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魚怎麼養?做好這五個方面,新手就能輕鬆養到爆缸

2020-12-16 草缸養魚蝦

【前言】孔雀魚是眾多熱帶觀賞魚的一種,因其婀娜的體態與豐富的色彩,孔雀魚素有「水中仙子」的美稱。

孔雀魚又名鳳尾魚,顧名思義,其最漂亮的地方當屬尾部,也就是尾鰭。孔雀魚尾部形狀多樣,常見的有燕尾、圓尾、琴尾和旗尾等,顏色基本為黃、淡綠、淡藍和藍四種。孔雀魚的尾部長度就佔據體長的一半以上,每當遊動的時候,孔雀魚的尾部就如同一把正在輕輕搖動的扇子,異常的美麗。

由於出色的外表,孔雀魚吸引了很多水族箱愛好者的目光,進入了水族寵物優選之列。通常,孔雀魚體長約4到6釐米,因此選擇較小一點的水族箱即可。我們一般都會選擇養雄魚,因為雄魚的顏色會更豐富漂亮一些,不過,要想體驗孔雀魚生小魚的樂趣,雌雄搭配飼養才可以。

相比於其他熱帶魚,孔雀魚算是十分容易飼養的,可謂是養魚新手的佳選。孔雀魚雖然易上手養,但是養的過程中也要講究方法。根據自己的養殖經驗,總結了以下幾點注意事項。

養孔雀魚,水的溫度必須保證。

孔雀魚雖然屬於熱帶魚,但是也不需要養殖在過熱的水中,它最適宜生活在22℃到24℃的水溫中,因此我們只需放在室溫中養殖即可。

當然如果生活在北方,冬天天氣較涼,水族箱裡還是要安裝恆溫加熱器來保持水溫,加熱棒也不是必須要安裝的,孔雀魚的適應能力還是較強的,在16℃的水中依舊可以很好的活著,當然,就是活的不會很舒服。安裝加熱棒是為了保證孔雀魚可以舒適的生活。

良好的水質對孔雀魚來說也很重要。

魚在水裡生活,適宜的水質是保證魚健康的最基本條件。孔雀魚適宜生活在微鹼性的水中,由於習性原因,微鹼性環境更適合孔雀魚生長繁殖。微鹼性的水也不能直接養魚,同樣也要養水。

魚生活的環境不但需要有水,水中還必須建立益生菌菌落,營造一個水生態環境,讓魚活的更滋潤。孔雀魚極易成活,耐受性極強,在乾淨的水中可以存活,在汙水環境下與鹽水環境下同樣可以生存,但是也要注意限度,鹽度過高、水質過差,孔雀魚也是會死亡的。畢竟我們把孔雀魚是當做寵物養的,作為主人,我們勤勞一點,多給魚換換水,儘量讓孔雀魚過的舒適一點。

雜食性的孔雀魚餵食要合理。

是雜食性的,對食物要求較低,可以吃人工合成的魚食,也可以吃活餌、水蚤、水蚯蚓等,其中水蚤和水蚯蚓是孔雀魚的最愛。

雖然說水蚤和水蚯蚓是孔雀魚最愛吃的,但建議不要直接投餵不明來路的這種活食。水蚤是駝形線蟲的寄主,如果孔雀魚吃了被駝形線蟲寄生的水蚤,對魚的生長是十分不利的。當然,自己用綠水繁殖的水蚤是不用擔心這個問題的,但是如果是買的話,則無法保證水蚤的來源。

作為食物來說,水蚯蚓的營養價值可以說是相當高。可以把活體蚯蚓扔在水族箱裡,讓孔雀魚捕食,既鍛鍊了魚的靈活性,又保證了食材的新鮮,魚的生長也會加速。

但是,水蚯蚓基本上都是野外抓來的,會有許多細菌,甚至有的蚯蚓體內會寄生蟲卵,活的蚯蚓肯定沒有經過殺菌處理,而蚯蚓飼料也無法判斷是否經過了殺菌、殺蟲處理。

如果孔雀魚吃了沒經過處理的蚯蚓,很可能會引發各種疾病,甚至是死亡。所以,水蚯蚓野採來後有個殺菌檢疫的過程最好。

雖然,人工合成的魚食可能不是孔雀魚最喜歡的,但是營養全面豐富,又經過殺菌消毒的環節,衛生問題得到了解決。這樣的食物魚吃了健康,我們也餵的放心。

關於孔雀魚的混養,同類混養沒問題。

孔雀魚屬於活潑型的,好動,總是喜歡在水裡亂竄,但性情算是比較溫和的,不會去攻擊其他魚類。因此可以和一些小型魚混養,不要和大魚混養,孔雀魚體型較小,容易被大魚當做食物吃掉。混養的魚最好也是喜歡生活在微鹼性水中的,若是喜歡其他水質的魚,長時間混養可能會死掉。

和孔雀魚混養的魚性格最好是溫和嫻靜型的,這樣可以更好的保證魚的觀賞性。小型燈科魚就是很好的選擇,小型燈科魚性格溫和,沒有攻擊性,喜歡的生活環境與孔雀魚也基本相似,這兩種魚混養搭配,簡直就是天作之合。

孔雀魚若是和虎皮魚混養在一起,虎皮魚不吃其他魚類,但是性格活潑,喜歡追逐其他魚類與其嬉鬧,孔雀魚雖然不會被吃掉,但孔雀魚漂亮的魚鰭也會由於虎皮魚喜歡嬉鬧的性子變得不再完整,觀賞性會喪失一半以上,沒有達到混養會更具觀賞性的目的。所以說,混養的魚要先了解生活習性和性格特點,這是十分重要的。

其實個人覺得孔雀魚完全沒有必要混養,可以在水族箱裡養不同顏色的孔雀魚,看起來五顏六色的,遊動起來比起混養不同種類魚更加漂亮。

孔雀魚的繁殖很簡單,爆缸都不難。

雖然孔雀魚雄魚比雌魚要漂亮,但是也不要只養漂亮的雄魚,可以雌雄搭配著一起養。因為孔雀魚不僅容易飼養,繁殖力也是相當旺盛的,因其超強的繁殖能力,孔雀魚被稱作「百萬魚」。

卵胎生的孔雀魚不是產卵,而是直接產小魚。孔雀魚的產仔量是非常大的,而且性成熟早,性成熟後的雌性孔雀魚,可以每個月產仔一次。

當你發現雌魚尾巴與腹部連接處變黑膨脹,而且腹部有很大程度上的鼓起,便可以確定孔雀雌魚懷孕了。這個時候應該給懷孕雌魚單獨準備一個水族箱用來產仔,避免其他一起養的魚乾擾其產仔造成難產。

孔雀魚生產時候的死亡率高,多數情況是難產導致。當孔雀魚難產時,可以用加溫棒加熱水溫,然後水溫自然降低,通過不同的水溫來刺激雌魚,加速其產仔。

想要刺激生產,我們也可以換水,通過水流的流動,刺激魚儘快產卵(魚)。若還是不行的話,那就只能順其自然了,因為我們也不會為魚做剖腹產,當然,如果有經驗魚友可以考慮為魚做剖腹產。

【總結】

孔雀魚憑藉著多變的花色和簡單的飼養方法而廣受魚友好評,這點毋庸置疑。最後我還要強調一下,保證水溫的情況下,裸缸養孔雀魚相比草缸養更安全,畢竟孔雀魚是喜歡弱鹼性水質的,而草缸水質會慢慢偏向弱酸性,就算你人為幹預水質也還是不能治標治本。雖然孔雀魚養在草缸裡花花綠綠的觀感很好,但這並不是很適宜的。

以上就是我在養孔雀魚過程中發現並總結的經驗,希望對準備入手孔雀魚的魚友們有所幫助。孔雀魚雖然皮實,雖然便宜,但是我們也要精心養,這也是為後續養更多的魚積累經驗,打牢基礎。

感謝閱讀,我是草缸養魚蝦,了解更多養草養魚蝦的經驗,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新手需要掌握的孔雀魚爆缸繁殖技巧
    很多在水珠圈裡摸爬滾打了幾十年的養魚,老炮們也會有這樣的感覺,那就是多年之前的一些品系孔雀魚的耐受能力明顯要高過現在的品種,更不要說與那些雜系的商品孔雀魚的體質相比了。就是很多飼養孔雀魚的玩家都會有這樣的感慨,孔雀魚好養,但是養好了孔雀魚卻不簡單。這對於一些新手來說,飼養孔雀魚的一大難關就是孔雀魚的順利繁殖。
  • 草缸不適合養孔雀魚,魚友草缸的孔雀魚爆缸,他是如何做到的?
    那次以後,我也請教了不少養孔雀魚的大神,自己也在飼養的過程中加以琢磨,也琢磨出來了個一二三。1、很多飼養孔雀魚的大神人家是玩家級的,繁殖出來的魚很多都是拿去參賽的,飼養過程肯定是非常精細的,而向普通玩家,就沒必要追求那麼多,最關鍵的還是能夠把孔雀魚養出狀態來。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提到過,孔雀魚現在遍布全世界。已經有了很強的適應能力,幾乎對所有的水都能適應。
  • 十大爆缸能力超強的觀賞魚,新手也能養爆缸,你知道幾種?
    想體驗爆缸的樂趣嗎?Top 1:孔雀魚孔雀魚屬卵胎生魚類,繁殖力強,性成熟早。雖然孔雀魚的壽命只有一兩年,但是孔雀魚在充足的營養下生長得很快,所以還有個名字叫孔百萬,一般來說,雌性孔雀魚23-28天為一個繁殖循環期,有些甚至更快,初產時約10-20尾,後面慢慢增多,有的孔雀魚一次可產子100多尾。
  • 孔雀魚是最弱的小型熱帶魚
    很多魚友問飼主,為什麼新手都建議養孔雀魚呢?答案很簡單,孔雀魚養不好就容易死,所以養好孔雀魚,其實是需要非常多的耐心和知識儲備的! 孔雀魚生存的必備條件 養水成功+溫度22-28度+PH7.2+餵食,只要保持這個環境,孔雀魚必能爆缸!
  • 開啟孔雀魚爆缸模式,免隔離、免換水,還是使用最簡單的過濾
    各位魚友大家好,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飼養、繁育實踐知識,敬請大家關注,讓我們輕鬆養水,快樂養魚!早在前幾天的文章中,養魚老道就說過了這樣一個話題,那就是在我們飼養觀賞魚的過程中,未必就是我們飼養觀賞魚的水平高低,而是需要一個時間段的沉澱和累積,正如我的這缸藍色妖姬孔雀魚,當飼養它們的時間,積累到一定的程度之後,它們就開啟了爆缸模式。
  • 一種超適合新手養的魚——孔雀魚
    小編今天給大家介紹一種建議新手養的魚。它的名字叫孔雀魚,孔雀魚十分好養,它們是胎生魚,有很多個種類。孔雀魚是有20塊錢一袋子的,還有40塊錢一對的,要是新手小編建議大家先買20塊錢一袋子的。孔雀魚十分耐活。
  • 孔雀魚怎麼養到爆缸?分階段合理餵食,不僅餵飽還要餵好
    細數孔雀魚3個階段的正確餵食方法下面我把孔雀魚分為三個時間段,分別對應活體食物和人工食物進行詳細解答,也許這才是相對科學、全面的回答我們前面假設問題的答案。第一:孔雀魚幼魚階段(0--1個月)了解孔雀魚基本習性時我們已經知道,孔雀魚是卵胎生,剛生產的孔雀魚幼魚一會兒就能自由遊動並吃東西。
  • 飼養孔雀魚經歷的四個階段
    今天說說養孔雀魚會經歷的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好奇。許多魚友剛開始飼養孔雀魚都是因為孔雀魚的尾巴大、色彩豔麗好看,而且以前沒養過,想養著玩玩。然後養著養著,就會覺得這魚挺有意思的,還是直接生小魚的,不是魚卵,然後種類還特別多,不同的種類還都不一樣,還能互相串。這時候飼養者對孔雀魚的一切都感到好奇,也想好好養養孔雀魚,於是開始學習怎麼養魚,怎麼治魚病,怎麼養水,硝化菌是啥,發現原來養魚也有好多學問。當然,新手養魚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魚生病啊、死魚啊、魚狀態不佳啊等等等等。。。所以有些魚友就放棄了,但更多的魚友進入到了第二個階段。
  • 孔雀魚你都養不好?找找原因,看看是不是這幾點沒做好
    相信很多朋友第一眼看到這種漂亮的小魚都會喜歡上它們,再聽說孔雀魚的飼養難度不高,於是就會立馬買回家養。畢竟孔雀魚對魚缸大小的要求不高,所以,總會有新手朋友認為:一個小魚缸裡養幾條孔雀魚肯定是很簡單的一件事。
  • 孔雀魚養什麼品種好看?這幾種值得入手
    孔雀魚養什麼品種好看?這幾種值得入手孔雀魚顏色絢麗,品種繁多,養殖的人越來越多。這種魚適應環境能力強,在熱帶地區廣泛分布,它棲息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淡水水域和湖沼,適合群體性生長。孔雀魚飼養容易,但是壽命較短,遊動活潑,可以和一些中小型的熱帶魚在一起混養。孔雀魚的品種較多,普通的品種比較便宜,這些多是雜交的小魚,數量繁多,養起來沒啥難度,適合新手入手。價格便宜,觀賞價值也一般。孔雀魚養什麼品種好看,這幾個值得入手。
  • 你想養熱帶魚?那麼去養孔雀魚,輕輕鬆鬆就能養好
    【前言】熟悉觀賞魚的朋友肯定對孔雀魚這一觀賞品種不陌生,在眾多觀賞魚中,孔雀魚憑藉傲人的身姿獨樹一幟。因為全身二分之一幾乎都是尾鰭,遊動起來極具觀賞性,所以孔雀魚廣受魚友們歡迎。溫度方面,對於成魚來說比較合適的溫度是22℃到26℃之間,幼魚的溫度可以高一些,但是最好也不要超過26℃,否則生長速度過快,容易導致孔雀魚的畸形情況發生。
  • 如何判斷孔雀魚生完小魚了?我把方法告訴你
    如何判斷孔雀魚生完小魚了?我把方法告訴你孔雀魚養得好,非常容易爆缸。這種觀賞魚繁殖能力強,養得好的小魚一般三到四個月就有繁殖能力,可以繁殖下一代。每次產仔大約在20到40條小魚左右,因此它也有一個獨特的稱號叫做「百萬魚」。
  • 新手該怎麼養觀賞螺?有什麼技巧?想要養螺你就該知道這些
    下面,我總分為四個要點,給大家講解一下新手養觀賞螺可能會遇到問題,分享一些我飼養觀賞螺過程中的經驗技巧,希望能幫到想養觀賞螺的朋友們!一、對於觀賞螺的選擇,各有利弊,新手就選雌雄同體的。作為新手,你幾乎不用擔心會飼養不成功。由於觀賞螺殼的顏色及形狀各不相同,習性也會有所差異。對於新手來說,常常挑的眼花繚亂,困惑於不知該飼養哪種觀賞螺?該如何挑選自己心儀的觀賞螺?那麼,接下來我將介紹幾種比較常見的、新手也能輕鬆養好的觀賞螺。
  • 注意這幾種魚千萬不能和孔雀魚混養,不聽我的你只能拍大腿
    每到夏天很多人都喜歡買一些小型的熱帶魚飼養,擺在客廳或者是單位,一群小精靈著實讓人賞心悅目。然而如果魚缸裡的魚搭配錯了,最後留下的往往都是血案!那麼今天就和大家來聊一聊孔雀魚混養禁忌,記住下面這幾種千萬不能和孔雀魚養在一起。
  • 熱帶魚難養?那是你沒有養過這幾種
    最受歡迎的熱帶魚,肯定是以美麗和好養著名的孔雀魚,它的學名叫做孔雀花鱂,雌雄魚的體型和色彩可以說是截然不同。雄魚比較瘦小,體長只有三四釐米左右,但是顏色豐富,絢麗多彩,而且體型優雅;雌魚相對來說更長一些,在五釐米左右,顏色樸素,觀賞性略小。在動物界,
  • 孔雀魚能不能在草缸裡養?我把答案告訴你
    孔雀魚能不能在草缸裡養?我把答案告訴你孔雀魚是觀賞魚中的比較好養的品種,也是一些魚友喜歡入手的熱帶魚。這種魚挺好養的,顏色絢麗,養得好了,真的叫人特別有成就感。我覺得養魚要遵循它本身的規律,不能亂來,有的朋友把孔雀魚養在水草缸裡,那麼孔雀魚到底能不能在草缸裡養呢?我把答案告訴你。有的魚友覺得把孔雀魚養在水草缸裡特別有意境,看著十分唯美。但是我不建議大家把這種魚養在水草缸裡,因為將它養在水草缸中是有一定的難度的,這種魚適合在裸缸裡養殖。
  • 孔雀魚不追尾怎麼辦?
    孔雀魚養好了很容易爆缸,爆缸的起點就是受孕繁殖,如果一缸孔雀魚都不追尾,該怎麼辦呢? 檢查以下指標 1、食物 孔雀魚繁殖能力特別強,但是是在食物充足的時候,如果食物緊缺,孔雀魚會把自己的生存消耗降到最低,等度過了這段睏乏的時期,再進行繁殖。
  • 5種好養的「長壽之花」,輕鬆就能養活,幾十年都不死,新手必備
    5種好養的「長壽之花」,輕鬆就能養活,幾十年都不死,新手必備養花的人都有一個想法,就是養一盆花能夠長久的去養,能夠養得非常的好,到時候不用頻繁的買花,能夠省下買花的錢,而且能夠一直觀賞,這才是我們養花人最終的目的,其實如果新手你也這樣去想
  • 草缸養孔雀魚是可以的!但是……
    今天說草缸養孔雀魚的可行性!之前一位魚友問飼主,他的朋友有一個大缸(帶地櫃,長度參考一面牆),養孔雀魚不會死,他的魚缸鋪了底沙和綠菊,孔雀魚得了細菌性疾病,這是怎麼回事呢?
  • 孔雀魚越養體型越小?不完全是先天因素,你若做到這五點可以避免
    觀賞魚一、近親繁殖。近親繁殖有好處,有利於一些好的基因的固化,使孔雀魚更漂亮。但也存在基因上的不足,會使某種缺陷無限放大,就會使這些魚體弱多病,不利於孔雀魚體型的長大,甚至很多存在基因缺陷的魚還沒長成就夭折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經常地引入新的種群,防止過度的近親繁殖。二、沒有合理的選種。