.3%。其中,出口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1.31萬億元,增長10.7%;手機7706.7億元,下降0.7%;汽車(含底盤)975.4億元,下降3.7%。
同期,出口包括口罩在內的紡織品9892.3億元,增長33%;服裝8610.7億元,下降6.2%;塑料製品5277.8億元,增長20.1%;家具3650.7億元,增長11.2%;鞋靴2189.4億元,下降21.3%;玩具2104.8億元,增長6.8%;箱包1279.5億元,下降23.8%。
此外,出口成品油5593.2萬噸,減少6.9%;鋼材4882.6萬噸,減少18.1%。
從貿易夥伴來看,前11個月,我國對東協出口2.37萬億元,增長7%;對歐盟出口2.45萬億元,增長7%;對美國出口2.82萬億元,增長6.9%;對日本出口9004.3億元,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對韓國出口7053.3億元,增長1.6%。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表示,一方面,年底迎來海外主要節日,帶動節日需求高增;另外一方面,海外疫情再度升級,部分國家再次加強管控,學校工廠再度關閉。因此國內作為今年全球生產替代的中堅力量,可能將再次接力全球製造。中國製造業PMI中新出口訂單指數近三個月不斷高增,顯示出口增長動力依舊強勁。
「中國是最早走出疫情的,生產也最先恢復。」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李奇霖認為,相比於宏觀的出口數據,一些偏中觀的行業指標,更能體現出口的火爆。最典型的是出口貨櫃運價指數。6月初至今,不到半年的時間裡,中國出口貨櫃運價綜合指數(CCFI)上漲了36%。有些熱門航線運價的漲幅更大,比如同期美西航線運價上漲幅度達55%。
(小標題)景氣會持續多久?
李奇霖認為,從總量層面看,決定出口能否維持的,是海外的總需求情況。中國製造的地產後周期產品,如家用空調、冰箱和洗衣機,出口將繼續有韌性。另外,在人民幣對美元快速升值的同時,一攬子匯率目前還比較穩定,不用過度擔憂匯率對出口的影響。
「從中長期角度看,及時控制疫情除了給中國帶來轉移的訂單外,還會有產業鏈轉入。」李奇霖強調,這次疫情發生後,中國展現出驚人的效率,這會提高對跨國企業的吸引力。轉移過來的產業鏈,後續會對中國出口持續作出貢獻。另外,出口高景氣持續,除了能夠直接為經濟復甦提供動力外,還會帶動製造業投資,製造業投資將是中國經濟回升的下一個動力。(完)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